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敏
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张鸿敏
10.3969/j.issn.1671-489X.2010.13.155
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教育发生重大变革。多媒体的使用改变了语文教学单一的书本文字型教材模式,学生进入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学《黄河颂》时,上课伊始,切入黄河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滔滔声,能让没有见过黄河的同学耳目一新。正当学生陶醉于其中时,教师顺势导情:“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黄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在这种情境中,就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又如在讲授《桃花源记》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集中听配乐朗读,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了一个阳光明媚、鸡犬相闻、人们怡然自得的情境中,使他们沉浸在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心灵得到净化。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如在讲到《生物入侵者》时,教师查找了某些地区被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向学生们展示,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在练习课中,可以自己设计一些和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有拖拽式的,有文本输入式的,有单击选择式的等。在做课堂练习时,过去老师要收起作业本一本本地批作业,而现在学生按设计的程序去做练习,做完一道电脑马上会给出相应的正误判断:如果做对了,电脑或是伸出大拇指、或是给一面小红旗、或是称赞表扬等;如果做错了,电脑或是来个摔跟头、或是扮个鬼脸、或是给出错误提示等。并都配以和谐与不和谐的音乐,而且反馈及时,既省时省力、高效快捷,又让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得到及时地培养。同时其他的学生也可以观看到做题学生的做题经过和了解到解题的思路,而有些错误是带有普遍性的,其他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得到教育和启发。这不但增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而且大大提升了练习课的效率。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而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活动信息以幻灯片、电子图书、个人网页的形式展现出来,亲身地实践了一次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运用。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课型、所有的课文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授课。教师应视实际情形定夺。如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就不一定采用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留意不能远离甚至脱离“文本”,于无意间省略了学生对书面语的体验过程导致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反应迟钝,排斥、厌烦甚至领悟力下降。学生一旦对课件产生了依靠性,只对图片发生兴趣,便降低了对文字的敏感性,想象枯竭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目前大多数语文课,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的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而且,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是网络或一个课件难以演绎的,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地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多媒体技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者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动性得到发挥,但也对广大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掌握这一工具,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高丽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