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对话 共鸣——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有效倾听“三法宝”

2010-02-17 23:59赵素敏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课文语文老师

赵素敏

(丽水市青田县山口镇中心小学,浙江 丽水 323904)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更重要。教师的倾听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驾驭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教师以此和学生进行语言的讨论或争鸣,更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有效倾听呢?

一、尊重——学会人文性地倾听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与亲和力的情景——教育之第三种形态“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语言生命。教师有没有倾听的习惯,最关键体现在教师是否有对学生语言生命的尊重。

1.自始自终地听

老师倾听学生并不困难,难就难在每堂课上对每位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一堂课,好学生的发言总是那么精彩,令我们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但总有一些学生发言吞吞吐吐,词不达意,现在很多的老师是不耐烦地制止,因为任由学生说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下面一个环节的教学,还是索性自己来说比较省力。但是,如果长此以往,这个学生的“发言权”就会被彻底剥夺,也就再也不会发言了。我们还是应该认真倾听他把话说完,然后给予回答,让他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视的,从而产生自信,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种倾听的习惯需要老师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加以运用,并持之以恒。

2.平等宽容地听

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双方尊重、人格平等、心灵交汇、心心相通的时候,你的倾听才是公正的,才能让人信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课堂上是怎么做的呢?

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为了鼓励孩子们……

师:现在上课你们敢举手了吗?

生:敢!

(师走到一位不敢举手、说话声音很小的男生面前)

师:你刚才为什么不举手?

生:我怕。(声音极小)

师:怕什么?

生:我怕答错,怕被人笑。

师:错误并不可怕,每个人都是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爱迪生失败了一千多次才发明了电灯泡,你答对了,我为你鼓掌,答错了表扬你的勇气,现在你敢举手了吗?

生:敢。(低着头,声音稍高了一点)

师:看着我的眼睛,把手举高点。

生:(看着孙老师,手举得比刚才高了一点儿)

师:看着我,再举高点,对自己一定要有信心。现在你敢举手了吗?

生:敢。(热泪盈眶)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孙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了这个男生,于是营造了这样感人的情境,在老师从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回答中,听出了他的不自信,听出了他的胆怯,听出了自卑。于是以一种呵护、欣赏和宽容的心态,教会学生学会自信,学会做人。这样的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教学艺术。

二、对话——学会生成性地倾听

倾听是对学生的尊重。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倾听并作出相应的回应,会让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那么我们该如何倾听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善于观察。学生发言时候,他的神态、动作等等,都要观察入微,便于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地回答。②善于听内容。对学生的回答要马上输入头脑,对他的内容有一个确切的了解。③善于理解。老师不仅会听,还能听出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理解他们的心理。倾听,在语文的课堂上随处可见,现在以剪辑片段进行实际分析。

片段一:在妙处总结

师:这篇文章的哪一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谈感受)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选材不错,挺有趣的,挺新颖的。

生2:我觉得他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具体,让人感到挺有趣。

师:你说得对,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具体,是让语言生动起来的一个好办法。

生3:这篇文章还采用了歇后语。

师:歇后语或名言警句的运用更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要注意在平时阅读中积累一些好词名段,并且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也是写好文章的办法。

老师在回答中非常有针对性,这是在理解了学生的发言内容后,进行了知识的梳理,这样就让学生听了更有真实感,启发更有针对性。

片段二:在难处出手

师:这个问题谁来回答?

(生1举手,起立后马上停住了,支支吾吾)

师:没关系,先想一想。

(生还是回答不上)

师:你是不是对小猴子产生了兴趣?

(生恍然大悟,马上回答)

在上面片段中,学生由于紧张或其他原因,停顿了,老师马上及时采取措施,让学生挽回了自尊,对老师一定是非常感激的。在这里,老师的认真倾听作用是非常大的。

片段三:在意外处放手

在教学《好汉查理》一文中,我曾遇到这样的情景:

师:读了课文,你认为查理是怎样的孩子?

生1:我觉得查理很顽皮,经常搞恶作剧。

生2:不,查理是善良的,他帮助了小女孩杰西。

生3:查理是一个好汉,他很会帮助别人。

原本我的预设是让学生能说出查理不是“好汉”,然后学习第一段,之后再接着出示后一段,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查理又受到别人的欢迎呢?”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原因,来学习后面的课文,最后再总结全文。可学生并不是“傻子”,老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样的回答打乱了设计,我从听中摸出了学生的两种想法,我何不顺势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呢?于是——

师:为什么同学们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证据来,查理到底是不是好汉?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钻到课文里,细细地品读起来。之后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能在课文中找到根据,又有自己的想法,学生反而在思辨中深深地走进了课文。

三、共鸣——学会情感性地倾听

语文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语文如果失去了情字,就显得单薄,就失去激情,失去灵性。所以,在学生单一的理解中,老师听出了字词,就要给它谱上曲调,奏出一曲动听的乐章。如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江西熊海滨老师是这样执教《少年闰土》的:

师:是呀,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这些情景是多么有意思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起来体会一下。(生接着读这一段)

师:停一停,如果声音这么大,猹全部都给吓跑了呀,猹是特别警觉的动物,你们要注意(师用低低的声音说“月亮底下”)

生(小声地读):月亮底下……它不咬人吗?

师:多担心哪,孩子!

生(急一些):它不咬人吗?

师:非常担心哪!

生(更急一些):他不咬人吗?

学生知道了文章的含义,在朗读中老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情感激发出来,在老师极富有渲染力的语言引导下,一次又一次地铺垫提升下,学生的感悟更到位了,理解更深入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共鸣。这需要老师对文章深入细致的理解,需要老师对情感脉络的高超的把握,更需要老师在学生朗读中倾听到那些无法言传的东西。

总之,倾听,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机智。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只有倾听,才会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也只有倾听,才能沟通情感,创造和谐。

猜你喜欢
课文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