39例麻疹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2010-02-17 16:08:00孙立珍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麻疹病毒麻疹传染病

孙立珍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附属密云医院,北京 101500)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等。随着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儿童麻疹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将我院2001年11月~2008年5月收治的39例麻疹性肝功能损害患者的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 年11月~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麻疹患者112例,其中,年龄<5岁 11例(9.80%),5~14 岁 5例(4.70%),15~18岁3例(2.68%),>18岁 93例(83.00%);其中有肝损害的 39例(34.8%),均为成年人。

1.2 诊断标准

①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流行病学资料等参照实用传染病学诊断标准[1];②单纯麻疹;③麻疹合并轻型支气管肺炎;④肝功能损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至少有一项异常;⑤甲、丙、丁及戊肝抗体均阴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HBeAg阴性,HBV-DNA阴性;⑥麻疹发病前后未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1.3 临床表现

1.3.1 临床症状与体征 39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在38~39.5℃之间,其中,体温>38℃的23例 (58.9%),体温>39℃的16例(41.1%)。本组患者均有畏光、流泪、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皮肤可见充血性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有正常皮肤。16例(41.1%)患者皮疹较重,表现为颜面、躯干、四肢及手心与足底,16例(41.1%)患者口腔颊黏膜见Koplik斑,29例(74.4%)患者伴有乏力、食欲下降、恶心、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13例(33.3%)患者肝区叩击痛阳性,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

1.3.2 其他并发症 39例患者中,10例(25.7%)并发支气管肺炎。

1.4 实验室检查

1.4.1 血常规 血白细胞计数(4.0~10.0)×109/L 26 例,<4.0×109/L 10 例,>10.0×109/L 3 例。

1.4.2 肝功能检查 39例患者入院后化验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其中,ALT升高在51~365 U/L有30例,AST升高在48~236 U/L有9例。送检甲、丙、戊肝抗体阴性,乙肝抗原抗体检测,其中 5例(12.8%)HBsAg阳性,HBeAg及 HBV-DNA 均为阴性。

1.4.3 麻疹抗体 39例患者中麻疹抗体IgM阳性的36例(其中,26例患者在病程第3~4天采血化验麻疹抗体IgM为阳性,另外10例患者在入院时化验阴性,间隔1周复查麻疹抗体IgM阳性),其余3例麻疹抗体IgM阴性。

1.5 腹部彩超

39 例患者腹部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

1.6 治疗方法

对所有麻疹患者均采用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并发支气管肺炎者选用二代头孢菌素抗感染治疗,肝功能异常者选用复方甘草酸苷(60~80 ml/d)、还原型谷胱甘肽(1.2~1.8 g/d)等保肝降酶治疗。1周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复查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住院天数为19.7 d。

2 结果

39 例麻疹性肝损害患者出院时自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复查肝功能ALT、AST均明显下降,其中,25例患者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未正常的14例患者出院后6周,追踪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麻疹病毒引起肝损害在小儿中少见,而在成人中则发病率较高。本组中麻疹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4.8%,多见于麻疹出疹期,重症麻疹患者肝功能损害较重,但绝大部分患者肝功能损害的程度较轻,且肝功能损害随麻疹病情的好转而逐渐好转。

成人麻疹症状严重,病毒血症重,易导致多脏器损害,同时病情不典型,呈多样性,易误诊[2]。成人麻疹还具有以下特点:①胃肠道症状多见,有报道显示,24例成人麻疹中有21例以水样便腹泻为主要表现[3]。②呼吸道卡他症状和眼部症状重。③Koplik斑明显且持续时间长。王静波等[4]报道158例患者中有85.4%出现Koplik斑,同时发现出现Koplik斑的患者均被确诊为麻疹,也就是说,Koplik斑是临床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之一。④多伴有肝脏和心脏损伤。有报道显示,合并肝炎率为 67.05%(234/349),合并心肌炎率为 8.60%(68/349)[5]。

麻疹性肝功能损害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与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表现有明显不同,麻疹性肝功能损害呈周边性肝坏死,肝小叶及小静脉周围肝细胞受损很轻,或基本完好,一般肝细胞象极好,汇管区及肝实质内的炎症亦少[6]。在此种肝细胞内未能找到麻疹病毒颗粒,提示麻疹病毒受到制约,未能进入肝细胞内,而是一种免疫性而非病毒直接侵犯性的损害[7],所以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麻疹性肝功能损害较为常见,损害程度一般都较轻,尤其是成年人多见,预后良好,但亦有个别患者肝功能损害较重,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在麻疹早期即应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并积极控制麻疹病情,早期发现肝损害,以便及时给予保肝降酶治疗。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4.

[2]徐京杭,于岩岩.我国近年来麻疹病毒及麻疹的流行特点和临床特征改变[J].中国医刊,2007,42(10):29.

[3]朱菊珍.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成人麻疹21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2):140-141.

[4]王静波,王莲.158例成人麻疹的临床分析[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3):154-156.

[5]赵文武.450例麻疹临床特征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91-92.

[6]赵明远,邓培媛.麻疹并发肝损害[J].中华传染病杂志,1988,6(1):63.

[7]刘水渠.麻疹的变迁[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分册,1990,17(5):214.

猜你喜欢
麻疹病毒麻疹传染病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信息(2022年3期)2022-07-15 08:25:08
传染病的预防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50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 05:56:08
2013-2016 年江西省麻疹病毒分离株H基因特征分析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2-13 02:48:50
麻疹病毒流行株血凝素基因的变异及抗原性变异研究
CD46、Nectin-4在麻疹病毒感染人肺泡上皮细胞中的作用①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麻疹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医学信息(2015年7期)2015-03-20 03: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