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的教学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凸显

2010-02-16 13:04汤国忠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靠窗教者病人

汤国忠(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从《窗》的教学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凸显

汤国忠(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

泰格特的《窗》是一篇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小说。笔者应邀担任全国教育学会主办的“有效教学优质课”比赛评委,一天之内听了八节以《窗》为教学内容的课,初步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语文教学风采,在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风采感到欣喜的同时,关于语文究竟“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越来越萦绕在笔者心头,触发了笔者对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思考。

而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学科性质定位问题。课程标准给语文性质的定位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个“什么”就是教学内容。自然,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人文方面的特征,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二是体现工具性的特征,比如文字、结构、句式、语法修辞、语气语调、标点等。我们所说的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就是指语文文本中隐含的重要的语文学习价值,通俗地说就是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两方面特征的教学内容。

应该说,我们的语文课正坚实地在凸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中行走。教者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习情感的调动都非常重视;通过有效的师生对话来研读文本已经成为教者的主动意识;教者的着眼点更多的体现着对人物的评价,对人文性价值的追求远远大于语文工具性价值的体现。

《窗》作为仅仅 1200多字的小说,其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想来恐怕有三个重点:一是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以及由此带来的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二是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均有力的凸现了人物的性格及发展;三是欧◦亨利式结尾的价值,当然,还有诸如用词、标点等方面的体悟。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就小说教学而言,抓住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是小说教学的着力点。八位教者无一例外都从梳理情节入手,尽管方式不一,或用一句话概括小说情节,或复述故事情节,或根据小说内容调整情节图,但基点都是一致的,即通过情节来看人物,通过情节来感知人物性格。但纵观八节课的得失,在文本语文核心价值凸显中出现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人文性价值落实浅表化

尽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人物性格的浅层次理解让笔者直感到教者的语文素养亟须提高。译者刘根龙说过:“这篇小说文字简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读来确实耐人寻味。对这篇小说,不同读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细细回味,也许可以悟出点人生哲理。”译者提出小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可在我们的课堂,充斥的却是“非善即恶”的一元化评价。八节课中,有五节课都是从靠窗病人的善,不靠窗病人的丑来解读人物的,有一位老师干脆直接以好坏来评价。依笔者理解,小说塑造的两个人物不仅性格丰富,而且是在动态发展中的,其提供的思考价值是很有辩证意味的。什么是真正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靠窗病人给了我们生动的答案。在不靠窗病人看来,正是“对生命的热爱”才使得他为了得到靠窗的位置而见死不救,但在我们看来,这种通过见死不救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举动无疑是自私的、狭隘的、令人鄙弃的,他对生命的理解是不为公众道德所接受的。小说提供了对生命话题的思考,不靠窗病人性格的蜕变是经历了一个挣扎的过程的,这种挣扎尽管小说揭示得不是很痛苦,但我们说很真实,人性就是在这种轻而易举中被扭曲的。怎样保持人性的善良?小说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结尾“光秃秃的一堵墙”不仅仅留下了不靠窗病人的震撼,更是作者对不靠窗病人心灵的拷问、对人性蜕变的拷问。

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其责任首先在教师,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浅表化,决定了教学内容的肤浅,影响了课堂教师对预设外问题的应对。一个典型的标志是教师们主观上把不靠窗病人当成了恶的化身,当有学生提出不靠窗病人并不天生是恶的时,教师并没能发现这是个很重要很有价值的思考切入点。反之,只有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度地解读文本。笔者很欣赏一位教师的一个教学提问:“不靠窗病人的行为对自己有损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涌动,纷纷发言:不靠窗病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失去了一位高尚的朋友;他失去了心灵的依赖,孤独寂寞;他生活在自责中内心饱受煎熬,承受着良心的谴责……无疑,没有教师对文本的深刻理解,也就没有了教师问题式的启发。

文本解读深入到位,文本所彰显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有效得以落实。

二是人物性格标签化倾向比较严重,语文味缺失

整个课堂,教师用了大量的时间在讨论善恶,语文课好像成了思想品德课。对人物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本的整体感知,缺乏对语言的深入研读,给人的一个感觉是人物标签化倾向比较严重。《窗》这篇小说其实语言很有味道,靠窗病人如诗如画的描述,不靠窗病人微妙不轻易显露的心理,都很值得品味。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教者都忽视了这一点,只有一位教师的课堂上听到了学生的读书声,也只有一位教师的课堂听到了教师的范读声。绝大多数教师也让学生读书,但不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就是默读,即使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也依然选择了默读。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语文味较足的课堂:有一位老师耐下心来先让学生读读靠窗病人对外面精彩美景的描述文字,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景:野鸭漫游、鲜花斗妍、情侣漫步、网球比赛……让学生在感受文字的力量与语言的魅力中真切地感受靠窗病人对生活的热爱,靠窗病人用心在感受着生活的美,用爱、善良在给不靠窗病人生活的阳光和生命的力量,那种执著,那种生命价值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不靠窗病人心理活动时,让学生读相关语句,并让学生仔细品味“偏偏”“为什么”等词,引导学生从用词中感受人物心理。还有一位教师,针对小说中“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提出了 “不用 ‘盯',换用 ‘看'‘眯'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词语换用中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生动……

