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真情回归 促进读写结合——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作文教学管见

2010-02-17 01:57
中学语文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新课标心灵作文

李 娟

目前,高中生作文普遍存在两大硬伤:一是缺乏真情实感,矫揉造作;二是学生觉得笔底枯竭,作文无从下手。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

一、唤醒心灵,挖掘真情

作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了其人文性,似乎只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写作的套路,就可以写出一篇质量上乘的文章。这使写作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割裂开来,写作无法成为一种生命的启迪和心灵的释放。学生写起来语言贫乏,内容空洞,久而久之,对作文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在所难免。此外,不少学生认为作文如果要深刻,就得选取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材料,表达为民请命、代圣人立言的主旨。技术化与伪圣化综合作用,致使学生作文思想僵化,千人一面。

新课标提出“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一个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目前,实际作文教学中不乏方法指导,却忽略了学生真情的表达,难怪有学者批判说“中学生缺少的不是技巧而是爱”。

综观湖北省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趋向于关注考生的个体生命体验,倾向于让学生“写身边事,论平常理,抒心中情”,还原作文的真实、本色、真情、纯净,呼唤质朴的文风。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绝大部分是抒发考生的个性化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学生写作的根基。惟陈言之务去,以生活为舞台,引导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伸展情感的触角,让情感激荡于心胸,让理性升华在脑际。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在于唤醒学生心灵中的美和善,让学生学会自我对话,写出真实、纯朴、健康的感情。

二、读写结合,积累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之所以无从下笔,是因为忽略积累,作文基本功不扎实,导致作文水平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悟生活不够,阅读积累不够,导致作文胡编乱造,敷衍了事。培养学生积累材料、运用材料的自觉意识,可以为写作奠定丰厚的底子,做到读书内化与写作外化双管齐下。为促进读写结合、积累材料,笔者有如下尝试——

1.咀嚼美文,内化素材。

读写结合,首先必须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观念。中学语文课本与读本就是不可多得的积累素材的来源。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与读本的文章,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阅读这些文章,就是和作者进行精神对话。如果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把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充分用好这些例子,应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收集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是着眼于训练作文思维和素材积累的重要步骤。文章常用的加工整理方法,比如拟小标题、加批注、写评点,把凝炼的诗词进行改写,续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小说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因文制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般而言,素材积累深加工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

仿写式。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如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翠翠选择虎耳草表达她对爱情的向往,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选择什么来寄寓当代的爱情呢?为什么?有学生这样写道:

我选择莲来寄寓当代的爱情。莲,圣洁高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情如洁白的莲花一样无比神圣、不容亵渎。莲,温柔娇羞,柔情似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爱的柔婉动人让人回味不已。莲,坚定执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谁说那摇曳在岁月里的清香不是对爱情的坚守?

评述式。读《阿Q正传》,有的同学这样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确可笑可悲,但谁又能说他不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呢?他身世可怜孤苦无依,一生饱受欺凌侮辱,他的精神胜利法不是他一个人的苦心孤诣之作,而是整个社会打造的。如果没有赵太爷、假洋鬼子们的压迫与奴役,如果没有小D、王胡们的奚落欺凌,如果没有刑场看客们的嗜血麻木,又何以催生一个又一个阿Q?

这样的评述式写作,精读文本,分析鞭辟入里,不仅积累了相应的作文素材,而且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作文思维水平。

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吸收范文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精华,以读促写,这就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隐括”手法,即依据原文“提纲挈领”,加以提炼、裁剪和品评,以提高写作能力。学生的阅读融入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写出来的文字是心灵的琼浆,这样的作文何愁没有真情实感?

2.体察琐事,感悟自然。

新课标提出:“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琐碎小事,从中捕捉写作的灵感。情动于中而形于文,将真情实感灌注到日常生活中去,本着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就能从司空见惯中发现触动心灵的作文素材。如一个学生写母爱,只是选取母亲的手这一个点,写的是极为平凡的小事,委婉曲折道尽母爱之伟大:

小时候与妈妈一起坐公交车,母亲先下车,准备在车门外接我,但车上太拥挤了,年幼体弱的我,根本无法突出重围,就要够着母亲的手时,车门已经关上了,卡在门中间的还有母亲的一只手。车开动了,母亲顾不得疼,飞快地跟着车跑,用另一只手拍打车门叫停车。风吹乱了母亲的头发,她脸上挂着泪痕,疯了似地哭喊着。从此母亲的那只手就留下了永远的淤青与伤痕。

除了从身边的人和事中积累写作的养分外,还要善于体悟自然。教师要常常带领学生亲近自然,与自然展开心灵对话。例如有的学生观察山上的树,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它依然在悬崖峭壁上挺立,它的根倔强地捕捉岩石泥土的缝隙,深深地钻进去,它的枝叶逆风飞扬,笑傲苍穹!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思我事,我口抒我情,我手写我心”,做好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积累情感体验。

3.洞察世事,关注社会。

作文素材的积累决不仅限于自身的生活,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教学具有鲜活性、广阔性、深刻性、开放性的特点。新课标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要求启示我们,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观,把作文教学深深扎根于社会土壤中。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来看,许多试题也都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表达感悟,引发考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让考生关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这种导向的变化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媒体曝光的“楼脆脆”、“楼歪歪”事件,要求学生用一句精辟的话来评述这一现象。有学生这样评价:与“‘楼脆脆’、‘楼歪歪’一起坍塌的还有相关政府部门和地产商的职业责任和道德良知。”

了解社会热点,解读焦点时事,读写结合,不拘形式,不限内容,长短随之,学生少受拘束,容易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水平提高效果明显。

把学生引到水源之处,一旦学生主动投入,其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作文教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读写结合促积累,使写作成为学生抒写性灵的需要。 “观千剑以识器,操百曲以知音”,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的表现欲、创作欲就会油然而生。也许,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疗救写作主体的缺席导致学生情感缺位、写作素材的贫乏致使学生谈文色变的弊病。

猜你喜欢
新课标心灵作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