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链接 点燃诗情——《有的人》(苏教版第五单元)教学感悟

2010-02-17 01:57李正浪
中学语文 2010年10期
关键词:全诗教者鲁迅

李正浪

下课了,走在离开教室的路上,笔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学生入境的诵读、热情的掌声,时常萦绕在耳际。《有的人》是笔者教了近十遍的一首诗,而这一次,自己仿佛才真正走进诗文,学生因诗歌而澎湃的激情真的令人震撼。原来“老诗歌”也可以点燃火花,荡漾激情,关键是教者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感动的心领着学生去发现,去体味。

记得季羡林先生在散文《槐花》中曾经感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自然万象是此,课文教学何尝不是这样呢?“老课文”对教者来说是“常客”,而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教材可以重复,教学却不可以庸俗,这一切主要靠教者去挖掘,去感悟,常教常亲,常教常新。

回想这一堂诗歌教学课,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背景相生

《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自由诗,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很难走进诗文,洞悉鲁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的崇敬之情形成强烈的共鸣。因此,对当时诗文的写作背景、鲁迅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成长的心路历程的介绍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课前,教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搜集了相关的文字信息和图片资料。课堂适时呈现,可以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再通过电视剧《鲁迅》的相关声像片段的播放,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诗歌背景的理解,而且拉近了与文章、与鲁迅的情感距离。当然,光有历史背景的呈现还是远远不够的。长期入编教材的老文章不仅在当时熠熠生辉,即使在今天往往也闪烁着时代的光芒。比如《有的人》的课堂教学中“拓展阅读”部分,教者通过播放“西藏3·14打砸抢事件”以及“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中有关李剑英生死抉择16秒的英雄事迹,将学生的阅读兴致推向了高峰,在此基础上的分组朗读“征于色,发于声”的真情投入让教者由衷地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入境感与成功感。

二、横向品读与纵向探读交融

对诗歌的阅读,横向的阅读是最为常用的阅读路径。这首诗中耐人寻味的词语、句子,必须通过细腻地揣摩、品味,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语言的要旨。例如《有的人》中第一节当中两个“活”和两个“死”的不同含义;第二节中“呵!我多伟大!”如何读出反动派欺压百姓、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霸道;第三节当中“等着地下的火烧”中的“等”如何读出了像鲁迅一样的革命者甘洒热血、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五节中的“摔垮”要读出人民对“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势力的强力反击和无比憎恨;第六节中“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则要读得轻缓、抒情,以体现老百姓对鲁迅先生广泛、持久而深情的怀念;最后一句“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的两个“很高”之间需要有一拍的长时停顿,其中的两个“很”则需要重读,以体现人民群众对鲁迅由衷的崇敬与礼赞。

当然,仅有横向的品读,阅读教学则显得平面化,缺乏立体感,纵向探读则显得尤为重要。从局部来看,“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初读时学生只能根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读出春草的欣欣向荣。在此基础上,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欣欣向荣”是谁换来的?学生便能自然地感受到是像鲁迅这样的无数仁人志士换来的。此时顺势让学生朗读,感悟便会深入一层。随着入境地阅读,教者再次抛出问题“如茵的青草,又如一束束鲜花,又蕴含着什么呢?”当然是人民群众对鲁迅真挚而深刻的纪念和哀思。再次诵读,学生的感情便推向了高潮。

从整体看,粗读使学生明白《有的人》的写作目的以及写了哪两类人即可。再通过细读来赏析诗中耐人寻味的词句,理清诗人的情感脉胳。辨读主要是通过使用对比手法与不使用对比手法的比较,借此体验对比所产生的强烈爱憎。拓读,目的是由鲁迅和反动派两类典型人物拓展开来,充分地联想历史和现实当中两种人,从而深入感受诗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纵横交错的立体阅读能使得学生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形成的情感共鸣更加持久深入。

