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中资企业舆情应对的若干思考

2019-10-12 06:45王刚
中国有色金属 2019年19期
关键词:所在国负面舆情

王刚|文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多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矿产资源开发领域,难免会遭遇负面舆情危机。本文阐述了负面舆情的危害性,并结合笔者工作体会提出了做好监控、正面引导、寻求外部力量支持等思考和建议。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近年来,许多中资企业、特别是矿业资源型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矿产资源的动作频率越来越快,逐步在世界矿业大舞台上亮出了中国身影。

中资企业“走出去”进行矿产资源合作开发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规律,并严格遵守中国和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惠及所在国民生,带动了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综合国力快速跃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对中国国力的越来越强大,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推出“中国威胁论”,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和较量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势头。进入21 世纪,西方一些媒体对于中资企业的舆论攻击从来没有消停过,中国矿业资源类企业在境外也经常遭遇各种负面的舆情攻击。面对这种情况,一些中资企业暴露出处理此类危机能力欠佳、应对各类媒体舆论事件时能力不足的短板,会使原本可以化解的危机扩大化,进而造成了多方面损失。

境外负面舆情的危害性

走出国门之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所处国家的社会制度、语言、文化、法律、风俗等都与中国大不相同。每当所在国政治环境发生变动之际,或者是当中资企业遇到劳资纠纷、工伤事件、环保事件之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势力便寻机而起,利用媒体挑起事端,疯狂炒作中国人“掠夺资源”“经济渗透”“侵犯合法权益”等负面话题,蓄意破坏中资企业的形象。

国际反华势力,甚至是一些国际上的竞争对手,针对中资企业的攻击也甚嚣尘上。除了运用政治、经济、外交手段阻挠中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战略发展之外,在意识形态和媒体宣传方面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借题发挥、无中生有、蛊惑教唆、放大事实,煽动所在国民众进行示威、游行、罢工等针对中资企业的行为,严重破坏中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也严重破坏了中资企业的正面形象。

因此,境外中资企业必须要从维护国家形象、维护企业形象的高度,深刻认识负面舆情事件带来的严重危害性和巨大破坏力。

树立海外正面形象的前提

在境外树牢中资企业的正面形象,用事实说话,以正压邪,这是中资企业的政治责任、政治义务,必须一以贯之,长抓不懈。

一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中资企业在所在国要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国情,尊重所在国的文化、信仰、风俗,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不能授柄予人。在非洲某国,某一民营中资企业就因为中方员工不尊重当地员工的宗教信仰,引发了群体性事件,引发了负面舆情危机。

二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公益活动。这里的社会责任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社会责任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员工福利等“围墙之内”的工作;而广义的社会责任则是指依法纳税、解决就业、修路架桥、捐资捐助等行为。这一点上,无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都必须严格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实现投资者、项目所在国和合作伙伴的互利共赢。

三是注重宣传的“内外之别”。国内媒体宣传暂且不提,中资企业在境外对待所在国的媒体一定要认真甄别,挑选立场中立、企媒沟通顺畅、合作关系良好的媒体进行适当的宣传,特别要注意,对外宣传稿件中,需要避免使用“资源获取”“占有”等字眼,宣传应侧重于共同开发、携手共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领域;要向所在国政府、民众阐明一个观点:中资企业来到所在国不是占有资源,更不是为了把资源运回中国贮存起来,而是把所在地的资源、能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民心工程等,加大社会责任投入,造福当地人民;中资企业实现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经济的目的,就是真正实现互利双赢、携手共赢。

四是主动敞开大门,接受所在国社会各界的监督。中资企业在境外不能遮遮掩掩,要通过企业开放日、家属接待日、媒体开放日等活动,主动邀请所在国的社会各界来企业现场察看工作条件、生产生活环境等。比如,在缅甸的某中资企业就主动在内比都召开了社会责任发布会,邀请政府官员、军方和媒体各界见证企业入缅以来取得的各项成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在所在国主流媒体和国际媒体上做好适当的宣传之外,还要做好“隐性”宣传工作。这些“隐性”宣传工作不是新闻宣传稿件,而是长期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比如,邀请所在国的政府官员、合作方代表、土著居民、部落酋长、有影响力的人物、特殊贡献的员工来中国和企业总部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座谈,让他们亲眼目睹中国40年来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真实了解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亲身体会企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和百姓民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祉。这些人回国之后,自然会口口相传,为企业做出正面的宣传引导。

应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几点建议

一是做好舆情的发展趋势监控。中资企业要综合运用境内外网络搜索、人员信息反馈等手段,对舆情事件进行全天候、全视角的监控,提前发现苗头,了解舆论发展和演变趋势,摸清舆情背后的情报,做到知己知彼。

二是聘用专业的媒体中介顾问。很多境外中资企业国际化运营时间不长,缺少应对舆情危机的手段和经验。因此,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的投资项目,每逢负面舆情事件,多数委托所在国的专业媒体中介机构处置,这些媒体中介机构熟悉所在国的政策、公众的反应、媒体的反应等,可以帮助中资企业拟定周全、缜密的应对计划,制定系统的媒体公关策略。

三是始终保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应对策略,不能消极回避。中资企业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主动作为,主动切入,正面应对,化解矛盾。要本着真诚、合作、沟通的心态,与所在国的媒体、特别是海外中文媒体进行充分沟通交流,通过媒体见面会、吹风会、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以客观和实事为依据,从正面加以引导,阐述事件的真实情况,消除误会,赢得所在国政府、媒体和民众的信任。必要时,要根据事件的演变需要,适时安排中资企业高层领导发声,或与媒体和公众见面,解释和回答公众所关注的问题。

四是遇事不乱,寻求外部力量支持。遇到舆情,首先中资企业不能自乱阵脚、手足无措,任凭事态发展扩大。除了做好与媒体的沟通之外,中资企业在必要时要寻求政府高层、执政党首领的支持,获得他们的帮助;或可以通过合作伙伴与政府部门沟通,请政府和官方媒体出面澄清事实;在一些非洲国家,部落酋长在当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邀请部落酋长利用其影响力,去向民众解释,消除负面影响;关键时刻,要求助于中国驻所在国大使馆、领事馆、经济参赞处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外交手段协助解决负面舆情。

海外意识形态之争是一场不用枪弹、没有硝烟的战斗,海外宣传工作就是这场战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更要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积极发声、主动发声,做好舆论的前置引导工作。可喜的是,绝大多数中资企业都能够积极应对舆情,化解舆论压力,较好地维护了国家及企业形象。决不能放松的是,境外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中资企业要针对实际情况,先谋后战,谋而后胜,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成功系统地把握舆情、应对负面舆情,在境外牢固树立起中资企业的良好形象。

猜你喜欢
所在国负面舆情
避开效兑不匹配“陷阱”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涉及商业伦理的负面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