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会(江苏省盐城中学)
作文创新教学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张学会(江苏省盐城中学)
清代诗论家赵冀在他所著的 《瓯北诗钞·论诗》中说:“新岂易言,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书未经人用过则新。诗家之能新,正以此耳。”他还为此赋诗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优秀的作品总要给予读者一点什么,读者也想从作品中得到一点什么,这“一点”即是新颖和独创,也就是“新鲜感”。作文要想脱颖而出,就要着意创新,否则,思路闭塞,立意浅陋,视野囿于平庸,构思落入俗套,难以逾越“人云亦云”的档次。
作文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作文教学,包括作文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创新,也包括作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开展作文创新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语文教师的智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看到,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有差不多相同的经历:上学、课堂、放学、回家、作业、考试……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在短期是难以改变的。客观地说,作文创新教学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够激发出学生作文的灵感。这里,笔者谈一谈语文教师要开展作文创新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要开展作文创新教学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精明的科学家”和“高超的艺术家”。
中小学的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知识内容上,它集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以及其他科学知识于一体,呈现知识的综合性;在能力培养上,它要求综合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在培养目标上,既包括智力目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包括非智力目标——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作文创新教学应贯彻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语文知识的学习应该看作思维的发散点,而不是知识积累的终点。语文教材本身已经具备了对学生进行情感培育和审美熏陶的“场性特点”,语文教师不能将教材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蕴简单地、线性地传播给学生,而应该建立一个多维培育空间和多元培育内容,实现教师、作品、学生的三方互动,把握作品透视出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思想品质、情意体验和方法认识,能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多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
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材的外延得到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得到了培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学识要广博,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美学、哲学、史学、文艺学都要有所涉猎。自然科学也要有所了解。教师用以衬托教材的个人文化素养越宽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就越能得到释放。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创新的过程就是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开展作文创新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素养,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有能力从生活中捕捉信息,创造形象,否则作文创新便是无源之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育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
(1)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熏陶学生。审美感受不是抽象的,必须是对具体的、感性的东西的感受。例如:我在教《春》这篇课文时,抓住了春的“新、美、力”的形象,让学生理解“春”具有怎样的人格品质,使学生领会,大自然是具有人格美和形象美的。课后,我布置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情,以《河》为题写一篇练笔,学生不再感到没有话写,写出了不少形象具体、感情饱满的文章。
(2)以情感感染学生。审美的反应,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一种情感的反应。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和心灵来领悟教材,从中发现情感培育的因素。作文创新教学中,教师、作品、学生三种心灵世界应该组成一个相互呼应、烛照、影响、牵制的情感培育的主体空间,这个空间所包容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分外动人的。
例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摒弃了传统的“批评封建教育说”,让学生找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哪些乐趣,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习《悼念玛丽居里》时,我抓住“爱因斯坦的情感”组织教学,让学生从“人的感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自己的爸爸,要写出真情实感,有个同学说他爸爸工作忙,经常到深夜才回家。我问他:“你父亲深夜回家情景你记得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次?”他说:“有一次我过生日,晚上,做好菜等爸爸,可是爸爸没有回来,等到11点,我就睡了。后来,迷迷糊糊的感觉到有人在看我,我一惊,睁眼一看,只见爸爸手里拿着礼物俯在床头注视着我,也不知看了多久了。”我说:“这就是父爱嘛,就写这个,写具体了,细致了,就是一篇好文章。”后来他回去写了,果然很感人。
对学生情感培育不是管束,而是交流、感染、熏陶。教师不是一个传播者,而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情感之火,既照亮自己,又照亮别人。
我们在教《最后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精神”,更要让学生理解小弗朗士这个活生生的“人”,人的性情,人的成熟,人的变化;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能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对封建教育批判”的狭隘的范畴中,应该在“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中”放飞学生的思想。
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首先教师的教学思想要有创新意识,有开放能力,思维方式不能禁锢,不能单一。
人是立体的,多元的,多角度的,只从一个角度看未免有些简单化。所以作文创新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营造一个让不同的学生发展不同的自我,做出不同的选择的环境:抒发自己的独特的内心感受,展现出独立精神体验的个性化风格,抛却公共的套话。比如,写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写老师,一定要展示老师的好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特长,教师对学生的慈母般的关怀等,千篇一律。其实,教师有各种各样的,梁实秋先生有一篇很好的例文《我的国文老师》写得妙趣横生,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中:每说一句,吸溜一下鼻涕,吸得有板有眼,有节奏。还有诸如:自认识他时,他的衣服就是灰灰的,于是自己很埋怨出生得太迟,没有看见他的衣服干净之时……妙哉!这样的老师,这样的有个性,这样的让人难以忘却,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对写作具有独特的见解。从中可以看出,老师也是千差万别的,为什么学生笔下的老师几乎同出一辙呢?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学会观察,坚持说真话,坚持说自己想说的话。
在作文创新教学中,让学生多元化发展,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点拨能力。要有能力鼓励学生走出潜意识,排除旧调门。例如,我曾经指导过一个学生写过《我的父亲》,她如果像别人一样写她的父亲如何爱她,照顾她,同样又是一个千篇一律的父亲。实际上,她只有继父,他们之间有隔阂,但继父对她还是很照顾,她心里充满感激之情。于是我鼓励她把这种隔阂和感激之情写出来,果然,真的很有个性,让人读了心里酸酸的,慢慢体味其中别样的父女之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通过课堂还是很不够的,我们可以从更多的层面去挖掘。
辩论会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很好阵地。辩论前,学生要搜集大量的材料,从中选择扣住对方弊端的内容,还得做很多备份,有针对性地回答对方问题或指出对方之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人格。
上学期,我组织过一次辩论赛,辩题是“逆境出人才”还是“顺境出人才”,从评委、主席到辩手都是学生,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而且辩论精彩纷呈,很多同学旁征博引。后来,一个学生在练笔中写到:“辩论真是太有趣了,我学到了很多内容,还学会了写议论文,怎样确立论点,怎样反驳别人的观点。我真的想成为一名优秀辩手,何日再舌战一场呢?”
记得北京的一位老师在学习《听潮》时带领学生去海边听了海潮声,整个课堂生动极了,很多学生在练笔中写出了自己听潮独特的感受。由此可见,要想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亲自感受很重要。于是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或外出旅游,领略自然风景和人文风光,尽管他们平时的作文水平并不高,但这时会写出完全出人意料的作品。我曾经组织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市场,访谈消协,走近少年犯,参加公益劳动,社会反响很大,学生的积极程度是可以想见的,别班的学生十分羡慕,也有一些人加入我们的队伍。今年暑假前,我建议学生外出旅游,拥抱自然,他们受到的启迪和教益很大,很多学生还写了十分精彩的文章,诸如《丽江印象》《青岛之行》《姑苏行》《满足》《看海的日子》等优秀文章。然后把这些成果通过学校的橱窗展览出来,又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作文创新教学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都可以运用,讨论、演讲、观察日记、读书交流、自办小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都可以尝试,只要学生欢迎,行之有效,就可以使用新方法、新手段。
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并努力运用到作文教学实践中去。如: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技术、电子图书等。我校开办了远程教育网,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一资源,同时,将学生的作文拿到作文网页“溪源文学”发表,交流,也有不少的学生在网上阅读,在网上发表文章,有的同学甚至创办个人网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思想,调动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也为教师开展创新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