三、立体阅读与模仿写作辉映

对于学生的习作有显著借鉴意义的课文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朗读玩味,阅读与作文割裂的二元结构必须打破。读写结合,可以是对原文的续写、补写、改写,但更重要的是对文质兼美的文本进行局部摹写或整体仿写。比如《有的人》一文突出的手法便是对比。教者在“拓读”之后设置了延读的环节,要求学生采用对比的手法,自选话题写十行以上的小诗。目的是让学生在入境阅读的基础上,走出诗文,练习写作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收获和体验将更加丰富。课堂上呈现了笔者自创的小诗《致母亲》,教者先介绍写作的心路历程,然后真情范读。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了学生雷鸣般的掌声。有了老师的成功仿写示范,学生的创作热情大增,课堂氛围也再次推向了高潮。

以上三个方面的有效融合,使课堂热情洋溢,诗意盎然。成功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明白,灵动的课堂需要搭建多维融合的交流平台,学生的诗情需要教者用热情去点燃。

(附《有的人》课堂教学实录)

【导入】

师:昨天晚上放学,老师无意听到有同学说到这样一句顺口溜:“最爱周杰伦,最怕周树人。”(学生笑,有的在交头接耳。)周杰伦是我们的偶像明星,周树人何许人也?

生1:周树人是鲁迅先生的原名。

师:以前我们学过他的哪些文章?

生2:《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生 3:还有《社戏》。

师: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在课外,有谁认真读过鲁迅先生的其它作品呢?要讲真话吆!(只有两位同学举手,就请他们做介绍。)

生4:我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里面生动地记录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这段时期的读书和生活经历。其中,《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善良,《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

生5:还有《无常》栩栩如生地描写了乡间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

师:《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只有两位同学完整地读过,他的散文诗集和杂文集,有同学读过吗?(学生有的摇头,有的默不作声。)同学们,我们离鲁迅越来越远啦!但是,在中国还深陷战乱和贫穷的岁月里,所有的热血青年都爱读鲁迅的文章,臧克家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

(请同学们介绍一下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

生6: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创作的。

生7:臧克家与鲁迅从未谋面,但是对先生的敬仰却是真挚的!

师:说得真好!真是“英雄惜英雄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体会臧老的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入 课】

粗读:整体感知

(投影:通读全诗,你认为“有的人”究竟是指哪两种人?诗人的态度又如何?学生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全诗。)

生8:一种人是指鲁迅,另一种人是指反动派。

师:我们的思维能否拓展一下!

生9:一种人是指像鲁迅一样为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一种是欺压百姓的恶人。

师:说得很好!诗人的态度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了。

生 10:可以用两个字,那就是“爱”、“憎”。

师:四个字呢?

生10:爱憎分明!

师:准确!好的!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们来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

(个人读——互评——集体读)

师:整体听来,算是读出来了,但是情感表达还不够到位。下面我们再通过韵味浓厚的词句赏析来深入地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细读:品味词句

生11:我们小组发现第一节中两个“活”与“死”非常耐人寻味!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一个“死”指灵魂腐朽。

师:什么人的肉体活着?

生11:与人民为敌的人!

师:那么“肉体活着”中的“肉体”能否换一个更准确的词?

生12:躯体。

师:好一点了。贬义的色彩再强烈些!

生13:躯壳。

(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生14:第二个“死”是指失去生命,第二个“活”是指精神永存。

林强信?我从座位上弹起来。须臾间我又反应了过来,这女孩伶牙俐齿,和我在打诳语呢。林强信是老板,和大发厂齐名,谁个不知?我笑着说,我还认识普京布什呢,可他们不认识我。

师:这里的“死”能说成“躯壳死去”吗?

生(齐答):不能!

师:真的理解了。齐读一遍,要体现出这两个“活”与“死”的不同意蕴。

(生齐读,情感表达还不够细腻。)

师:这四个字,如何通过轻重把诗人褒贬分明的情感充分地展现出来呢?(生自读,揣摩,进行同桌交流。)

生14:第一个“活”轻读,第一个“死”重读,第二个“死”轻读,第二个“活”重读。

师:你来试一下!

