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写作为什么无“我”

2010-02-16 09:43:50罗清华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0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生活

罗清华(广东省东莞市第一中学)

写作教学中,我发现,少有学生尝试写人记事的复杂记叙文,老师们也倾向让学生写典范的议论文或者议论散文。高考阅卷的抽样调查显示,记叙文平均得分比议论类平均得分低两到三分。这样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取向和老师的引导。更有人认为,学生记叙类文章大多写得“幼稚可笑”,缺少必要的生活逻辑,文笔生涩,叙事冗杂;与叙事技巧有关的故事类则容易流入“离奇荒诞”,语言“天马行空”,看似“无羁无束”,实际“无头无序”。

写记叙文,真的写不出好文章吗?还是我们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007年江苏高考阅卷现场曾出现过一篇作文,三位老师分别给了 36分、42分、38分,电脑依据程序自动选取相近的分数,算出平均值 37分。这篇作文在被提交评审组前,被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教授何永康发现,有终裁权的何教授打出了 53分。对于这篇作文,何永康特意写下了题为“一篇质朴之作与一种作文导向”的按语。在点评中,何教授写道:“此文很典型,不事张扬,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不玩深沉,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一板一眼地道来,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父亲的言语,极少,但厚实、博大;儿子的情感表述很普通,但均发自肺腑。中学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可以此作为教学范例,进一步把握好作文导向。”我认为,这篇质朴之文之所以获得何老师的赏识,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文章中有“我”,写了“我”对生活的观察理解和体验感悟,另一方面则是何老师曾经有过相似的“体验”,这篇文章唤醒了相同的一部分“我”,一种“真实本色真情纯净”的生活现实。我们的学生能够期待这样的“幸运”吗?

热衷《最小说》的 90后,一起笔,是这样的情绪“缭绕”:

罗惠璇

雨,在下。

落在地面,化成一朵透明的小花,一朵接一朵。又像是什么,摔碎后飞溅。天空,依旧沉闷地压迫。少了什么?

你没有过来看我。是真的好忙,抑或是在躲开我?刚才来琴房的路上,我撑着伞,远远地就看到了与朋友嬉笑的你。是没有发现我吗?两把伞就这样擦肩而过。在雨中呆愣了好久,回头,已不见了你。

对不起,真的不是有意。那天,你问正奋笔疾书的我,是否可以当你的模特,让你画在纸上。是功课压得我的语气冷淡了吗,还是我的措辞:“不行哦,我要补功课,又要练琴,好忙的。我要加油学习了呢!”并没有抬头看你,一会儿,“你以为就只有你忙吗?我也要补功课,我也要去画室啊!不想就算了。”终于反应过来,伸出手想拉住你,抓回来的只有空气。

叹口气,坐回钢琴前。这几天都在下雨呀。什么时候会天晴呢?树叶承载不住雨珠的重量而摇摆,雨滴撞上坚硬的大地而破碎。却依旧如此疯狂地坠落。为什么?

你喜欢把画具搬来我的琴房。你说我的琴房夕阳西下时的景色好美,琴房窗外绿叶红花。在每个金色的黄昏,我在弹琴,你在作画。现在没有了你,什么都变样了。

“咚”,是一滴泪珠,砸在了白键上,奏出了多余的音符。一首明亮,欢快的《降 E大调奏鸣曲》却似有些异样。这样的心情怎么掩饰?穿梭,跳跃,起伏,重复。手指快速的上下翻飞,此刻是如此淋漓尽致地表现伤悲。窗外的雨声和琴声齐鸣,不知不觉中,雨声小了。脸上的泪是热的,泪痕冷了。

“怎么今天的降 E有些不一样了,有点沉重?”耳畔的余音被熟悉的人声冲破。惊诧中转头。你坐在椅子上皱眉看着我。“好了吗?要回宿舍咯!”惊喜又激动地点点头,连忙收拾东西。“你看,天晴了。”果然,雨停了。关窗户时,看到明艳的晚霞漫天铺展,叶尖还挂着水珠,一下又不见了。心一下变得好轻松,好晴朗。你靠在门上看着我。我雀跃地跑过去。

