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树叶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北京 100101)
谈地勘业如何危中求变实现“走出去”
■ 姜树叶
(中国化工地质矿山总局,北京 100101)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地勘行业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积极因素亦不可低估。地勘业在危中求变,战胜危机,要完成工作方向、工作手段、机制体制的转变,利用当前多种时机积蓄力量,拓展领域,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构建“政府支撑,企业运作”的“走出去”的新机制、新体制,使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步伐走稳、走实。
地勘业; “走出去”; 矿业市场; 矿业权; 体制; 机制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爆、引发的世界经济走向低迷的负面影响仍在发酵、演化,已从虚拟经济冲击到实体经济,对地勘单位的影响也日益显见。就地勘业如何应对危机冲击,渡过当前的经济低迷期,试谈以下几个问题。
1.1 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2)矿业市场的急剧震荡,导致地勘业市场大幅收缩。矿业市场震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矿产品价格急剧下滑;二是矿产品需求趋缓,矿产品销售困难,库存量增加;三是矿业资本市场紧缩,矿业企业融资困难。矿业企业的矿产品价格下滑、市场需求趋缓、融资困难,必然影响地勘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地勘费投入减少。首先是地勘基金减少。其次是大的矿业企业用于勘查的投入减少。第三是社会地质投入减少。
(2)随着矿业权转让的高峰期已过,不但影响地勘基金的大幅减少、地勘市场收缩,也大大影响地勘单位的最主要最直接的经营收入。前几年一些地勘单位的经营状况的改善,大都得益于矿业权转让的阶段性收入。目前,地勘单位的有效矿业权已转让的差不多了,没转让的也失去了最佳价格时机,势必影响地勘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3)矿业权转让遇到瓶颈,使刚刚起步的探采一体化的路子走起来更加艰难。实施探采一体化的基本要素平台:一是要有有效的矿业权;二是要有充足的资本。对处于原始积累阶段的地勘单位来说,融资能力弱,还不具备资本扩张的实力,唯有矿业权转让是积累的有效途径。单凭地质打工,只能养家糊口。
(4)金融危机,整体经济形势低迷,必然使工程勘察、基础施工等延伸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地勘单位的创收能力大为减弱。
(5)地勘业市场萎缩、收入减少,必将带来人才培养、设备更新、科研投入、队伍稳定、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共性问题,新的阵痛在所难免。
1.2 积极因素亦不可低估
(2)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美国的金融危机是美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病态货币政策造成的。而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健康的,通过调整利率促进经济发展仍有足够的空间,资金运行正常,这对确保我国经济走出低谷并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变。从2009年起,通过实施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结构性减税,扩大内需,大范围调整振兴产业计划,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3)我国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对资源需求的强劲态势没变。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建设的发展中期阶段,人口数量巨大,对资源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呈强劲的上升趋势。党的十七大确定我国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使到那时我国仍然是中等发展中国家,仍然没有到达后工业时代的信息化时代,对资源的需求仍将呈强劲的增长。
(4)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受到最直接冲击的是外向型行业企业。而地勘业是经济链中的最上端产业,从理论上说处于危机冲击波的末梢,受冲击的时间相对滞后、受冲击的程度相对趋缓。同时,经过近7、8年的快速发展,相对来说许多地勘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所增强,不至于一冲就垮。
以国务院37号文件为标志,地勘业正在经历工作方向、工作手段、机制体制等方面的转变。
2.1 地勘业的几个转变问题
(2)工作方向的转变:从狭义的找矿地质向找矿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大地质经济方向转变;找矿的起点已从表层、浅层的横向宽泛型向深部、超深部的纵深精细型转变;找矿的区域、领域已从省内到省外、国内到国外,大陆向海洋、甚至太空转变。
(2)工作手段的转变:找矿理论日新月异,不断突破;找矿技术由传统的粗放型不断向新技术、新方法,信息化、数据化,物、化、遥、震、探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高新型转变。
(3)机制体制的转变:投入机制从单一的国家投入向国家、地方、企业的多元化投入转变;地质队伍构成由以国家队为主向国家队、地方队、民营队、境外队共存转变;地质勘查机制由公益性、商业性地质不分向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分体运行、有效衔接转变;矿业权设置由国家独有向“谁投资、谁所有”转变;探矿、采矿由分开运行向鼓励探、采一体化方向转变;国有地勘单位的管理方式已由纯事业型向企业化管理方向转变。
(4)如何看待新的转变。危机的冲击使地勘单位的发展转变又进入了新的起点和关键节点,对正在进行中的转变起到催化加快的作用。历史经验证明:转变(震荡)一次,痛苦一次,提高一次;转变(震荡)一次,淘汰一批,发展一批;转变(震荡)一次,改变一次,创新一次。
2.2 地勘业如何危中求机问题
(2)维护矿业权和低成本获得矿业权的好时机。经济低迷期最好不要急于转让矿业权,特别是有前景又能够维护的矿业权。但却是争取获得矿业权的好时机。有条件的地勘单位都要适时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尽可能多地申请一批、储备一批项目。
