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慧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 215123)
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是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1]有效融入农村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对于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不少基层政府通过营造创业氛围、搭建创业载体、提升创业层次以及树立创业典型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本文在对连云港以及下辖灌南县、灌云县、赣榆县以及东海县等四个县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基层政府如何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相关问题,试作分析。
最近几年,连云港以及其下辖灌南县等几县,在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领域积极探索,并请高校科研机构帮助出谋划策,最终形成不少经验。经过实地调研,相关做法如下: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连云港以及相关四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其一,简化程序减轻税费。灌南县安排专人负责大学生村官创业跟踪服务,协调有关部门在项目注册登记、税费减免、项目审批、场地安排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赣榆县出台《大学生村干部创业优惠政策》,对大学生村官创办企业的,实行按最低政策收费,在项目建设阶段,除国家规定必须收取的相关费用外,不再收取其他行政事业性费用。其二,进行资金扶持。连云港市委组织部联合江苏银行,在全国首推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对符合条件的每位大学生村官在自主创业期间提供5万元以内的授信贷款;对合伙经营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贷款额度可增加到10万元,贷款利率执行该行同期同档次现行利率下浮20%。赣榆县每年至少安排200万元用于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贷款,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基准利率,县财政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贷款给予全额贴息。
连云港以及相关四县还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激励大学生村官创业。主要做法有:其一,把村官创业作为考核重要指标,激励大学生村官创业。例如灌南县将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纳入各乡镇“三政”绩效考核内容,将大学生创业作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评选、提拔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求大学生村官“人人上项目,人人有项目,立志创大业”,通过上项目把大学生村干部“推”向基层。其二,把村官创业作为优先选拔的主要依据。赣榆县对授予“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明星”的大学生村官,优先发展入党,并直接纳入乡镇股级后备干部管理。灌云县通过公选环节,直接选拔了5名优秀大学生村官担任乡镇科级领导干部。
大学生村官初出茅庐,既有信息广、脑子灵的优势,也存在技术匮乏、眼高手低的劣势。连云港通过“设讲堂”、“引路子”等措施,帮助解决大学生村官技术瓶颈。为此相关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指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其一,聘请专家“设讲堂”。东海县突出大学生村官创业能力培养,创办“青春创业百家讲坛”,聘请高校农业专家、百名企业家、致富能手、创业典型等帮助大学生村官破解技术难题。赣榆县举办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班,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先进地区、骨干企业学习创业经验,寻求合作项目,丰富创业经验。其二,指定导师“引路子”。灌云县启动“1+1计划”,即一名村官配一名农技人员担任科技导师,义务为大学生村官答疑解惑,在种养殖、经营管理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为大学生成功创业保驾护航。
连云港以及相关四县还致力于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或基地,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搭建创业载体。灌云县制定了《大学生村干部1123创业规划》,用三年时间,实现一个乡镇一个大学生创业园,一名大学生一个创业项目,全县建成20个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基地,300个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项目,同时要求各乡镇完成大棚主体及水电、沟渠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廉租的形式提供给大学生。灌南县在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门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鼓励大学生村官进入基地创业,建立特色产业链,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风险。东海县结合各乡镇特色产业,分别建立了鲜切花、金银花、草莓、油桃、蔬菜种植等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大学生村官以各乡镇特色产业为创业项目,并从资金、技术、营销等给予全面扶持,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初次创业的风险。
连云港以及相关四县还广泛营造创业氛围,引导大学生村官创业。各级组织部门结合县情、乡情,深入一线基层调研,召开大学生村官形势分析会、创业专题座谈会、组织收看创业专题片、举办创业论坛等,激发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情,使创业精神融入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实际中,促使他们想创业、敢创业、创成业。同时,注重舆论引导;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要意义,对村官创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进行宣传,帮助大学生村官扩展创业理念,开阔创业思路,营造人人创业、创业光荣的舆论氛围。
通过系列举措,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在大学生村官中已蔚然成风,创业富民的效果正日益显现。据一项调查表明,目前连云港市开展创业富民的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到304人,创办经济项目近300个,吸纳495人就业,带动4000余人共同就业,近20个项目正逐渐成长为当地群众的致富产业。
随着连云港以及相关四县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难免存在不少盲点。