雨,真的停了。

多愁善感的少女,因为跟朋友出现了隔膜,于是用细腻笔触写下了一段心路历程。这个“我”虽然很小,但是它有它的价值。我们可以用一个“通感”的心灵感知她们小小的欢欣和淡淡的忧伤。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文章在考场阅卷中很容易被忽视小看,然后给一个39分了事。

因此我认为,倘若希望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首先要求阅卷老师能够“发现”记叙文之“情美人美”。

其次,造成作文无“我”现象的原因是现实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学生生活圈子的狭窄。

清晨与傍晚,一辆辆黄色校巴在大街上穿梭,我看见象沙丁鱼一样被装进车厢的小脑袋。这些在汽车上度过童年美好时光的孩子,也将在车轮上“走”过小学中学近十年的就学日子。早出晚归,与成年人一样奔波于路途,中午休息在寄托站,下午再返回街巷,回到小区。生活的节律被牢牢地固定,忙碌的父母甚至把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寄托”出去,这样的成长氛围,孩子们可能无从观察,思考,体验生活的真实。因为电视机前,家庭中,学校内,小区里,就是他们的活动范围。自由健全的心灵体验,来源于学生的用心观察和细腻感受。现代社会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更多地感受了父母辈的艰辛与忙碌,也可能更早地体会了世态炎凉,当然也可能对父母辈、对生活产生了“疏离”。作文中没有“我”,因为生活没有“我”的参与。

一位学生写周记《妈妈的生日》,叙述了三段故事:早上出家门,在前往学校的路上,为妈妈预订了蛋糕,要给她一个惊喜。中午开心地拎着蛋糕回家,打开家门就大声地宣布:“老妈生日快乐!”结果,妈妈当时正好请来一帮朋友吃饭聊天,不知情的朋友们,纷纷掏出钱夹备礼给妈妈。老妈又尴尬,又开心,面对着半大的儿子,不知道说什么才能够表达心情。这则小故事的发生至少有四个必要的生活前提:父母与孩子住在一起,学校跟家庭距离不太远,上学放学的路途比较安全,母亲的工作任务不是太繁重。

观察,思考,然后体验,表达,强调学生必须“在场”,要求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我”的写作,必须以学生的生活有“我”参与为基础。

上海考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有学生就这样写:

屈原,我想握住你的手;

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

林公则徐,我想握住你的手;

向屈原表达对“正直忠诚”的敬佩,向苏轼学习他的超脱乐观,向林公感谢他销烟的贡献。这样写来,有“我”,但“我”不多。虽然文章中有敬仰感谢之情的抒写,也有理性思考分析,文笔不差,但这样的文章太多太滥,毕竟缺少了生活的真味。

写作,要关注当下,要关注个人的情感体验,更要有对现实人生世态的描摹与评价,也就是对生活本身的体味思考。

我甚至跟学生开玩笑说:“你们可能连情书都不会写。因为情书要描写心理,要抒发情感啊。”没有“我”的写作可能会培养出一些乏味的“人”,他们可能没有个性,可能没有生活趣味,也可能没有创造能力。

因为没有“直面现实”,所以流于“宏大叙事”。从高一我们开始训练学生提炼一个中心论点,切分三个分论点,然后搜集事例,分析道理。即使做这样的模式训练,因为逻辑思考能力的不足,阅读储备量的欠缺,写作能力的提高依旧缓慢。五十个学生中大约有五个左右的成功案例,能够提高的五个,多数还是爱阅读、勤思考、综合能力比较优秀的学生。古今中外的事例搜集整理和记忆分析,这样具体的工作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做。但是逻辑思考理论分析的能力,很难仅靠作文实践这一门路来获得。

关注当下,只知道“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肯定是不够的,还有“十大杰出青年”“十大歌手”,也不妨关注一下。写“正直”这个话题的时候,论述到“正直,是种很难做到的美德”,我问同学:“你们知道美国《时代》周刊曾将 2002年的年度人物头衔授予三个‘告密者'吗?”结果没有一个知道。2002年《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这三位女性分别是:世通的 C y n t h i aC o o p e r、安然的 S h e r r o nWa t k i n s及 F B I的 C o l l e e nR o el e y。她们因揭露公司丑闻而获此荣誉。这三个人的事例很能说明,要保有正直,说起来容易,而做起来很困难。