(2)规范、净化地勘市场的好时机。地勘业的震荡收缩,既有危机冲击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发展中的不规范、不成熟的原因。前几年那种“跑马圈地”、“围而不探”、“炒买炒卖”等干扰破坏地勘、矿业市场的炒家行为,类似于股市的泡沫,总有一天会破灭。危机来啦,击破泡沫对大多数规范的地勘单位不能说不是好事。我们正可以顺势而为,加强地勘业的管理,净化地勘业市场。
(3)促进管理、储备人才、积蓄力量的好时机。危机能够使人清醒,在紧迫感的压力下领导者的思路更容易清晰,更容易看到薄弱环节,运用得好更容易聚拢人心、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共克时艰,改善和促进管理正当其时。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危机中,人才必将产生一定的流动。首先要想办法留住自己的人才,其次在流动中想办法吸引人才,并作适当的储备;危机情况下,项目少了,正是坐下来好好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员工培训,认真研究总结找矿理论,跟踪学习新的找矿技术,积蓄力量的好时机。
(4)拓宽地勘业领域,发展延伸产业的好时机。找矿项目少了,正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向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等延伸领域转移,再开出一片新天地,特别是农业地质,大有可为。农业地质不仅仅是为农业提供氮、磷、钾肥料和测土施肥,还应包括开发稀有元素肥料、土壤改良剂、天然饲料添加剂等。
(5)与大的矿业企业建立双赢、长期合作的利益共同体的好时机。目前,许多大的矿业企业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但作为有实力有远见的矿业企业来说,占有和开发资源是长远的利益所在,是长久追求的目标。地勘单位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勘查期间投入相对较小的优势,以期权、股份的方式与大的矿业企业合作共同占有和储备矿业权。以矿业权为纽带建立长效双赢的合作开发机制,共度难关。
(6)“走出去”的好时机。目前关于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国外的矿产资源(以下简称“走出去”)的话题很热,“走出去”的热情也很高,“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已取得广泛共识,现在“走出去”,正当其时,可谓一举4得:得汇率实惠,有利于降低成本;得所在国欢迎,有利于降低门槛;得业主的合作,有利于获得成功;得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迈出第一步。
随着水龄的增加,3种致病菌与水深的正相关性均逐渐增强。水龄较小时,压载水中的活体生物死亡较少,细菌分布随水深变化表现出的相关性不明显。但由于压载舱的相对封闭,以及水龄的增加在压载舱中逐渐形成一低溶解氧环境,致使压载水中大量活体生物死亡并沉于压载舱底部,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又通常以这些生物体为载体,故致病菌数量随水深逐渐增加,见图3。
3.1 “走出去”的基本概念
狭义的“走出去”是指国内企业到国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是当然的“走出去”,是“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优势矿种出口和国外的企业到我国勘查、开发我国的优势矿种且其产品主要运往境外也应视为“走出去”,即矿产品“走出去”。因此,广义的走出去应包括“企业走出去”和“产品走出去”。
3.2 “走出去”的几种形式及利弊分析(重点谈企业“走出去”的问题)
3.2.1 以投资形式划分
从投资形式分,可分为独资、合资及政府间的合作—地质援外项目。
(2)独资。这种投资形式的好处是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没有外方合作伙伴(企业或自然人)的制约,独立运作。但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要突破所在国有关法律的制约。以泰国为例,泰国的《外商经营企业法》规定,外来资本从事勘查开采泰国的矿产资源必须与泰国的企业或自然人合资,且泰方所占股份要达到52%以上。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企业注册登记前要与泰国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实质性的商务谈判,签订一揽子的投资协议,获得特殊批准。二是要依据所在国的国情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就泰国来说主要有政府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府、县、乡、村),非政府组织(NGO),佛教,民众等层面。否则,即使签订了协议,获得了批准,也很难开展工作。
(2)合资。合资又分控股和参股两种形式。控股其实和独资的性质一样,无需赘述。参股一般来说只要是市场经济国家,法制比较健全,注册登记公司是比较容易的。在泰国注册公司,只要符合法律,材料齐全,两周有效工作日即可完成。但真正的参股合资,对企业的可控性和最终成果的分享较小。
3.2.2 以工作阶段分
从工作阶段分,可分为从勘探作起、从开采作起及直接买产品三种形式。
(2)从勘探作起,一直到开采加工销售。这种形式的好处是中方始终有较多的主动权和优先权,如果又是控股或独资就更好了。但问题是企业存在着很大的找矿风险和所在国的社会风险,如果国家没有扶持政策,企业往往是不愿冒这个风险的,很难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
(2)从开采作起,到加工销售。即所在国对目标项目已经完成了勘探和可行性研究,中方企业通过买断采矿权或参股的方式进行投资,直接进行开采加工。其好处是没有找矿风险,且见效快。不利的是,如果采取买断采矿权的方式,其一次性投入很大,企业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行,而且还存在所在国政府是否批准的问题。如果是参股,且股比较低,其主动权较小,最终利益也很难保证。
(3)直接买产品。目前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矿产品大多是以这种方式进口。它虽然没有找矿风险和开采风险问题,但缺乏自主权,特别是在价格方面受制于人。根据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没有稳定的长期供货合同和矿产品生产基地,缺少定价的“话语权”,凡是我们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矿产品一大量进口价格就大幅上涨;而我们的优势矿产品一大量出口价格就下降。
