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军花(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把审美的钥匙交给学生
■邵军花(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较低,因此,通俗文学中的“武打热”“言情热”在中学生中仍颇有市场。这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弊多利少。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这种提高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住审美的钥匙。
语文课离不开审美,无论是知识的学习、内容的把握、还是情感的归结、语言的分析都是如此。“语文课是语言的艺术”,一节语文课,自始至终,都应该有审美的积极参与才能产生完美的效果。
一、品味语言美。语言是课文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散文语言的流畅,诗歌语言的凝练,体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美。语言审美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极具个性色彩,变幻多姿,是散文语言美的一个高峰。学过了他的《荷塘月色》,便永远忘不了课文所描写的荷塘、荷叶、荷花和塘中的月色,他的散文语言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财富,这一提供和接受过程,便是语言审美过程。美的语言需要反复推敲、揣摩、迁移、联想、想象,当学生真正有领悟的时候,这一过程也就完成了。散文语言的审美如此,其他体裁作品的语言审美亦同此理,例如古典诗词。古诗词着力于字词的锤炼,往往一个字便使境界全出,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所述景象,结合声律特点选字入句,再体味原文中字词的妙处,常常会使学生求知欲大增,印象深刻,得到感情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如唐代诗人齐己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细加揣摩和品味,悟出古人造语之妙,进而领略语言美。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文意之道。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学中还可以音乐作为背景,指导学生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体会情操美。在现行教材中,有许多涉及人的情操、修养、品德的课文。如:苏教版必修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念刘和珍君》《老王》等,这些课文中所记叙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和这些人物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中所创造的业绩,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熏陶,心灵上得到净化,从而培养他们美的情操。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突出这些教材中所描绘的具体形象,教会学生在阅读、分析、评价作品时,把握住作品的内在美,体会人物的情操美,让他们结合实际、通过比较去体会美的内涵。
三、欣赏自然美。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作品,如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两篇文章《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江南的冬景》一文郁达夫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文笔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鲜明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西地平线上》的作者高建群则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富有激情与文采地描述了我国西部令人震撼的“雄伟风光”——落日之美。这些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寄托人的理想。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笔宝贵财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并借助于课文中的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全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创造美的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联想去感受美的存在,教会他们抓住事物的特征去欣赏自然美。
四、领悟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境的统一。凡是好作品总是情景交融的。意境给人的美是无穷无尽的,也是缤纷多彩的。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没有意境的散文,就是没有生命的文字堆砌品;有了意境,散文才会充满活力与生气,才能给人美的享受。散文因为拥有了意境交融,得到了升华,也自然而然地放射出腾飞的亮光。散文教学中,要通过联想画面,理解内涵,体味语言和诵读感受等方式,欣赏意境美,培养审美兴趣和观念,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教《肖邦故园》一文时,上课时应调动所有的音乐元素创设情境和氛围。在“学会聆听”环节,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情景再现故园美景,最后再通过配乐诵读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雅致,让学生学会用声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意境美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要想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还需借助于想象。教学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从他们大脑储存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在学生头脑中再现,进而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五、享受音乐美。我国古代人对文学语言的音律极为重视。梁代的沈约说:“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同样,语音在现代散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散文偏重于抒情遣兴,表现出来的绵延不尽的情趣,借助散文的音律进一步加以表现和完成。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月色》大量叠词的运用,更显示了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所在。例如,荷叶很密,是“田田”:山水很高,是“亭亭”等等,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而且,朗读起来也节奏鲜明,韵律协和,自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音乐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音乐能使人产生美妙的艺术联想,并且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荀子在《乐论》中概之曰:“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对于教材提供的散文佳作,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指导朗读、品析语言、配乐朗诵等方法进行语言音韵方面的审美教学。
审美,在语文课中无处不在:朗读的韵律、板书的合理、语言的生动、这些都是美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这一切,并要把审美的钥匙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