调查显示,虽然各级政府协调银行、信贷部门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向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提供倾斜,但具体政策缺乏细化落实,贷款申请程序较为复杂且金额较少,特别是外地村官受户籍限制和单身原因影响了信誉度,贷款更为艰难。且信贷部门考虑到风险问题,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习惯将资金优势过度倾斜给创业有成者,对于初次创业者则过于苛刻和严格。我们在对连云港以及相关四县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认为创业劣势80.4%源于资金缺口,其创业资金有60.4%来自于家庭和朋友支持。由此可见,大学生村官创业背负了较大的资金压力,一方面自身收入有限,每月1100元左右的工资,日常开销可能都不够,更谈不上攒钱创业了,想创业只有向父母和朋友求援。另一方面,资金短缺也限制了项目的选择和规模。大学生村官创业大多倾向于短、平、快项目,种养殖业占了73.6%,六成以上注册资金都在5万元以下。
创业不是大学生村官的全部工作,精力过于投入创业难免影响其他工作。71.1%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到村任职后将工作重心放在基础事务性工作上,过半数的大学生村官认为创业与基础性本职工作有冲突,当创业和履职发生矛盾冲突时,有34%的村官表示要放弃创业做基层工作。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能力有大小,性格有差异,不是人人都适合创业。有些地方过分拔高大学生村官创业的重要性,存在创业好优先录用或不创业不提拔等现象,形成了一种有失偏颇的导向:“创业成功就意味着工作干得好,没有创业的话得到优秀或受到重视的机会偏小”,[2]导致有些大学生村官迫于压力“被创业”。
创业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强烈的挑战精神、较好的专业技能、优秀的管理及领导经验、出色的沟通交往能力等素质。这需要科学的培训,尤其是需要“因才施训”。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有32.2%为文史类,28%理工类,21.5%管理类,2.7%农学类,其中绝大多数对农村创业一无所知。而各级职能部门组织创业培训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程式化,且重成功经验宣讲轻实用技能操作。
调查中发现:不少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只是下来镀金或者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是不会长久扎根的,认为考公务员才是他们的真正出路。对于上级鼓励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要求,仅仅作为任务来应付,或者是圈几亩地划一些人简单对付;或者是大包大揽,要求大学生村官只管种,其他都不用插手。一轮下来,大学生村官对市场调查、成本核算、营销策略还是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实现带领致富与带头致富的目的。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是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从寻找项目开始,到创业小有成就,需要经历挫折和反复,短短两三年很难取得较大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创业富民长效性难以保证。其中主要症结在很多大学生村官难以“扎根”农村,仅仅把村官作为“跳板”,以考公务员为第一选择。因此,出现了考取公务员后,“养牛的卖牛,养鸭的卖鸭”,创业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巩固。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是一个科学的工程,需要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估。显然,在当前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基层政府还缺乏合理科学的评估机制,因此正规化与标准性难以保证,随意性因而就很大。
针对调研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基层政府应从多个维度着手,积极推进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发展。
解决资金难问题,基层政府要从多渠道着手。其一,政府应进一步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银行、信贷部门要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将优惠信贷政策细化,流程简化,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提供人性化配套服务,提供相关业务指导和市场信息咨询。其二,政府应因势利导,鼓励大学生村官抱团创业或联合创业,通过合伙融资或参股等方式,有效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资金压力和投资风险。其三,政府应从各地设立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奖励基金无偿发放给在各类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创业项目。
主管部门应实事求是地定位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战略,引导大学生村官正确处理好创业和履职的关系。对于重点扶持和鼓励的适合创业的人才,应积极扶持,并给予激励。对于不适合创业的人才,也不应勉强,以做好本职工作作为考核重点,实现“各有所长、各有激励”的良好氛围。当然,对于适合创业的人才,考核也要一分为二,不能因创业偏废其他环节,这样的政绩考核体系才能产生激励效应。
各级大学生村官主管部门应科学实施培训,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专业限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那些“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菜单式技术培训和服务。实际操作中,可重点培训扶持涉农专业学生和“本土化”村官,从而降低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门槛和难度。
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意义并不在于“投一笔钱、圈一片地、集一群人”,[3]而是促进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培养永久人才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基层政府还要通过宣传教育,向农村基层干部灌输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意义,端正他们的态度,从而得到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政府主管部门应多加关注留任大学生村官的生存问题,通过各种努力促使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对于留任基层致力于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大学生村官,应及时给予肯定,使其续签后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另外,应通过公选、直选等方式,把大学生村官推到村支两委的主要领导岗位,解决身份和待遇问题,这样创业富民才有长效性。当然,有关部门对于考取基层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应给予一段过渡时期,注意有序地引导大学生村官将创业项目转化为当地群众的项目,实现创业成果顺利流转。
政府主管部门应协同农业和科技部门,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储备库,提供科学的项目咨询服务,推荐创业项目,使大学生村官在创业初期少走弯路。同时,应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对项目进行评估。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项目,应及时总结探索,使其具有可推广性。这样既能保护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Z]. 2008.
[2]查佐明 等.2010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查佐明.大学生“村官”创业中的六对辩证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