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
任何技能都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心理学上习惯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的进程。在训练初期,学生进步较快;在练习的中期,往往会出现进步的暂停现象,即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些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原现象”。多种技能的练习都会出现高原现象,作文训练也不例外。
出现“高原现象”是作文训练中的普遍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作文训练的进程,影响学生作文技能的进一步提高。那么,如何克服作文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不揣浅陋,就教于方家。
在作文训练初期,由于知识的前后承接,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到了作文训练的中期,这种可利用的成分逐渐减少,需要改变旧的技能结构,而代之以新的技能结构,在学生没有完成这一改造之前,成绩就会处于暂时停顿或下降状态,即产生“高原现象”。另外,在作文训练的初期,由于训练内容和以前有所不同,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练习就比较认真。学生初步掌握了该知识、技能的重要规律或找到了窍门后,成绩明显提高,学生因此得到鼓舞,提高了兴趣,树立了信心,取得更大的进步。到了练习中期,学生练习兴趣会降低,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练习成绩就会处于暂停或下降状态,也会产生“高原现象”。
因此,学生的作文训练出现高原现象是非常正常的,教师切不可急躁,更不能对学生横加指责。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出现高原现象是作文训练中的一般规律,是训练进程中的一般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给学生树立信心。只要处理得当,“高原现象”过去之后,练习曲线又会继续上升,成绩又会逐步提高。
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渴望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能够推动人出色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因此,当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出现高原现象后,激发他们的写作训练兴趣,会唤起他们的热情,推动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在学生写作前的作文辅导上,教师要根据作文内容,创设“愤悱”的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使他们处于“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状态,极大地提高写作效率,有效地克服高原现象。其二,教师在作文讲评时,要多表扬学生作文的优点,多打高分。只要学生作文在某些方面有进步,就加大鼓励,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写好作文的自信心,使学生信心百倍地随着教师的训练计划进行作文训练。
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出现“高原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写作方法不正确,使作文训练陷入困境。在作文指导上,教师正面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当然能给学生以教益;但如果换一种辅导方法,教师向学生谈一谈曲折的教训,特别是教师在写“下水”作文之后,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构思的,不成熟的构思是怎样想起的,又是怎样否定的,成熟的构思又是怎样在曲折反复中成熟起来的,这样学生听起来就会感到实在而亲切,他们就会在发现错误中加深对正确东西的认识,摒弃原来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写法。这样“示之以曲”的方法对帮助学生克服“高原现象”大有裨益。
任何一种技能的掌握都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反复训练,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步练习。在作文训练中,出现“高原现象”后教师要沉着耐心,更要注意设计合理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如采用“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序列,或以文体为序的训练序列,或分“格”训练序列等。只要依照科学合理的训练序列,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训练,一定能使学生克服“高原现象”。
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训练出现“高原现象”之后,求胜心切,随意加大作文训练量,想以此克服“高原现象”。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训练缺乏系统性,盲目性随意性严重,欲速而不达。教师应以清醒的大脑,根据学情,分析学生写作上的误区,对症下药。例如:学生在描写上水平低下,可以用专题训练等课型,让学生做片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训练,让学生多收集鲜活的语言,优美的语句,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描写增色。由此,作文训练出现质的飞跃。
总之,在作文训练中出现“高原现象”是十分正常的,当然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不要期望一跃而过,很快就能克服。但只要学生能正确认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的合理有效的措施,“高原现象”是可以及早克服,飞跃而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