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苹
北京市顺义区教委教育技术装备部 北京 101300
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可行性的初探
郭艳苹
北京市顺义区教委教育技术装备部 北京 101300
当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学校之间已经出现了失衡现象。优质教育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一般学校向实验学校流动。教师非正常流动使原本不均衡的教师资源在地区、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此现象已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当然,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育资源失衡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产物。
在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上,分配的指导思想和方案就有偏颇(瑕疵),政府在“效率优先”的思想指导下,将那些有限的、优质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只“拔”到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人为造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
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非均衡分布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教育政策调整落后于社会积极变革,扩大了教师资源的非均衡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
因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和不充足。而现有的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所以,他们只有通过择校的方式使现有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教师择校主要是选择教育的“硬件”资源和待遇,学生择校看重的是学校的全部教育资源。由于被师生选中的学校要收择校生的择校费,收费使得学校的经费增加,学校因此增加硬件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增加教师的待遇。由于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择校师生。其结果是:优质教育资源增加—择校师生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再增加—择校师生再增加……如此良性循环。但这种小范围的良性循环必然会导致大范围恶性循环。使得教育资源更加不均衡。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这使得农村孩子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上,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要付出数倍于城市孩子的努力,才不至于落得太远,这也是对农村孩子的最大不公。
区域或校际之间福利待遇差距扩大,导致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和福利待遇好的学校流动。使得有限的教师资源区域或校际之间无序分配,造成教育资源的失衡。
教育资源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资源本身的不稳定性。其中有人力因素,也有物质因素,还有政策导向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因素等。教育资源流动性主要表现在:教师资源的流动、学生资源的流动和经费资源的流动等方面。正是由于这些教育资源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资源本身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失衡。
以上6个原因中,其中5个是主观原因。既然是主观原因,我们就可以通过政策、建立制度的方法,把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调整、分配,尽可能使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校际之间相对平衡。
(1)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之一。教育资源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
(2)教育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资源,教育的“硬件”资源,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校舍、教育教学用房、教学家具、教学仪器、设备、低值易耗材料、图书资料等的配置,教育的“软件”资源,包括教师队伍、生源、教育的管理、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等的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实质上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这既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各级各类学校间、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因此,现阶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教育的硬件资源合理、均衡的配置,必然会有效抑制教育软件资源的失衡,如教师等软件教育资源。教师择校的行为相对减少,教师资源相对稳定了,学生择校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间接地抑制了被择校的教育资源小范围良性循环,有效地抑制了大范围的教育资源恶性循环,促进了整个社会、地区、校际间的教育资源的均衡。
我们应该改变人才单位所有制为社会共享模式,建立科学的人才流动模式。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建立人才社会共享模式。为此,我们可借鉴日本经验,建立基础教育学校干部、教师流动机制,利用行政手段,促进优秀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解决的办法是实行教师聘任制,还必须辅之以教师合理的流动制、轮岗制和淘汰制,以及优秀教师共享制等配套政策和措施,从而使城乡、校际之间的师资水平真正趋于相对均衡。促进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校际间的均衡使用。
教师的待遇一直是教育发展失衡的热点话题,同一学校内教师收入应该根据业绩情况有差别,但是,同一区域内同等级别的教师收入,应该保持“零差别”。我们应该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师资实行基本统一的工资标准,这种工资可以根据各地消费水平的差距,进行一定加权修正。如果这样,在乡镇、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享受与城市里同级别教师相同的工资待遇,负担着相对城市而言更低的消费标准,会乐于选择努力扎根工作,而不会一心想走向大城市。由于师资力量的均衡,保证了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从而给予每个公民平等的教育机会。
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政府的主要职责,特别是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在资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观调控等行政决策中,要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为社会和教育发展建立一个公平规则、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如:(1)对郊区农村实行财政倾斜政策。(2)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3)积极开展教育对口合作交流。(4)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因为教育均衡是公民的基本教育权利保障和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演变的必然趋势。教育均衡的实质是,政府作为控制社会运行的中枢与公共资源分配的主体,对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均衡配置,以确保受教育群体和个体的权利平等。政府应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
综上所述,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在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共同努力,一定能把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校际间相对合理、均衡的配置,给每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和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book=73,ebook=147
2010-06-12
郭艳苹,本科,中教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