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信仰危机

2010-02-16 06:28谭伟林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1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入党信仰

谭伟林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课部,湖南 长沙 410004)

思想上入党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真正标准。而衡量其思想入党的最高标准则是有否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念,是否有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执着追求。毛泽东曾指出,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首先要“在思想上整顿”。[1]因此,注重信仰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考察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信仰危机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软肋”所在。笔者通过对300名高职学生(其中党员50名,入党积极分子150名,普通学生100名)的问卷调查、随机访谈与个别座谈等方式,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信仰危机问题有了较为客观的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信仰危机的数种表现

1.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淡化。在回答你入党的第一动机的问题上,50名党员和150名入党积极分子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的分别为10人(占20%)和21(占14%)人,选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分别为22人(占44%)和71人(占47%),选择“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分别为16人(占32%)和58人(占39%)。

2.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贫乏,意识形态观念淡薄。在课堂教学的随机访谈中,近半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产生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历程等问题一知半解或不想去了解。在回答“你认为意识形态是否重要”问题上,300名调查者中选“很重要”的有61人,占20%,选“比较重要”的有55人,占18%,选“不重要”的67人,占22%,选“不了解或无我无关”的101人,占33%。

3.对社会主义美好前景充满忧虑。在对“你是否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你认为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形势是否会更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等问题上,200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做不确定回答和否定回答的分别有35和55人,占17.5%和27.5%,100名普通学生作如上选择的分别有20人和31人,占20%和31%。

4.党员光辉形象日渐异化与退化。在回答“你认为身边的党员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是否履行了党员的义务”等问题上,250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中作肯定回答的分别仅有63人和70人,占25%和27%,作否定回答的分别有78人和75人,占31%和30%,认为“与普通学生没有区别的”分别占42%和43%。

5.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有所降低。在回答“你是否认识基层党组织的主要成员”、“你是否主动与基层党组织汇报思想”、“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问题上,50名学生党员中作否定回答的分别有21人、32人和19人,分别占42%、64%和38%。而在250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普通学生中对上述问题作否定回答的分别占68%、71%和41%。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信仰危机产生的根源

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学生党员还是入党积极分子,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学生党建工作矛盾的核心症结。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1.轻视或忽视基本理论的教育。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自成立之初就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片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薄弱环节。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5方案实施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课程的删节进一步削弱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以往的“两课部”和“马列部”演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成为“公共课部”、“基础课部”的附属机构。

2.基层党组织运行机制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先的中专、技校重组或合并后升格而来。从这个角度说,它有利于保证学校党建工作的连续性,也保存了一支具有较长工作经历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党建工作队伍。但就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内容而言,这支队伍则日益显得捉襟见肘、进退失据。特别在对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上,以中职学生为对象所建立起来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式单一保守、缺乏说服力,致使学生与基层组织间隔阂丛生,入党积极分子很难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学生党员也难以获得组织上的归属感。

3.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特点。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学生,门槛较低,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论素养不强、理论功底较薄弱。因此,他们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并有较强的自卑感。进入高校学习后,在就业压力、对未来的焦虑感以及专业教师极力追捧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多重内外因素的诱导下,本就缺少政治素养和信仰意识的高职学生日益把学习的目标牢牢地锁定在实用性、技术性层面,朴素的实用主义观点和功利思想在高职学生中自发地形成并蔓延开来。对崇高理想和信仰的追求很难自发地占领高职学生思想和精神的主阵地。

4.西方多元文化的侵蚀与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从国际形势看,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到挫折,使马克思主义处于一种遭受重估和责难的困难境地[2],而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乘机加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文化的侵蚀,大事鼓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如何在西方资本主义横行天下的国际背景下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神圣性和崇高性举步维艰;从社会现实看,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贫富分化等负面现象的长期存在并通过网络“放大镜”的作用,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不良影响,造就了不利于学生崇高信仰培育的客观环境。

三、构建立体化信仰培育网络

共产党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所组成的无产阶级先进组织,只有集结在共产主义旗帜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精神信仰并努力为之奋斗,才能“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3](P614)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信仰危机是个根本性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棘手复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唯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方能奏效。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夯实信仰的理论根基。解读科学的理论是树立崇高信仰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党委与各级党总支要从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略高度出发、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大局出发、从学院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切实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利用学生日常管理、党校培训尤其是思想政治课堂强化对学生基本政治理论的灌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和党校培训课教师队伍。在教育内容上要集中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党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着力解答大学生们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端正学生对党的认识和态度,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潜能,自觉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技术,营造信仰传播氛围。21世纪是网络信息技术领军天下的世纪,网络以其无可比拟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兼容性迅速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和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重塑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对此,新时期下的党建工作者唯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利避害,合理利用这一新兴的教育手段,开辟网上党校、红色论坛、红色课堂、在线答疑、时政分析、改革之路、党建知识问答、网上党支部等多种网上专栏。这种做法,一方面既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果,坚定了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另一方面也畅通了学生疑难倾诉机制与利益表达渠道,澄清了学生群体对社会负面现象的种种疑惑,提高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必须有效整合学校电台、广播、短信平台、校刊、报纸等多种资源进行广泛的理想信念的教育和宣传,共同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的“肥沃土壤”。

3.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搭建信仰实践平台。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信仰不仅应从理论源头上培养,还要重视最终实践成效的取得。因此,深层的灵魂塑型是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切入点。[4]教师所传授和传递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的基本信念是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崇高信仰的第一步。然而,这种单纯通过理论灌输所构建起来的信仰平台并不牢固,学生只有在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实践氛围才能更加确定这种信仰的科学性、崇高性和现实性,才能更加夯实支撑信仰的理论平台。湖南是一个红色资源大省,有韶山、花明楼、岳麓山、天心阁、烈士公园、南岳山忠烈祠等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高职院校依托这些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搭建学生信仰培育的实践平台,让学生零距离体悟中国革命过程的艰苦卓绝、感受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缅怀革命先烈的坚贞不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信念;同时,通过结合改革开放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而拉近学生与党的心理距离,培育学生对党的自豪感和信心,坚定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精神归属感。基层党组织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一级党组织,它在学生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形象往往代表整个党组织的形象。搭建基层组织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桥梁,增强学生对基层组织的信任和信心,提升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必然有助于促进广大学生对党组织产生认同感和精神归属感;同时,也有助于基层党组织以此为基础,对党员学生和非党员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鼓励和鞭策其不断进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吸引更多学子向党组织靠拢。提升亲和力、增强归属感宜因时因地制宜,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第一,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基层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龄较短的党员选派培养人并建立定期交流考察联系制度,帮助被培养对象澄清思想疑惑,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定期举行基层党组织与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的各种联谊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进学生与基层党组织的关系;第三,举行庆祝党员学生的政治生日活动,提高党员学生在组织内的精神归属感;最后,建立党员流动示范岗,激发党员学生的党员意识、自我认同感和荣誉感,带动非党员学生对党员身份的追求与向往。

[1]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汉定.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可能性路径——兼论以党建为龙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屈朝霞,杨实俊.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构建校园信仰和谐[J].中国电力教,2008,(02).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入党信仰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憨娃入党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北安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体检”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