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青 仇宝山 王同起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为“示范校”)建设已进入了第四个年头,示范校的魅力逐步显现出来,首批28所示范校、第二批42所已顺利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通过验收的院校将进入后示范校建设阶段,验收不是示范校建设终点,而是一个起点,其建设的重点将转入内涵建设上,检验内涵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高职学生能否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这里涉及了“向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向度”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原初意思是说物理量的递延具有一定方向性,是个“矢量”,后来把它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借用它来揭示思想流变的多向性与社会思潮的多元生态的主流趋势。而“多向度”作为一种方法,指的是一种能够囊括社会度层面的现象的多元分析模式。与“多向度”相对的“单向度”一词,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最富盛名的代表作《单向度的人》问世后,成了脍炙人口的概念。所谓单向度,就是向一个方向、一个维度,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笔者为了研究方便,这里从价值层面把与“单向度”相对应的“多向度”界定为:多元价值主体所诉求的教育价值呈多层面多方向的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能满足高职生当前就业的需要,又能满足他们今后继续发展的需要。由此,一个具有多个向度发展的人才能可持续发展,单向度的人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笔者认为,包括示范校在内的高职院校在内,在培养人才上存在着把他们成为“单向度人”的倾向,在建设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指挥棒驱动下,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定单式培养”快餐式速成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有些院校不分专业一律实行 “项目主导”、“任务驱动”、“问题导入”等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偏重技能而忽视人文教育,教育的工具性功能被强化,这种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有意无意地造就了马尔库塞语境中极度崇拜物神和科技神人文精神缺失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人”由于没有创造性,只是一种工具性的人,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人。示范校应该在探索培养人才方面,起引领示范作用,把学生锻造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的人。
2006年,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然而,由于不少示范院校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核心问题“高职究竟培养什么人”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不足。
表现为:一是在就业导向的作用下,各示范院校都把最主要的精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在“示范专业”上,而这些专业大部分是效益好,培养的职业热门,就业市场广前景好的,这本无可厚非,但非示范专业与公共基础课往往被忽视或不被重视。毕竟示范专业占整个专业的比重还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还是要在非示范专业学习。且为了追求就业率,学生不是被当作“人”加以对待的,而是作为教育加工的原材料、作为工具和手段来加以模塑的。学生成了就业的工具。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课、技能课和工具课,忽视甚至漠视人文学科、基础学科等相关学科的课程,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分割,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浅薄,而只是一个单一的工具人、技术人。学生被纯粹的技能给异化了,表现为单一的工具性,丧失了其目的价值性。这些都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在示范校建设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过度强调高职教育的外在价值,一味地注重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却忽视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价值所在,即对人的个体价值的提升。在培养目标上,过分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理论素质”的养成;片面强调按照社会对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使得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及创新意识受到极大的压抑;过于强调学生眼前技能“向度”的发展,忽视学生其它“向度”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变得功利了,他们衡量某一课程重要性的唯一标准是该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是否有用。凡是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才会用心去学,而那些所谓“无用”的课程则没必要浪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这种做法一方面割裂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割裂了个人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之间的辩证关系,妨碍了个人和社会的长远进步。功利化的教育把学生分离成一个个单向度的人,一张张教育目标的碎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社会,个体连同他的个性、特点、文化等被简化为号码的存在,诸如他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QQ号等所替代,而作为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及其主体文化特征被遗忘了。包括示范校在内的高职教育的工具性倾向的教育大大强化了人的符号化存在,很多学生整天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被定格为整个机器的符号,这在教学中不断被强化,以为越是被符号化了,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殊不知,人一经简化为数字,一经被符号化,便不再有个性和特色。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变得脆弱,学生的心灵孤独,精神空虚,缺乏自己独特的个性。甚至出现心理扭曲,人格不健全,更不用说人的可持续发展了。
示范校作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领头羊,承载的历史使命是光荣而艰巨的,其探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引领示范作用决定了其历史责任的重大,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备受关注,关系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能否实现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示范校在把学生培养学生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变得尤为关键。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我国教育关注和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高职生作为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如何培养的问题,这在我国颁布的法律法规有充分体现。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结合这两条,该法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我们解读为,虽然该法表达的意思比较粗旷,但也勾画出职业教育其培养的目标,当然也包括高职教育;1996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该法第一次明确了把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其核心也是多个向度,素质高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2006年,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别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强调了高职教育培养人的目标,这也是我们这几年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政策依据;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规划了我们国家未来职业教育也包括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发展方向,强调了个人、社会价值的统一,就业与创业的能力也就是眼前与长远的统一,也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纵观,这几部法律法规,我们不难看出,培养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高等职业教育目标题中的应有之意。
马克思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是其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要获得全面发展,必须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始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人的可持续发展”从时间上强调人的可持续、不断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空间上关注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他们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多个向度目标,与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需要、人的劳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论述为理解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实现人的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状态,表明人的身心发展达到并处于一种均衡、协调状态,具有“全面的、长久的、强劲的发展能力”。人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表现的是人的发展不是一次性或某一个阶段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推进、动态变化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人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表明只有通过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既然人的全面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这种发展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人的可持续发展表达的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状态。
在日新月异、变化多端的社会,学生通过高职阶段的学习,找到一份工作,通过这个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这并不表示自己职业生涯的全部,相反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少学生来说这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他们要经历多次的职业变动。有资料表明:一个美国人平均一生要变换14次工作,换4种职业;一个英国人平均一生差不多有12次工作变动;一个澳大利亚人平均一生要换5次工作,每次工作变动必然需要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提高。而现在,我国的年轻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1次工作,一生中至少要换7次工作。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说“一般美国人到了40岁的时候,平均来讲他已经换了10个工作了。可以说,在美国每年有五千万的工作要换人”。
