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越性,也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发展为探究式学习,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老一套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授课方法。教师应该运用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和培养他们,运用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主张:“我们的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了;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充分说明兴趣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动力作用。在科学教学中,适时采用多种媒体技术,把被感知的事物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色彩、画面、音响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精神焕发,注意力更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活跃,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保持水土”一课,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一段录像:一阵暴雨,雨水把土地冲出一条条的沟,特别是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雨水把地上的沟越冲越深,越冲越大,随之流入黄河的水也越来越黄。通过画面的播放,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融入情境中,激发学生保持水土、改造黄河的热情,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讲雷电现象一课时,难以碰上电闪雷鸣的时刻。笔者在第一个班讲这一课时,仅让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情景去研讨,课堂上显得冷清,最后只能是教师灌输。在另一个班,笔者播放雷阵雨的录音,同时在减弱光线的教室内放映雷电情景的幻灯,有声有景,学生似乎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问个为什么。他们不是只顾看热闹,还在教师指导下思考。观察雷电击中高楼、烧毁大树的灯片时,学生问雷电这么大的劲从哪儿来?能否收下来点灯、开动机器?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更深奥的科学问题。
科学课中的许多自然现象的形成要么需要长期的过程,要么有动态感,教学中就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容易接触或不可能接触的事物,对于这些事物相关的知识学生认识起来就可能感到吃力。这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这些事物在教学中由无到有,变虚为实,化难为易,把复杂抽象的内容变为简单具体的内容,就能打破时空限制,拓展信息传播范围,缩短学生认识事物的时间,扩展认识事物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难点。
比如教学“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时,由于学生对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再受冷变为云,云随风飘动再变成雨、雪,雨水及雪水又渗入地里流入江河海洋这一整过程没有完全见过,因而讲起来比较虚,学生不容易理解。笔者上课时采用幻灯演示,使这一过程清楚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自然教学中有很多实验,实验的目的是能让学生观察到其中的实验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所以要解决问题,就要先进行实验,但有些实验在操作的过程中,某些实验现象是观察不到的。“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这一课,水在地面上通过阳光的照射及风吹开始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上升到高空遇冷变成云,云和云之间相互碰撞,形成下雨现象,水又回到地面上,这样就形成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但学生可能有疑问:水是通过什么样的形态上升到高空的呢?其实这里就要涉及水蒸气的问题。水蒸气犹如空气,无色无味,学生不可能察觉,怎么办呢?怎样让学生观察到水蒸气呢?笔者利用电脑软件,把水蒸气设计成带有一点颜色的物体,让学生能观察到,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变虚为实,学生从中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
例如“看月亮”一课,月亮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大家并不感到陌生,但月亮在一个月中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人们很难观察到,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怎么办呢?于是,笔者用电脑软件借助模拟的方法对月亮的变化过程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观察到月亮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规律,这样把难度降低,学生也就很容易掌握,同时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在自然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化知为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创新思维是现代创新人才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学中科学地应用媒体技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励学生创新。比如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明白电磁铁在通电的情况下能产生磁性,断电后磁性消失。在巩固应用时,笔者专门设计一个幻灯片来展示电磁起重机和电铃如何运用电磁铁的这一性质来工作。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此原理设计一个自动化的日常生活用品。这样既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做到学以致用。
观察能力是现代学生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达尔文曾评价自己:“我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学生在学习动物、植物知识时,很多生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媒体技术信息容量大,笔者利用网络下载的材料制作CAI课件向学生播放,生动、形象、逼真地展示大量的自然界中的各类动植物和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分别将画面快播、慢放、静止、重复、放大,既让学生抓住各类动植物的特征,又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互动交流的能力。如“动物的生活——青蛙”一课,对学生来说,青蛙并不陌生,但要掌握青蛙与环境适应的一些显著特征,真正了解青蛙的生活,学生显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笔者和学生借助网络,从网上下载图片、声音、录像,做成多媒体课件,只要点击该课件,学生就可从中学到有关青蛙的资料。通过看录像、听声音、看图片,学生很容易掌握青蛙的特点。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不仅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更需要掌握探究知识的技能。未来的人才除了具备基本素质外,还要具备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支配资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如何在课堂中活用媒体技术,已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出新型的创新教学模式,使媒体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在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认知、创造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