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技术点燃语文课堂

2010-02-16 09:43:50练春梅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实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斑羚信息技术思维

练春梅(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实验中学)

蓝天白云下:红头巾,黄腰带,矫健的步伐,有力的鼓点……这是西北人民在一个盛大的节日击打腰鼓的一个录像片段。在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播放该段电视片,让学生感受强烈的视听震撼,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都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确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换句话说,语文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教改的需要。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形象、具体而生动,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我们该如何根据教学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让其更好地走进语文课堂呢?

一、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随着邓丽君优美、凄婉而动听的歌曲《在水一方》,大屏幕上流出一段活动画面:露水未干的清晨,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两岸芦苇轻摇,一清秀男子站在河边四处张望,男子的影像慢慢缩小,慢慢淡去;对岸,一女子一手遮脸腼腆而出,由远至近,芦苇起伏,女子淡去……这是我在教学课文《蒹葭》时所设置的一个导入场景。上下追求的男子,若隐若现的女子,弯弯的小河,白茫茫的芦苇——如画的景物,再配上邓丽君优美动听的歌曲,声景结合,强烈的视听效果,把鲜活的景象一下子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一边跟唱歌曲一边为画面上的男女主人公而或悲或喜,看得如痴如醉。他们通过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那凄美的意象,犹如置身于其中。我告诉学生,《在水一方》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改写于《诗经》中的《蒹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

动态画面和浅显的歌词,现代信息虚拟技术把苍白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他们不仅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而且在未讲授之前已通过场景导入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大概内容,并深深地印在脑海中,省去了老师枯燥、抽象的讲解,从而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文字教材和图像、声音融为一体地表现出来,使要传递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事物的形、声、色、情、景、意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让学生的思维随着影像的展示而逐步深化,从而更好地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利用计算机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突破。

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备课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这些图片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突出了说明对象的根本特征。讲授前,我采用定时播放图片的方法配上清新优美的古典乐曲,让学生直观看到苏州园林树茂林密、建筑奇特的优美景象,让学生先从中领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教学时,则采用固定投影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假山池沼的配合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美,门窗的工艺美,油漆的色彩美……通过图片的播放,把难懂的抽象思维变成了直观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各个不同景物特点的具体描写,这样,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就可以很好地突破了。

三、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创设探究的情境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是美文,都是以语言为手段,构成一种想象和表象的形象。因此,语文课件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和富于动感的画面,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从而起到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的目的。应该说,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其他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调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配乐朗诵、图像显示、录像播放等多种功能,使课堂教学变得声情并茂、形象感人。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因素,对环境进行选择加工,创设所需的教育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声像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时,我用F l a s h精彩画面,使学生感知斑羚飞渡时的景象。悲壮的谦让,悲壮的牺牲,一个个画面令人目瞪口呆、催人泪下。学生不但从画面中体会了文章的语言美,更强烈地为斑羚的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所震撼。在这时我抓住时机,把最后一只老年斑羚掉下悬崖的画面定格,在屏幕上出示“镰刀头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那一拨里,眼光在两拨斑羚间转了几个来回,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老年斑羚那一拨去了”这段文字,请学生领悟“悲怆”“沉重”这两个词所表达的意、所抒发的情——画面、音乐与文字的结合,使形象转化为语言,学生在感悟、交流、探索中大大地开拓了思维,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与教者和作者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进行口语训练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视听结合的功能,充分刺激学生视听器官,在视、听、思中发展了学生的“悟性”,从而为夯实创新基础提供了条件。实在是“一讲到底满堂讲,一看到底满堂看”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说写能力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应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服务。语文教学中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导视启思,有目的地进行口语训练,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训练的具体环境。同样,在教学《蒹葭》一文时,我在凄婉的情景氛围中引导学生:“初读,感受《蒹葭》的音乐美;再读,体味《蒹葭》的绘画美;三读,体味《蒹葭》的情感美”,在朗读、探究和交流中体味这首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后,请学生用“我爱《蒹葭》之美,美在……,不禁令我想起……”这一句式进行口语拓展训练。之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受到启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吊”起了他们的“胃口”。他们稍作准备都纷纷举手,争相口述,并且描绘得有声有色,意趣非常。“我爱《蒹葭》之美,美在如画的景物,优美的意境,不禁令我想起家乡的青山、绿水和人情。”“我爱《蒹葭》之美,美在回环往复的语言,富有乐感,不禁令我联想起古时歌女弹唱时的哀怨情景。”“我爱《蒹葭》之美,美在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痴情追求,不禁令我想起我父母年轻时浪漫的爱情故事!”惹人发笑而又富有创意的造句,把课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这种情境教学,充分发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训练了口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如果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所得到的观察、想象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远不能及的。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目下的荷塘,千姿百态,生机盎然,饱含浓郁的诗情画意。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我通过画面的演示,让学生仿佛也来到了荷塘边,沐浴着如水的月光,看见了隐约的远山,婀娜的杨柳;闻到了微风吹送的缕缕荷香;听到了一声声知了的鸣叫和青蛙的歌唱……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描绘的内容,表现的意境,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刺激引导,启开学生的思维闸门,起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我将画面与文字按情景安排在一起,帮助学生借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同时画面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促进了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眼、耳、脑、口等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鲜花,那么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就是一片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潜能的如花绽放,师生之间的智慧交融。3000年前的一位哲学家就说过:“人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如今,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把,我相信,今日星星之火,必成明日燎原之势!

猜你喜欢
斑羚信息技术思维
读《斑羚飞渡》有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例死亡野生斑羚的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