这种变化表明,高职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机会和自主权力,而这种选择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胜任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具有一定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是否有足够的“资本”应对职业变化和职业迁移的挑战,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尽快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新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学生培养成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需求达到3900万人,这个缺口较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引擎,承载着承担着培养大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无疑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丰富的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如果没有一大批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就不可能很好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因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的人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了人力保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人的多向度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能为人多向度可持续发展创造现实条件和基础。
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强调了教育的发展,这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示范校作为高职教育的“211”,是管理的示范、改革的示范、发展的示范,最核心的是做人才培养的示范。示范校建设在办学理念上,要去功利化倾向,从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专业职业技能等多个向度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
笔者考察了百所示范校的核心办学理念,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看,百所示范校核心办学理念有50 所提到了“校企”、“企业”、“名企”等字样,有 15所提到了“服务”,这说明在价值观的追求上,以社会、企业为评判标准;从培养人才的取向上来说,明确表示实施能力本位的高技能教育,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首先是“能力”(此处将与“能力”意思相近的 “技能”一并统计在内),15所高等职业院校对“能力”和“技能”有所表述,另外还有与“能力”和“技能”意思相近的12种其他说法,共计27所院校。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着功利目的(实用和实际的目的),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办学理念上有充分的体现。在这一办学理念指导下,导致学生以一种纯粹功利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不追求自身素质结构的优化,仅仅为“升学就业”而学。百所示范校的办学理念而对于人的多向多度可持续发展较少涉及,只有少部分学校提到了诸如 “道艺兼修”、“德能并举”、“德技双修”等。高职院校本身历史短、且不少是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有些院校提出的办学理念只是应时之举,办学理念还须沉淀,有待进一步凝练,培养多向多度可持续发展的人要从理念的战略高度重视起来,去功利化的倾向,既要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又要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价值。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已有了一定的职业定向,他们将来职业岗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一线的,他们在校时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职业岗位后的职业道德风貌。他们毕业后能否胜任职业岗位要求,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职业道德素养。所以,示范校应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在教育教学的诸方面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努力学会用职业道德要求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履行职业义务,有较强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条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感受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职业道德作为现代社会个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职学生要重要发展的一个向度,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一个道德水准低下甚至沦丧的人,连最起码的社会立足都困难,更不用说可持续发展了。
由于高职教育过于强调“技能”,表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强化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在“机械”的训练中,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从而造成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一,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两、三年的训练中,其技能所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变化,其毕业后该项技能能否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就是个非常大的变数了。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高职学生对出现的新变化就会无所适从。其二,在当前科技、经济迅速发展、知识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时代,高职能否可持续发展,其知识的拥有量已经不是什么决定性的因素,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使其将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自如地应付来自外界的变化,才是最为关键的。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创新能力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将来立足的必备素质,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成就事业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终身学习的能力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总量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知识的半衰期在不断缩短。技术也日新月异,新的岗位和工种层出不穷,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次学习“享用”终身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稍不留神就会成为时代和社会的落伍者,也就是说,如果高职学生缺乏终身学习的能力,不能适时进行知识更新,就会被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所淘汰,更谈不上可持续的发展了。所以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竞争中游刃有余,不断取得成功,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从高职学生的个体看,知识和技能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终身学习使他们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示范校在育人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应在技能训练中教会学生技能迁移,教会他们融通、贯通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技能强度上的训练。唯其如此,他们才有多向度发展的可能,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才能可持续发展。
职业技能是高职生将来进入社会进行职业活动、完成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包括实际操作能力、处理业务的能力、技术技能以及有关的理论知识等,它是人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熟练的职业技能是市场对高职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将来从业的基础,因此示范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是建立在专业职业技能基础之上。他们在校期间究竟学了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学到何种程度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笔者考察了百所示范校建设的申报书,所有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订上。无论是综合性的院校、还是行业背景特征明显的院校,他们都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以及所处行业、区域的特点,努力优化高职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为高职生的发展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扎实的专业职业技能必须有一定综合素质为基础,其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知识,还包括人文科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具备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以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行业和职业的要求。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M].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32/info143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http://www.gov.cn/banshi/2005-05/25/content_928.htm.
[4]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5]赵素云,赵志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能力[J].社会科学论坛,2004,7(B).
[6]方晓红.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J].现代企业教育,2006(08).
[7]齐宁.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158-159.
[8]魏胜宏.优化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9(04):70-71.
[9]刘春林.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高职学生终身学习能力[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3.
[10]池云霞,刘霖,班玉成.谈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11).
[11]胡云斗.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32.
[12]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13]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历史、现实与未来[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14]陈桂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5]汤敏骞.浅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J].职教论坛,2010(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