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办公室,浙江杭州 310023)*
关于深化高校民主建设的若干思考
胡浙平
(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办公室,浙江杭州 310023)*
高校的民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校的民主建设既有显著进步,又存在明显不足。为深化高校民主建设,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就高校内部来说,要把握和处理好领导干部与师生群众、民主与集中、制度与程序、民主与表达、党内与校内等民主关系。
政治理论;民主政治;内涵建设
邓小平同志早在 1980年就指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1]32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高校一方面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另一方面又具有引领新思想、新文化的功能。高校的民主建设不仅对高校自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推进整个社会的民主建设也起着重要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拟对高校民主建设问题作一探讨,就教于方家。
自从现代意义上的高校诞生以来,便往往被称为是民主、自由的一方领地,许多新思想在这里孕育产生,许多新思潮在这里扩展发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袖人物,其治国理念与治国才能也几乎是在这里开始奠定基础的,因此,高校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为,高校民主建设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民主建设的目的追求。从事物发展的内在要求来说,任何一项运动,总是有一定目的的,无目的的运动是没有意义因而也是没有价值的。高校民主建设的目的,是要让高校的师生能够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民主办学、民主办校,而从本质上来说,则是要唤起人的主观积极性,协调组织与个人的有序合作机制,进而推动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是民主建设所覆盖的范围。高校民主应该涵盖政治生活、学术活动(广义的学术活动应包括教学活动在内)、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大方面,严格地说是这些方面中涉及学校与师生个人受法律保护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可以归纳为政治民主、学术民主与管理民主,简称“三大民主”。
三是民主建设所要达到的程度。我们通常说要建设“高度”、“充分”的民主,这里的“高度”和“充分”就属于民主建设的程度问题,但实际上要真正达到“高度”和“充分”的民主,则需要具备许多条件,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从总体上说,高校的民主建设要从我国社会和高校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有序推进。
四是民主建设的领导与引导问题。从理论上说,民主是民众的诉求,不是某一势力的特别恩赐。但是,现代政治的运行规律又告诉我们,民主是有序的,是民主与法制、民主与秩序、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因而民主也需要领导和引导,这里既要有制度的规范、机制的协调,又要有组织的、思想的疏导,否则就会滑向“大民主”、“泛民主”,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这样的所谓“民主”实际上是对民主的破坏和亵渎。
分析高校民主建设的现状,有必要对历史作一简要的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整个社会主义制度一样,我国高校的民主建设也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行的。建国初期,旧制度被推翻,高校获得了新生,民主气氛高涨,人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调动。但是,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及后来的扩大化,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办学中坚力量的一批高中级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使民主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此后运动不断,民主建设继续遭受破坏。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一方面是“大民主”和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另一方面人们的言论是“有限自由”的,一旦有人把话说错了,轻者遭批判、重者得坐牢,教师们授课、写文章,不得不把自己的思想禁锢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遭到了更大的破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解放思想为标志的三中全会翻开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一页,也翻开了包含高校民主在内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崭新一页。邓小平同志 1980年 1月 16日在党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说过:“国内和党内的民主生活,已经开始走上了轨道。民主制度一年比一年健全,民主生活一年比一年扩大。”[1]243概括地说,这三十多年来,高校民主建设既取得了显著成绩,又存在不足之处。
(一)高校民主建设取得的成绩1.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三中全会之前,决定学校发展或事关教职工的重大事情,往往是领导说了算,教职工很少有参与讨论的机会。而现在,无论是学校领导决策,还是教工参与,都明显地表现出民主的风气,领导向教职工问计,教职工向领导“要说法”,都已经成为常事,即使是国家大事,教师们议论起来也可以无拘无束,头头是道。
2.民主制度逐步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普遍恢复和建立了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而且随着校院(系)两级管理格局的形成,又逐步建立了两级教代会制度。校长向大会报告工作、财务收支状况,审议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校内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审议校务公开等,都已列入教代会议程。党团组织的选举、重要干部的任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等,也都扩大了民主成分,形成了若干民主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已经由《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党和国家的法律、规章所明确,有些则由地方党政机关和学校分别作了明确规定,有了制度的保障。
