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教学中的细微之处

2010-02-17 19:22任丽丽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34期
关键词:小林细节文本

任丽丽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教学内容上,课堂教学内容多,难免落入“满堂灌”的窠臼,显然这与现在大力提倡的生本教育是背道而驰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更高效呢?其实只要能做好一些被忽视的细微之处,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

1 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

不论是什么学科,在教学前应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再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但作为语文学科,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应达到3个要求:恰当、具体、可测。所谓恰当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要大而空。例如: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所谓具体就是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看了目标之后,就知道他应该做哪些工作,一些含糊不清的目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谓可测,就是要能检测,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不可测的目标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而为了让目标更具有实效性,何不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上课之前,不妨问一句:“你认为这节课你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一般说来,学生是在课前预习新课时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可先查找资料、搜集信息,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让课堂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形成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由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他也会抱着极大的兴趣来学习以实现该目标,因而课堂的效率也更高。

2 关注导入的细节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关注导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曾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导入上做精心的设计,有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思维应运而生,并诱发他们对高层次学习的需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观看视频导入、欣赏音乐导入、表演导入、文体导入等,应根据具体的课文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3 关注教学中的细节

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往往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点滴的细节决定教学的成败,决定课堂效率与质量,而这也是教师常常忽视的地方。

课堂教学中往往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的衔接,却忽视课堂的主人——学生,尤其是缺乏现场捕获信息资源的能力,不能及时发现抓住当堂生成的资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同步。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位,追求教师的智慧,而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4 关注文本细读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一是太注重课堂的包装,造成虚假的美丽,PPT、视频、音乐……课堂五光十色。华丽的包装,犹如温馨的枷锁,它咽干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败坏了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阻碍了教师独立钻研文本,使学生目迷五色,使语文失去魅力。二是太注重方法技巧,造成虚假繁荣。讨论、表演、答辩、实验……方法技巧并非不重要,但它应建立在深厚的“内功”基础之上。太注重方法技巧,犹如不在玉石的实体上雕琢,而在玉石的影子里舞刀一样,阅读只能滑行于表面。

把主要精力放在课的包装上,放在方法技巧上,就会忽视对文本的细读。教师与文本若即若离,虽走上讲台,但未走进文本。文本资源利用不充分,动辄拓展,盲目迁移。虽有解读,但开挖不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没有自己的解读体会,只会捧着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回答,自然缺乏微观基础上的智慧之语,只会说些套话、大话、胡话。

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的逐字逐句地细读,相反,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教师要先行细读文本,抓住文本的关键处,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关键点进行品味、感悟、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5 关注教学中现场生成的细节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超过预设的偶然事件,也许存在于顺水推舟、逆水行舟中,也许出现于锦上添花、画蛇添足中……这是课堂生成的资源,它难以捉摸,但又蕴涵着闪光点、生长点、链接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利用,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设计让学生写一写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在学生写完后,笔者让几个学生起来读一读。当点到小林时,他站起来却一句话也没说。在短暂的沉默之后,笔者示意他坐下,语重心长地对全体学生说:“有一句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这句话用在此时最合适。大家可能不知道,小林同学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大家可能还记得那天他没来上课,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目光中充满疑惑。“那天小林生病了,可是妈妈已经上班去了,他为了不让妈妈担心,独自一人去卫生室打吊瓶,直到妈妈下班回家才知道他生病了。这件事是家访时小林的妈妈告诉我的,他妈妈在告诉我的时候眼里还含着泪水,为他的懂事,也为自己没能照顾他感到内疚。同学们,有时候,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此时,笔者为学生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在慢慢流淌的音乐中,学生想着与母亲的点点滴滴,使自己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样的处理,既保护了小林的自尊心,又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细微之处的,对细微之处的关注,不仅教师要主动做到,教师更要教会学生也主动做到。当教与学的双方对细微之处的关注达到高度融合的时候,这堂语文课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心里,受益终身,课堂教学也会更加精彩。

猜你喜欢
小林细节文本
特别怕冷
为梦孤独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高考前与高考后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别来无恙
细节取胜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