3.3 企业“走出去”应把握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2)要切实掌握资源情况。无论以哪种形式、哪种方式“走出去”,在“走出去”之前,都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请有经验的找矿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在切实把握目标项目的资源情况基础上,审慎决策。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要切实掌握投资的软环境,把握所在国的国情,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对资源情况的掌握,有人说掌握了所在国的情况就等于成功一半。这方面的内容很多,包括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情况、办事程序、办事效率等。要不惜时间精力下功夫认真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免决策失误和走弯路。
(3)要有适应国际环境的人才。主要是人才结构要配套。一是要选好适合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层管理人才,即董事长、总经理;二是要有既懂国内法又熟悉国际法、特别是所在国法律的法律人才;三是真正懂得财务经营、国际融资的财务人才,而不是记账会计;四是高级工程技术、且熟练掌握英语的人才;五是专门的翻译人才,最好是能熟练运用所在国语言且有一定相关专业知识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运作得心应手。
(4)要有好的机制和体制。一是既要建立适应所在国国情的企业经营机制和体制,同时也要注意与国内的管理制度相衔接;二是既要有高效的决策机制,也要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三是要有良好的奖惩机制。
(5)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和长远打算。到国外搞项目、经营企业,特别是从事资源型企业风险是很大的。除找矿风险外,还存在社会环境的风险。与在国内相比,很多不可抗力的风险明显加大。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关系的突变、所在国发生社会动荡、重大的自然灾害等,都将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以致无法进行。从微观层面看,由于社会环境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区别、语言交流的障碍等,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失误。
3.4 “走出去”离不开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和协调
企业“走出去”勘查开发矿业,不但是企业本身的事,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单靠企业难以奏效,特别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协调和引导。
(2)应建立“走出去”的统一协调机构,加强协调指导。“走出去”至少涉及到财政、金融、对外经济贸易、外交、发改委、外汇管理、国土资源等七个管理部门。往往还要涉及到税务、保险、交通运输等方面。非常有必要像解决“危机矿山资源找矿工作”那样,综合上述部门成立一个“走出去”的统一协调机构。这个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两个方面:一是适时地研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二是统一管理和协调“走出去”的日常事务。
(2)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可分为直接政策支持和间接政策支持。直接政策支持,无非是在财政、信贷、金融、税收、交通运输等方面给予宽松政策。在财政、信贷、金融方面,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支持政策。从2005年设立了“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完成国家紧缺矿种的国外风险勘查工作,对勘探和矿山建设阶段所需贷款予以财政贴息;今年国家又确定设立“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需要调整的是“风险勘查专项资金”,要允许其用于为在国外勘查矿产资源所设立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税收方面,一是要避免双重征税;二是如果能像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那样给予减免所得税更好。交通运输方面主要是在运力上给予方便,简化手续。间接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交上的支持。第二,规划引导。第三,做好“走出去”企业的统一协调工作。
(3)少说多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新形势下“走出去”,还应看到国际环境有两大挑战因素不容忽视:一是政治因素,即“中国威胁论”。这里边也包含意识形态问题。其实,有些发达国家本身资源并不丰富,也是在大规模开发利用世界资源,但没人吵作。而我们的对外资源依存度并不高,本就是正常的经济交往关系,有人却非要大惊小怪不可。二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对资源的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其敏感度越来越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埋头苦干,韬光养晦,少说多做,或只做不说。对外多做“双赢”、“合作”、“互利”的正面宣传,以营造宽松的国际环境。
总之,我们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起“政府支撑、企业运作”的“走出去”的新机制、新体制,使地勘单位“走出去”的步伐走稳、走实。
[1]鲍荣华,吴初国.世界钾盐供需形势及我国“走出去”的方向[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2):6-8.
[2]郑洪涛,王金亮,等.地勘单位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12):18-19.
[3]朱东晖.地质勘查业应对“金融危机”策略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8):10-12.
F407.1
B
1672-6995(2010)08-0032-04
2009-12-26
姜树叶(1954-),男,吉林省九台市人,大学本科,教授级高工,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副局长,主要从事地矿经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