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在高校学生当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程度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在新一代青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南,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之一。
第一,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国内外重大的事件为契机,用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对高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例如,“5·12”汶川地震灾害让年轻的大学生寻回许多曾经缺失的道德精神,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思想之本、文化之魂、精神之核。
第二,要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事件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点化”重大事件,就是教育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认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把理论转化为观察、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转化为理解、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方法论,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因此,在国内外重大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事件这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价值取向,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
营造学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与人格意识来引导。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以下几点带有普遍性,也是需要继续深化的方式或做法。
第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广大学生开展体现时代精神和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以纪念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深化大学生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培育广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各种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使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样,体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唱响主旋律,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引导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第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校园生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是外在的舆论宣传、价值导向和个人生活经历、学习过程、内在感悟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具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贴近学生情感、贴近校园生活、贴近学校实际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让抽象的理论说教通过新鲜活泼的校园文化变得生动、具体和充实,使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先进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2]。
第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理论环境和心理氛围,突出教育的目的性。在学校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尤其是经常与大学生面对面的辅导员,要创设良好的理论环境和心理氛围。通过在学校生活中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各种社会思潮的评价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程度,帮助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使他们经常处在良好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并逐渐形成适合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第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全方位渗透到各学科。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就要自觉坚持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彻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先进文化培育大学生,使高校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在高校各学科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除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党校教师外,高校各科专业课的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
第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注重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理论课时,可以从国内外重大事件,或者从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着手,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看清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本质,要从理论上使大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从而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信念、理想,并逐步引导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认识从盲从性变为自觉性,对社会思潮的选择从被动性、盲目性变为主动性和明确性[3]。课堂教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途径是把握校外见习及其他社会实践的机会,点拨和引导大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转化为自己思想系统的内容,实现知行统一。
第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方法。例如,可以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指导大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政治小论文,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既完善了检查机制,也重视了信息的反馈。
第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重视辅导员的作用。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举措,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因素。辅导员是直接面对学生的人,他们不断地把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直接传达给大学生,承担着高校对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指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都是通过辅导员来实施的。不仅如此,由于辅导员工作在基层,他们最了解大学生,他们最有实践经验,他们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4]。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辅导员一定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第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打造网络教育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第 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09年 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3.38亿,较 2008年底增长 13.4%。目前,网民的最大群体是学生,占比 31.7%[5]。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谁占领网络阵地,谁就占领了学生的思想阵地。因此,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建立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开展和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健康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的重要途径,打造网络教育平台,必须注重网络教育平台的实际效果,真正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是指大学生自主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自己的价值观中,成为主导其社会行为的一项基本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品德,就会成为一股向善的内在动力,使大学生在社会行为中的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体品德,才能形成稳固持久的良心。良心是大学生基于社会主流道德的感知、思维、认同而形成的践行社会义务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内化是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观的必然过程,也是个体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观的必由之路。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除了与个体的心理因素密不可分之外,还应该注重下面几点:
第一,要进行正确的目标引导。对目标的追求是兴趣发生的动力,而兴趣的生成又是“自觉认知”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大学生在与生存环境的互动中演绎着一种“重感知而轻理性”的普遍原初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蕴的隐秘性”和大学生对其理论的“枯燥”感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吸引力缺失。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兴趣,从而形成目标[6]。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过程中,首先,要力戒空洞的说教。通过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和事例加深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知,在直观的接触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涵。其次,要设计对比场景。通过对比不同的重大事件的过程、现象和性质,或者通过对比不同群体对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反应,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效率。再次,要培植大学生的主体认同。这是在内化过程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属性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绩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只有培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主体认同,才能弥补局限于他律的许多不足,才能消解对外在“强制灌输”的抵触,保持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第二,要促进他律与自律的统一。促进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与统一、实现价值目标升华的关键,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并实现与学业并重的培养、锻炼、考验和提高。只有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高校的学风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水平才会有根本性的提高。
第三,要发挥优秀党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感染力。优秀教师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人事迹,对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当中的学生党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把宣传引导与热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有形载体之中,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有当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得到妥善的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有效性才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一切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要回到实践中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并能为社会服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教育也不例外。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成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要看当大学生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时,能否产生积极的实际作用。只有在大学生奉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给自己实际生活带来良性影响的情况下,大学生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了知”发展为“信奉”,并由衷地转化为自己的自觉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之中。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重在“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重在“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知行一定要统一,两者不可偏废。既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又要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同时,要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最终目标和归宿,并在践行中形成习惯。行为习惯是一种不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律,是已经变成了个体自身需要的义务。只有由知到行、由行为到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得到巩固,在行为整体中才能表现出稳定的特征和一贯的倾向,即凝结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成人格。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中,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约束规范机制、教育训练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的作用机制,以提高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
第二,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得以深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转化。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对口的实践活动,这对于大学生的理想、态度、责任、技能、纪律、荣誉、作风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有组织地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些有偿服务,让学生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认识自己的实力、德行与价值,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关注社会公德的问题,发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对家乡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家乡近年发生的变化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总结,使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有深刻的理解,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并产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热情。鼓励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使得学生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增强做中国公益事业自愿者的意愿。总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还必须持之以恒。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够丰富,道德认识还欠深刻成熟,道德意志力较弱,道德信念还未确立,情感体验强烈、易冲动,因此,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就要不断磨炼青年学生的道德意志,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以求长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主要的是依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化和社会现实[7]。只有在践行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转化,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2] 虢剑波,李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8-11-20(6).
[3] 蔡建淮.新时期高校党校教育模式浅探[J].江苏高教,2008,(6):113-114.
[4] 王立仁,孟晓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战略意蕴[N].光明日报,2009-06-27(7).
[5] 网名结构特征 [EB/OL].http://tech.qq.com/a/20090716/000345.htm.
[6] 李敏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探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9):30-33.
[7] 杨建超.大学生预备党员党性教育内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08,(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