3.民主实现的形式逐渐丰富
目前高校的民主实现形式主要有:(1)民主协商,如参加学校改革、发展及其相关事项举行的征求意见座谈会,重要工作的恳谈会,并以这些方式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民主决策等;(2)民主监督,教职工或他们中的骨干参加校、院 (处)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推荐、评议,参与重要活动的督查、检查并发表意见等;(3)民主选举,参加直接选举区、县人大代表,直接或派代表选举党委、团委或工会、学生会领导班子,民主推选各级各类先进、优秀的荣誉称号人选等;(4)民主管理,参加重大问题的审议、决定 (举手、口头或票决),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领导干部,师生员工参加学校的有关议事、决定问题等;(5)民主沟通与协调,通过书记、校长信箱或其它途径反映问题、反馈信息等;(6)民主发表学术见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肯定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功绩和重大意义,号召解放思想,恢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在知识界、学术界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学术民主的空气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二)高校民主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们在肯定高校民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不得不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有:
1.民主建设的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
现实生活中,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或者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还比较肤浅,或者认为发扬民主是“自找麻烦”,决定事情仍然习惯于“拍脑袋作主张”,习惯于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又有不少师生群众缺乏民主追求和民主热情,觉得“只要上面定了就行”、“怎么都可以”。还有些人则认为既然是讲民主,那就什么事情都要由群众说了算。其实,无论是前面的“无须民主”,还是后面的“大民主”,都不是民主建设应有的正确理念。
2.民主建设的范围还没有延伸覆盖
在高校,仅就前面说到的“三大民主”而言,民主建设的覆盖面已比较广泛,几乎涵盖了高校工作和师生活动的各个方面,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目前并没有完全覆盖。比如,“教授治校”是这些年提出来的民主机制之一,但是,现实中并没有完全推开,究其原因,有认识问题,也有机制本身等问题,说到底,也就是民主建设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延伸与覆盖的问题。再比如,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包括学生组织在内的主体作用,也是目前尚需探讨、实践的问题。
3.民主制度的建设还需要完善
制度是民主的保障,同时,只有在制度的框架内,民主建设才是健康的。现在的一些制度,或失之于宽泛,或失之于柔软,或失之于“人治”的色彩过浓,等等,执行起来,民主难免要打折扣。民主建设归根到底是要靠制度来保障的。邓小平同志早年就非常深刻地说过:“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1]333这也适用于高校的民主制度建设。
深化高校的民主建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拣其要者而言之,是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一)领导干部与师生群众的民主关系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单位中的重要作用。就高校而言,校院两级领导干部的民主理念、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精神有着领先与表率的作用,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发扬民主,带头讲究民主,自觉实行民主。此外,领导干部还要习惯于在民主监督中工作、生活,把自己置身于群众的监督之中,自觉接受群众评判,以“群众的满意度”这把尺子来修正自己,完善自身。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离群众的“满意度”越近,离“人民公仆”的要求也就越近。
对师生群众来说,则要热情参与民主建设,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努力成为民主建设的主人翁。民主乃共产党之所倡,社会主义之所求,人民群众之所需。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里,民主会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而且,民主也是有其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宪法、法律、法规的框架。我们追求民主,既不能理想主义,希望一下子就很完美或者按“理想化”的要求一步到位,稍有缺陷就作出“不民主”的结论,同时,又不能“叶公好龙”,面对民主畏畏缩缩,或者以十分随意的态度对待之,将宝贵的民主权利马虎处置,虚行“民主”。
领导干部的民主与师生群众的民主,说通俗一点也可称之为“上头民主”与“下头民主”。古往今来,“上头”民主与“下头”民主大概是三种类型:一种是为民作主,则民主的权利在“官”;一种是让民作主,民主的权利则完全在“民”;还有一种是与民作主,官民上下联动。这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封建社会的“好官”就能做到的,但它缺乏制度的保障,民主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广大的人民群众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民主。第二种是理想主义的民主,换句话说就是“民愿怎么‘主’也就怎么‘主’”,在有政府的社会里这不可能实现。当前,我们要推崇的民主是第三种类型的民主,是领导干部民主与师生群众民主相统一、相结合的民主,这样的民主才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在高校,还应该大力破除“官本位”,尽力摒弃“行政化”,因为这种现象,对高校的民主建设本身也是一种障碍。
(二)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说过:“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又说:“我们实行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我们国家的《宪法》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师生群众的权利。同时,我们国家的各级组织又是依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民主集中制既是组织原则,也是人们行事的大规则。在高校,同样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实行必要的集中。所谓集中,是在“七嘴八舌”的民主过程里集中正确意见,这种意见,可能是多数人的认同,也可能是少数人的观点。居于多数者要讲正义,正义往往体现公理;处于少数者要讲合理,合理的意见才显示价值。所以,民主,通常是要服从多数,因为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比较能够体现群众基础,但是又要尊重少数,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少数,因为少数人的意见也可能是有合理成分的,否则,民主就会被强势所代替而变得不够民主。