生14:(试读,轻重体现得还不够明显。)

生 15:(朗读,效果很好。)

师:再看其他小节呢!

生16:“呵,我多伟大!”突出了反动势力欺压百姓时的趾高气扬!

师:你来读一读。

(生16感情表达较夸张,引起同学们一阵笑声。)

生17:“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体现了人民对反动派的极度憎恨。

师:“极度”这个词用得好!那么,通过重读哪些词语来体现呢?

生 18:“骑”、“摔垮”。

师:就请你们这一小组来朗读。

(朗读的感情把握得很准确。)

生19:“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初读时,同学们只能体会到诗句展现的是春草的欣欣向荣。此刻,我们能联想起哪两句诗?

生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是谁换来的?

生21:是像鲁迅这样的无数仁人志士换来的。

师:是的,如茵的青草,又如一束束鲜花,又蕴含着什么呢?

生22:当然是人民群众对鲁迅广泛而深刻的纪念和哀思。

(齐读这一小节,学生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师:我们再看看最后一小节。两个“很高”读的时候怎样处理才好呢?

生 23:“很”要重读。

师:停顿处理呢?

生24:两个“很高”中间需要有停顿。

师:不错,而且这个停顿要长,还要体现出似断非断的感觉。

(教者范读——指名朗读——集体朗读)

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全诗的脉络。

(师生共同总结:(1)对两种人的总体评价;(2)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3)人民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辨读:体验爱憎

师:综观全诗,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齐答:对比。)

师:对比也是我们作文中常用的修辞。如果不用对比,效果怎样呢?

(教者出示范例:全诗的前两句都删去了。学生自由朗读——交流读后感。)

生25:这样一改,有爱无憎,感情不强烈。

生26:原文用反动势力从反面衬托鲁迅的崇高形象。情感鲜明而强烈!

(分角色朗读,体验诗文鲜明的爱憎:女生读每一节的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拓读:澎湃激情

师:聆听同学们的阅读,我的体会两个字——入境!此时此刻,我们又能联想起历史和现实中哪些正反面的人物呢?

(众多学生说出了不少典型人物。)

师:老师这里也有两个例子。

(先介绍背景,然后播放音像片段:一则是关于《2007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李剑英生死抉择16秒的感人事迹,一则是2008年3月14日发生在西藏的暴徒打、砸、抢事件。)

师:通过大家的面目神情,老师已经读出了欣慰的感觉。

生27:遭遇空难的瞬间,李剑英毅然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取老百姓的安康,精神实在感人。

生28:打、砸、抢的暴徒只顾私利,毫无顾忌地破坏着国家的财产,践踏着百姓的生命。我真的非常痛恨他们!

师:是的,好文章,不但在当时广泛传诵,而且就是在今天也常常闪耀着时代的光芒!让我们怀着更鲜明的爱憎,再次朗读全诗。

【出 课】

延读:仿写演练

师:最后,我们从对鲁迅的哀思与崇敬中走出来,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任选一个话题写一首十行以上的小诗。(出示教者的小诗作)

致母亲

儿时,我在童话里成长,

游戏是我的天堂;

站在村口,您在翘望,

儿子是您的唯一。

在病床上,我在梦里呼朋引伴,

驿动的心早飞到野外;

守护在身边,您却在哼着我的乳名,

从日落到天明。

长大后,儿志在四方,

琐碎纷扰着我的心底;

平常,您总打来电话:

“儿啊,得注意身体!”

您的脚步已蹒跚,

我的身板还硬朗。

我已是孩子的爸爸,

可我还是您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年逾花甲,

您每月总是背来喷香的米粮;

成家未立业,

我总是奔波在生计的路上。

不能!我不能麻木,不能贪婪!

儿要为您编织幸福的摇篮,

用我的心呵护,

用我的魂摇曳!

(教者先交流写作背景,然后深情范读。读罢,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猜你喜欢
全诗教者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劝学
鲁迅《自嘲》句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