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刘旭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3)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之探讨
李冬梅 刘旭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3)
针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特色,结合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从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引入课程论文考核标准、注重授课教师团队“双师”结构建设等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仪器分析;教学方法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已经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食品企业也逐步意识到食品质量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地加强自律。因此,社会和政府要求企业设立专(兼)职食品检测人员的呼声愈来愈高。由于食品企业对能够对食品生产与流通全过程进行安全管理的标准化专业从业人员存在大量需求,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中,《仪器分析》课程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的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已经成为食品理化项目检测中的重要手段。2008年发生的震惊全国乃至世界的“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问题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检测就必须利用现代仪器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或者与其他仪器分析方法联用,才能够检测出来。
近年来,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十分迅速,一些先进的技术不断渗透到食品分析和检测领域中,使仪器分析方法在食品检测和分析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并成为现代食品分析的重要支柱。目前,在食品分析检测中基本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代替手工操作的传统方法,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使仪器分析的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更加明显,多种技术的结合与联用技术使仪器分析应用更加广泛,有力地推动了食品仪器分析的发展,使得食品分析处在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仪器分析在食品分析检测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足可见 《仪器分析》课程在高职院校食品检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仪器分析》课程的特点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应用技术课程,涉及面很广。理论主要涉及物理、数学、机械、电子、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理论性很强,学生普遍感到比较抽象、难懂亦难学。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80%以上的学生觉得理论太抽象,难以理解。《仪器分析》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卸,当讲授到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时只能纸上谈兵,学生认为课程太抽象。
教学面临的困境 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因大型精密仪器价格都比较昂贵,所以普及起来比较困难。就算有,数量也很有限,特别是精密贵重仪器,有时只有一两台,学生只能观摩或者看教师演示,操作机会很少。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如食品理化检测中的很多项目,必须借助仪器分析才能完成。加上目前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仍然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教育方式,“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疲劳”。因此,《仪器分析》教学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
基于《仪器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面临的困境,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和建设,引导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精神,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改尝试。
(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精心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内容
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熟知现代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掌握食品营养、食品质量检验技术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食品营养指导、食品分析、卫生检验、质量管理等安全评价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在《仪器分析》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巧做文章。目前,多数《仪器分析》教材适用的专业范围比较广,适用于化工类、环保类、农学类等相关专业,如选择这类教材,教学内容选择上有一定的难度。仪器分析和食品检验结合在一起的教材比较适合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如戴军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仪器分析技术》一书,与食品检测专业结合紧密,可作为教学用书或者主要教学参考书。
选好教材之后,还要根据学时数、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相应的实验条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仪器分析》课程总学时为36,包括理论24学时,实操12学时,《仪器分析》和《食品理化分析》课程又有很大的关联性,为了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我们选择了光学分析法中的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中的电位滴定法、色谱分析法中的气相色谱法为主要的理论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实操内容根据学校实验条件与专业的食品检验工 (饮料检验工)中级、高级考证相应的训练项目相结合来进行设计,如我们开设了饮料中铜的测定(分光光度法)、自来水和几种纯净水中氟离子的检验 (电位分析法)、白酒中杂醇油的测定(气相色谱法)等项目。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看一遍实物,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进行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如当介绍到S22pc可见分光光度计和PHS-3C精密pH计的使用方法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对着实物进行讲解,且尽可能地用一些报废的旧仪器来进行结构讲解。如在光学分析法的教学中,我们把实验室一台报废的721型分光光度计打开给学生讲解和观摩,使得学生对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图和主要部件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印象深刻。
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针对课程特点,《仪器分析》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提高教学效果。如气相色谱操作系统必须依赖多媒体进行演示。
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教学。为了弥补学校实验条件的不足,让学生接触到学科前沿的知识,可通过迅雷搜索下载一些视频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操作视频给学生观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鉴于课程学时短,教师也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视频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我们从本地相关食品质检部门以及往届毕业生调查中了解到,食品检测工作注重的是实际操作技能。基于此,我们对《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由2004~2006年理论24学时加实操12学时,改为2007年理论18学时和实操18学时,再到2008年的理论24学时和实操30学时,明显地增加了实操课的比例。
相对便宜、容易普及的仪器可多配置一些,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实际的仪器。对于一些新的价格昂贵的大型仪器,可通过一些模拟实验进行多次演练,也可与食品企业和当地食品检测机构合作,让学生不计报酬去顶岗实习,不过这种方式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四)引入课程论文考核标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同时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了“一张期末考卷定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占70%”等传统的考核方式,探索了“课程论文与实操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光学分析法、直接电位法和色谱法的课程内容结束后,布置与该类分析方法内容相关的题目,结合食品检测专业方向写出三篇小论文。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等资源撰写,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不一定很严格,但需要制作成PPT电子讲稿。利用一两次课的时间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先由本人自评,再由其他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课堂上没有抽查到的也由本人自评、学生互评,再由教师写出评语。
课程结束后,要求期末时学生撰写一篇课程论文。教师提前一个月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题目,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并给出规范的范文让学生参考。期末的课程论文要求高,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打印上交,并作为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三篇小论文和期末一篇大论文的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实操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现场实验操作。每次课程实验时,由授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到实验现场指导和监督,并按照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出实际操作分数,并结合每位学生递交的统一格式的实验报告册给出课程的实操分数。
课程的最后成绩由项目小论文、期末大论文和实验操作三部分组成。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更能够体现学生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五)注重教师的“双师”结构,提高授课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
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特别注重教师的“双师”结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授课教学团队的业务水平。授课教师到广州当地的几个食品检测机构参观和学习,让教师的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此同时,请企业或食品检测机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教师授课。如讲到液相色谱分析时,请从事十几年相关工作的技术工程师给学生作专题讲座;当介绍到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这一先进仪器分析方法时,因仪器设备昂贵,学校目前不可能配备相应仪器,为了解决教学上的难题,又请在当地食品检测权威机构从事实际操作的检测部长给教师做专题讲座。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仪器分析》课程对于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食品安全受到高度关注的今天,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更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来加以保证。《仪器分析》又是一门理论抽象、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及学校仪器设备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引进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教学团队“双师”结构建设等教学改革的探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徐瑾,高职院校《仪器分析》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学的探讨 [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18-20.
[2]崔志芳,李春霞,刘晓东.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8):67-68,138.
[3]马志玲,黄滨,邹小勇,等.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3,(5):15-18.
[4]余奇飞,杨芝萍,蔡晓雯,等.高职院校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研究[J].科技资讯,2008,(29):145.
[5]李红双,肖琼.《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7,30(3):18-21.
[6]来守军.环境科学专业《仪器分析》的改革与实践 [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20):94-96.
[7]刘晓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仪器分析》教学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7-139.
G712
A
1672-5727(2010)07-0091-02
李冬梅(1975—),女,广东农工商职为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卫生与安全。
刘旭光(1982—),男,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员,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