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文化现象。每段历史都有它一定的文学样式。
当今时代,各种文化思潮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手机短信就是当今这种社会一定的文化样式的真实反映。而由手机短信制造并演绎出来的这段子、那段子,或许就应该看成是新时代的独特的文化和样式的混合物。面对这种“混合物”的外在魅力和内在影响,我们切不可麻痹或忽视。别看去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度暴发流行的甲型流感没能流行起来,但手机段子却不同于流感,一经传播,迅速感染,流行的速度和广度比十二级台风都要快速和敏捷。
手机短信的段子有“红段子”、“黄段子”甚至“黑段子”之分。那些大都以励志短言、哲理箴言、管理格言、警句良言、祝福情言、幽默语言等为内容的大大小小的“红段子”,其思想和语言是“黄段子”和“黑段子”无法比拟的,也是不可战胜的。这些“红段子”一经品嚼起来,总是给人以“情”以“理”的感觉。比如,有的“红段子”像是在亲昵地对你说话,如:“亲爱的朋友,快行动吧:设置爱的目标,存储爱的信念,复制爱的行为,粘贴爱的精华,删除爱的误解,确定爱的方向,写出爱的信息”;有的“红段子”像是在亲吻你的身体,如“袜子决定离开相恋多年的裤子,转投鞋子的怀抱。裤子哭问:‘鞋有什么好?’袜子答道:‘你整天晃来晃去,吊儿郎当的,哪有鞋般脚踏实地,和鞋(和谐)才好’”……
“红段子”真好!它奉献的是手的哲学,它收获的是遍地开花。它记录着盛世时代人们的理想、情感与追求,它感染和激发一大批爱好者都动起手来,为“红段子”的广泛传播而不分白天和黑夜地努力工作,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接连制造带有连锁带动效应的精神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中国移动发起“红段子”大赛以来,目前各类“红段子”发送量已累计达到7840多亿条。“红段子”真的是漫天飞舞,满眼红色。
我们拊掌赞赏“红段子”的外在形式,我们积极肯定“红段子”的内在作用。但笔者认为,似乎有以下ABC三个问题应该引起思考。
其A:毫无疑问,“红段子”红,“黄段子”黄,“黑段子”黑,但我们在认识和定性段子的时候,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对待段子的“性别”,切不可把那些流传在民间的幽默、诙谐、情趣、生活的段子一律看成“黄段子”甚至“黑段子”来打。比如,明代《玉谷调簧》的“时尚古人劈破玉”的母女对答的一个段子,如按照民俗文化来说,就是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女儿“因甚揉乱青丝纂”的恩爱男女的生活情趣小调或民歌;如按照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恐怕那个娘就是标准的教唆犯,而这个段子无疑也就是“黄段子”甚至“黑段子”了。类似这样的段子如果上纲上线,并采取“限制”、“警告”或者“打击”之行为,那就欠妥了。
其B:“红段子”固然红,但不能无限地夸大它的作用。听说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人能把《为人民服务》正写或倒背如流。但我敢肯定地说,这些人不一定就能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得最好。因为写“红段子”与做“红事情”毕竟距离太大。“红段子”有它的革命性,但也有它的局限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打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红色文化,光靠“红段子”是不能奏效的。
其C:提倡发“红段子”,但反对痴迷“红段子”。如果一个人成天沉醉于发段子当中,难免会有“不太正常”之疑;如果一个企业家或领导干部成天手机不离手、段子不断发,难免也会有“不务正业”之嫌。据最近报载,美国一名叫安妮·莱维兹的女中学生发短信酷爱到成瘾的程度,平均日发短信100多条,结果患上腕管综合症,双手麻木,无力抬臂举手拾捡物体,最后不得不开刀手术治疗。你看看,这个才16岁的小莱维兹多不值得!
“红段子”,石油工人也喜爱!“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我国石油工人上个世纪以实际行动喊出的豪言壮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广大石油工人自己创作的精彩“红段子”。而类似这样的“红段子”,也应该在新时期的石油工人手上,再次翻发出奋发昂扬的红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