俗语、寓言、童话、传说、名人名言,这些内容必得有足够的积累;否则,再正确的观点,没有了这些内容的铺写,文章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即使写出来议论文,也味同“政治课本”,空洞说理,同一个道理反复地说,颠来倒去地说。中学生摇身一变,成了“伪哲学家”,好似把人生、世道、前途一类重大问题都思考了个遍,实际却没有什么真情实感,也鲜有深刻认识。当老子、屈原、李白、苏轼被滥用后,学生走上了一条挖掘“名人”埋没“自我”而求“文章”的老路,成为貌似“思考”,实际“逃避”的写作者。中学生文章可以深刻,也可能深刻,但人人都学深刻,则不见得是件好事,起码不是真正的深刻吧。

针对此种现象,首先,我们呼吁:作为最后验收评价机制的“高考作文”,更应该贴近生活的地面,降低“姿态”,与学生站在同一层面,来评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不是高高在上,对学生提出高于其阅历和见识的“道德标准”(本质上鼓励他们说假话套话),鼓励学生看生活,思考生活,写生活,要看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重在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批阅考场作文更要落实这样的理念:学生只有十几年的人生阅历,而且这些历练大部分为学校生活,应考作文是在有交卷压力、时间限制的客观条件下“逼”出来的,瑕疵固然不可避免,但是只要是真性情,真生活,真语言,就不应该被否定。既可以求深刻,也可以求生动真实。

再者,就是要让学生生活的节律慢一点,让学生生活更丰富一些,让孩子更多地主动参与,少一点家长的越俎代庖。家长可以也应该从忙碌的社会角色中抽出身来,认认真真地做点“亲子活动”,聊聊天,说说话,有条件的走出家门,旅游休闲,增长孩子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需要对学生就学十二年有一个阅读规划。幼儿有童话,儿童有故事,少年看自然,中学六年当然要读点经典,用跟生活视野外延相近的阅读来提升认知思考能力。

我很喜欢让学生写一写他们眼中的老师同学父母,也很欣赏他们写的“生活”。有学生写我“三十岁的年龄,四十岁的打扮”,就非常贴切精妙,老师打扮多庄重严肃,不会太时髦,有点老气横秋就对了。学生写“家长会前”:“我对老妈说:‘你去发廊做个头发,穿漂亮点!上次你去学校给我送衣服,我班女生都夸你很有气质!呵呵,老妈喜滋滋地,全照我的话去做了。”这些都不仅真实,而且生动有趣,人物有个性。学生这样写乞丐:“地下通道的出口处,常年坐着一位头发蓬乱的瞎眼老人,他拉着一把破旧的板胡,胡琴的声音极为高亢,似乎整个通道都飘着这种让人感觉悲凉的乐声。老人有力地仰着头,使出了浑身力气,高声地唱着我听不懂内容的‘河南戏',面前放着一只上了年头的葫芦瓢,瓢里散乱着一些硬币跟纸钞,时多时少。他总是自顾自地唱着,偶尔身边还会有个把馒头或包子,用塑料袋包着,大约是路人给的。我日日上学都路过这里,偶尔不见他,心里会有点怪怪的感觉,于是甚至希望他也跟我一样,不要迟到早退,天天都‘健康'地在着,‘忘情'地唱着。”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会再读给学生听一听,他们也很受感动。这是个聪明伶俐而且家境极好的女生的文字,她还在文章中评论过“为什么电视屏幕有这么多辫子”,让“乾隆”跟“孙中山”在中央电视台相逢,两人做了一次正面交锋,深刻分析了“明主”与“民主”的本质不同。后来我在《杂文月刊》上读到一些相关内容,眼前居然还有这个女生的影子。可见这样的写作,不仅仅“真实”,很“生活”,而且能够于无形中教育人们要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教授们用五六十年的阅历来评价学生习作“幼稚”的时候,我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觉得教授们也应该想想:自己十七八岁的时候有多成熟?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生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