(三)制度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关系
制度设计与程序设计,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民主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制度设计,也要关注程序设计。同时,要看到这两者之间也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地反映为内容,后者则更多地反映为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以高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为例,这是一个几乎人人关注的问题。关注者,具切身利益之“内容”也,对此,高校的主政者理所当然应该重视制度设计,从体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研究其导向、结构、评判标准、执行机构等问题,宜粗则粗,宜细则细,尽力实现制度设计的相对完美性,如果能做到这些,程序设计就可以相对容易一些。另外,制度设计总是存在滞后性,因为制度来源于实践,当民主的实践还没有定型的时候,人们总是比较谨慎,它的滞后性也就具有合理性了。同时,在许多时候,程序设计又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决定问题,我们习惯于拍手或举手通过,因为这样比较简便,但是,人们并不十分认可,因此,应该尽可能采用票决制,也许对一个事项的票决结果可能会比较低,但它更有可能体现真实性和民主性。一个议案,从理论上说,只要有 51%的表决权人赞同,就是有效的、合法的。
就制度设计言,目前要做的事情是扩大范围,规范操作。比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校长对副校长有提名权。这一方面要切实执行,但另一方面还应明确副校长的提名条件,校长的提名方式,校长提名与党委推荐、群众推荐、上级认定的取舍标准与商定办法。再比如,要建立“教授治校”制度,就要对“教授治校”的民主建设作出相关规定。这些,在高校民主建设中都是应该推进而且也是可以推进的。
(四)民主与表达的关系
无论是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还是民主选举,都有一个如何表达的问题,其中,民主的“话语权”问题,就与之密切相关。要发扬民主,首先要给人们充分的“话语权”,而且是要合乎法律要求、受到法律保护的“话语权”。同时,要解放和保护群众的“话语权”,让他们依法表达合法话语。另外,还要落实群众的知情权。从一定意义上说,知情是行使“话语权”的基础。只有知情了,人们的民主表达才能言而及义,而不是偏离要义,这样,民主也才会有效用。反过来说,民主的效用越是明显,人们参与民主的热情也就越高。而知情的前提是公开。一般情况下,领导者、组织者都要尽可能地公开信息,给参与者一个了解、思考和研究的时间,以便斟酌、取舍。目前在高校已经普遍推行的校务公开、院务公开,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并且已经成为民主的一种制度,因此,要进一步坚持与深化。在党内,也要广泛实施党务公开,增强党员对党内生活的热情。总之 ,公开是防止暗箱操作的“利器”,公开也是民主的“润滑剂”。
(五)党内民主与校内民主的关系
我们党是执政党,高校实行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拥有的政治资源是其它任何一种政治力量不可替代的,因此,党内民主具有十分的重要性和鲜明的领率性。在高校,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民主素质,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探索党内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扩大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校内民主。党委是高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在大力推行校内民主的过程中,党委还肩负着领导校内民主、引导校内民主的政治责任,只有党委坚强、正确、有力的领导,党内民主和校内民主才能沿着健康、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同时,党委又把握着学校的全局,当然也把握着学校民主建设的全局,一方面,党委要尊重和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自主地行政、自主管理,另一方面,又要经常研究如何循序渐进地推进高校民主建设的广泛延伸与覆盖,尊重、保护并发扬政治民主、管理民主、学术民主,探索并推动体现高校特点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建立。
总之,高校民主大有可为,相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高校的民主建设一定会不断进步、不断前进。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吴月芽)
Some Thoughts on Pressing Ahead with Democracy Building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HU Zhe-ping
(President’s Office,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310023,China)
Democracy buil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Though notable progress in democracy building has been made in recent year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there still exist some obvious shortcomings.Therefore,in order to press ahead with democracy building and facilita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the following relationships should be dealtwith proper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s,teachers and students,bet ween democracy and centralism,between systems and procedures,between democracy and manifestation,and bet ween within Party and within school.
political theory;democratic politics;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G641
A
1001-5035(2010)04-0103-05
2010-05-10
胡浙平(1951-),男,浙江永康人,浙江科技学院校长办公室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