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历程 百期足迹

2010-02-16 22:51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年12期
关键词:高教编委装备

□ 张 鹏

十年历程 百期足迹

□ 张 鹏

曾经以为10年会很久远,出刊100期会很漫长,但时光飞逝,尽失从前,突然要说说10年间的事,写写100期内的事,颇有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觉。因为我与赵英斌、丛林两位社长同为《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早期参与者,所以试着梳理记忆,留下曾经的历史。

一、杂志发展的几个阶段

1.牛刀小试:1999~2002年

提起《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总绕不开《教育设备信息》报。在20世纪末随着教育领域物资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使物资流通模式、购销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教育部条装司的撤销,给教育技术物资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时任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主任、北京教学仪器设备协会会长、北京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秘书长的赵英斌同志带领我们,针对转型期教学物资工作特点,围绕为学校服务这一工作核心,整合高教、基教资源,创办了内资刊物《教育设备信息》报。在1999年4月15日《教育设备信息》创刊号上,刊发了时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杜松彭同志的贺词《积极探索 奋发进取 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教育设备信息》原为8开小报,20页的内容,以产品信息、会议动态为主,没有固定的栏目和专业的编辑。自2001年6月第23期起版面改为16开,54页正文内容,设置了教育装备天地、物资供应与管理、信息平台等7个常设栏目,聘请了专职编辑,保证了每月定期出版。在这个时期,没有稿源,我们千方百计地组稿,没有经费,我们千方百计地“化缘”;同时我们借助北京教学仪器设备协会、北京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这两个平台,初步建立起内资刊物的编委队伍、组稿群体、发行骨干,为日后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雏形。也许正是我们的先天不足,造就了我们的危机意识、求生本能,我们痛并快乐着!

2.杂志元年:2003年

在几年内资刊物《教育设备信息》运营的同时,我们通过各种关系与渠道,努力申办正式刊号。在中国高教学会技术物资中心主任李万德及部分老同志的鼎力支持和积极促成下,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教育部科技司的认可与推荐,终于在2002年11月分别获得了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同意创办《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批复,取得了正式刊号。我们自筹资金30万元,2003年3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成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成为独立法人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2003年3月出版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创刊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同志题词“办好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的刘凤泰同志、时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的耿学超同志也都为本刊撰写了贺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同志撰写了发刊词。创刊号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3.成长的烦恼:2004~2006年

第一声啼哭只是证明自我的存在,但成长之路千万条,如何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却有不少烦恼!如何把握生存与发展的轻重缓急,如何进行整体经营突出主业,如何学习同类期刊先进经验与行业接轨,如何尽快构建期刊的编辑出版规范体系,如何做好评价与自我评价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困惑了我们许久,我们分歧过,彷徨过,苦恼过,但始终没有放弃过!

我们班子借助杂志第一届编委会成立的契机,制定了“不断调整充实编委会,努力发挥编委作用;千锤百炼,造就一个敢于负责、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编辑队伍”的工作方针,并立下了“努力创办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一流教育期刊”的发展目标。我们从编委队伍、编辑队伍两个队伍建设入手,务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各级领导和编委的理解与支持下,逐步扭转被动局面,所以这一时期是一个调整、巩固、提高的时期。

4.开启精彩:2007年至今

没人会在枫林中去欣赏一叶的妩媚,与其在众多同质化期刊中被淹没掉,不如创新求变,搞出自己的特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不同于其他几本同类期刊,没有具体哪所高校作为支撑平台,也没有“纯正的学术血统”,这促使我们需把杂志建构成一个服务大众,而不仅是小众;服务教育,而不仅是高等教育;服务所有院校,而不仅是重点校知名校的开放平台。在学术平庸、浮躁的当前,在不排除功利性投稿的同时,适时引导,鼓励提倡教育工作者有感而发、实践有得,回归平静感悟,体验撰稿快乐。我们以专访、专题、专栏为手段,拉近与编委、专家、读者的距离,加大贴近读者、互动性强的栏目设置,杂志内容实施“扩展工程”,即由重点反映北京地区教育技术装备状况扩展到全面反映全国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由集中体现高教内容扩展到全面涉及高教、基教、职教、成教各个领域,由单一围绕技术物资工作扩展到全面辐射国有资产管理、招投标采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建设等不同层面。那会不会使杂志门槛太低,稿件太滥,质量太差呢?恰恰相反,我刊近一两年的总引频次数、影响因子提升较快,关注的人群多,作者的写作乐趣增强了,稿源充沛了,稿件质量自然水涨船高了。尤其是2009年7月,杂志变更为半月刊,实行高教版、基教版双轨运营,对杂志吸引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力的提升创造了更广泛的空间,精彩接踵而来。

二、几点感触

从后视镜里也许只能看到来时的路,却永远找不到未来的路。2009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全体会议,周远清会长到会,张晋峰副会长兼秘书长在讲话中总结了10年来的办刊体会,已经提出了杂志要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新要求。作为十年历程,百期足迹的见证者,可能来不及拂去征尘,又要踏上征途,但已有几点感触涌上心头:

1.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在办刊过程中,涉及稿件四面八方,内容五花八门,人物林林总总,部门方方面面,办成让大家都能说好的杂志,真是很难。惟叹读者难,编者亦难,办刊甘苦,难以尽述,知行合一,行比知难。

2.养根俟实,加膏希光

山东热心读者刘治波同志在100期寄语中,勉励我刊“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鞭策我们在办刊过程中“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再接再厉,积累渐进。我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用以自省。

3.惟有自强,才会不息

每每去中国高教学会汇报工作,学会领导总是在最后寄予厚望地勉励说:要做大做强呀!我们深深地感到,只有拼搏向上,奋力向前,永不言败,毫不松懈,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让我们从麻雀进化成鸿鹄吧,让我们从山鸡嬗变成凤凰吧,因为鸟变大了,林子也就有了!

4.由衷地致意,深深地感谢

十年历程,百期足迹,这期间离不开领导的关怀与宽容,离不开协作单位的支持与帮助,离不开很多老同志的无私奉献与参与,离不开团队的配合与协作,最离不开的就是读者的不离不弃和理解信任。我相信我们将爱护与责任合二为一,我们的事业定会日久天长。在此请允许我由衷地致意,深深地感谢!

(作者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执行主编)

book=3,ebook=694

猜你喜欢
高教编委装备
《吉林教育》(高教党建与思政版)约稿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编委简介
港警新装备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高教明星“猎鹰”
防晒装备折起来
本刊编委简介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