语文课一定要有语文味,语文文本人文价值的凸显必须在对文本语言研读的基础上实现,语文味是语文课的根,其字词句段等构成要素自然也构成了语文文本的核心价值。

三是语文思维的训练一元化倾向比较严重,教学价值有待进一步拓展

任何学科都有思维训练的使命,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笔者在听课中感受到了教师对思维训练的重视,在这些思维训练中,也考虑到了不同的能级要求,有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类的提问回答;也有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延伸,比如,“送一句话给文中不靠窗的病人,希望他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上述案例中:“生活中我们用道德的尺度把握自己,有些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就这篇小说来讲,如果你是不靠窗病人,你会如何避免这场悲剧?”……

这一点,以续写这一教学环节为例进行分析。

笔者以为,续写的作用不仅仅是检验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深度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解作者含蓄美的写作技巧的有效方法。《窗》结尾留下的“光秃秃的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叩打着读者的心。许多教者都安排了续写环节。“这篇小说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不靠窗病人看到光秃秃一堵墙之后,心理会怎样想,他会有怎样的结局?”“请你发挥想象力,为小说结尾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无疑,教学载体的安排是适当的,学生在续写中加深了对不靠窗病人忏悔心理的理解,形成了善恶的道德判断,在教者心中,教学的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至此得以了完成。但在我心中,总感到这一环节的处理有许多精细处没能引导学生悟出。从学生的续写中,几乎千篇一律地都围绕着不靠窗病人的“愧疚”“良心不安”来展开,大段的心理描写空洞地陈述着“我好悔”的心理。面对光秃秃的一堵墙,可能的结果仅此吗?人性的善良让我们按照单极的思维构建出了一个可能的复活者的形象。有一位学生用几句话进行了续写“不靠窗的病人最后死了,因为他受不了打击。”对于这种结果,不知是什么原因,老师仅以“很好”一句评价就完事了。这本来是一个引导学生深度解读的契机,是可以引用的一点灵光,却被放弃了。其实,学生说的何尝不是一个理呢?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病人的心中是那么的清新灿烂充满活力,因为一个人“心中装着阳光他就永远阳光”,而对不靠窗病人来说这堵光秃秃的墙无疑是当头一棒,美与丑,高尚与卑下,心灵的冲击怎一个忏悔了得?这种心灵的煎熬、撕咬、搏斗,怎一个良心不安了得?

当然,作为续写,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单一或单向的思维方式要注意改变。因良心不安而复活固然是最善良的结局,因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离世也未尝不是不可能,因打击太大导致发疯也不是不可能……复活固然可喜,但毁灭同样蕴藏着巨大的悲剧价值。泰格特的伟大就在这里,小说与其说在一堵墙中戛然而止,还不如说一堵墙留下了心灵备受挣扎的空白、留下了不靠窗病人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命题的空白。这个空白是完全需要进行多元解读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任何续写与原作相比都可能是不成功的。这就带出了另一个问题:小说到结尾,作者其实有许多话要说,但他终于没有说,而现在通过续写,你替他说了,试比较一下,说与不说效果有什么不同?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教者都忽视了这一层次的教学,续写仅仅为揣摩人物的心理。只有一位教师,看得出他关注到了这一点,提出了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并用《麦琪的礼物》等相关小说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可对“欧◦亨利式的结尾”的价值等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

这里,许多教者在安排续写时,很明显呈现出了思维训练的一元化倾向,一是单极的思维模式彰显出了思维训练的一元化倾向,二是教学环节安排用意的一元化凸显了思维训练的一元化倾向。其最后的结果是直接影响并制约着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实现。

现在,有效课堂就如流行风成了所有人的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笔者的一个标准是: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能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并有效落实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必须彰显,只有充分彰显学科特点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的价值取向,对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的思考正是基于这种价值取向而考虑。

猜你喜欢
靠窗教者病人
谁是病人
高铁座位编号为何没有E
病人膏育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