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071 山东省青岛疗养院 张立志 马冰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56例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4.5岁;病程2~11年。
1.2 诊断标准 ①中年以上的病人,经常因为头颈部体位的改变而致眩晕、恶心、头痛及视力减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经根刺激症状。②发病时病人颈部活动常常受限,做颈部较大的旋转、后伸活动时引起眩晕症状。③做后颈部触诊检查时,可以发现部分病人上颈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应的关节囊部肿胀和压痛。④颈椎正侧位及斜位X线平片可以发现患椎病理性移位。⑤部分病人在患侧锁骨上部可以听到椎动脉血流受阻的声音。
2.1 中药外敷治疗 患者俯卧位,暴露颈部及肩背部,用纱布覆盖患者颈部及肩背部,将用醋调和的中药粉末加热后在纱布上面均匀摊开,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并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中药成分主要为活血化瘀、散寒除湿止痛的红花、羌活、血竭、乳香、没药、当归、鳖甲等。用药1次/d,30 min/次。
2.2 针灸治疗 患者俯卧位,常规酒精消毒后,取1.5寸毫针针刺双侧风池、有压痛感的双侧夹脊穴,1次/d,30 min/次,每10 min行针1次。
2.3 拔罐治疗 患者俯卧位,在针刺治疗后,对患者肩背部的肩井、大椎、肩中俞、天宗等穴位进行留罐治疗。1次/d,10 min/次。
2.4 手法按摩 患者正坐,医者位于患者身后,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从风池穴开始依次向下拿揉颈项两侧,重点是两侧风池、有压痛点的夹脊穴;应用滚法于肩背部以利于放松;用双拇指推印堂、太阳、听宫、桥弓、肩井、天宗等。揉捻桥弓,手法应先轻后重,刚柔相济,缓稳柔和,力量要推进肌肉深部;可用肘揉法在肩井部进行揉压,缓解痉挛。有小关节错位者,做拔伸摇晃旋转复位手法:患者取正坐位,医者立于患者一侧,一手托患者下颏,另一手握托住患者枕部同时用力向上拔伸;再行旋转复位法,医者位于患者身后,一手按扶住患者头顶部,另一手托扶住下颏部,双手协同,将头颈部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摇动,当环转摇动至某一最大限度而尚未达到正常范围时双手协同做相反方向用力扳动颈项部。操作时用力要轻巧,动作要敏捷,扳动的范围要控制在生理活动许可之内,而且一达目的即还复中立位。以上手法,1次/d,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不愈者,仍可以连续治疗,不需休息。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不影响活动及工作;显效:体征大部分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时有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有效:症状、体征与治疗前对比有进步;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
3.2 结果 56例病人中,痊愈47人,显效6人,有效2人,无效1人,总有效率98.21%。
患者,男,73岁,干部。患者眩晕半年,恶心,呕吐,颈肩疼痛,活动受限,行走需有人扶持。西医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曾在数所医院治疗无效。食欲尚好,二便正常。苔薄白,脉细弦。给予上述方法治疗,1次即见效果,4 d后眩晕消失,疼痛缓解,活动自如,又经6次巩固治疗,随访一年多,未复发。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中老年人气血渐衰不能濡养筋骨、功能退化的一种表现,或机械性压迫颈椎周围组织,使颈椎失稳极易刺激攀附于椎动脉表面的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若颈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时,如椎间盘病变,可以刺激椎动脉痉挛,骨刺的压迫使其管腔狭窄,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基底动脉不拐弯,在其起点、终点及分支处由于血液汇流形成漩涡,容易损伤血管的内膜而形成粥样斑块。这样,动脉粥样硬化之后很容易受到颈椎病骨刺的影响而产生供血不足的症状。另外,因为颈椎间盘发生变性而椎间隙变窄时,颈椎变短而椎动脉相对变长,当椎动脉有畸形或动脉硬化时,无论是颈部活动的牵拉,还是血流的冲击,都可以使颈动脉变长而扭曲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在正常情况下,转头时虽可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但另一侧椎动脉可以代偿,因而不会出现症状。在病理情况下,则会出现肩、颈痛,上肢麻木或跳痛,肌肉萎缩,肱二头肌或肱三头肌反射减弱,手指感觉减退等症状。若健侧椎枕肌挛缩,特别是头下斜肌痉挛,极易造成健侧椎动脉受挤压,从而出现头痛、眩晕。此外,若病人患有颈肋畸形,当上肢做伸展运动时,颈肋可以将椎动脉推向前方;从颈肋发出的纤维带,甚至颈长肌、前斜角肌本身肥大也可以压迫椎动脉使之闭塞。运用上述方法治疗能使颈部痉挛的肌群缓解,松解粘连,促进局部血运恢复,纠正颈椎失稳,配合中药外敷活血化瘀、通络、散风、止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