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华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4)
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曲建华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4)
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基础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合法性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内在统一
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在共同利益一致性前提下的社会集团构成了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阶级基础,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基础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共同构成了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党的阶级基础即党的阶级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特征。阶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由具有共同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政治要求的群体所构成的社会集团或社会共同体。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具有阶级性,都有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阶级基础,一切超越阶级的“全民党”都是不存在的。政党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团体,必定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之上,通过服务于特定的阶级、代表并整合本阶级的利益要求,以达成执政目标、实现政治主张。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公开宣告自己的工人阶级属性,并声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的政党。马克思通过进一步分析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和兴衰成败,总结指出了国家政权和统治阶级更替的一般规律:“每一个新阶级赖以实现自己统治的基础,总比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所依赖的基础要宽广一些。”[2]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方式夺取政权并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使用这个专政工具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使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获得了管理国家政治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地位从法律上得到确认,工人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党的群众基础即党的群众性,是一个政党长期执政、长盛不衰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党的群众基础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及时地满足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上的一切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马克思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3]“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4]作为新中国缔造者的毛泽东也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为夺取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社会结构使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在政治上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群众基础涵盖了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中国共产党群众基础的扩大,极大地整合了社会力量,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缺一不可,阶级基础决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群众基础影响党的力量。巩固的阶级基础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始终坚持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同时,注意吸收、集聚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条件。
首先,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不可相互替代。一般而言,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越是雄厚广泛,政党的力量也就越强大。就无产阶级政党而言,要改变本阶级的历史命运、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把本阶级的力量联合起来,同时,也要在革命的进程中努力同其他可以参加革命的阶级、政党和社会力量结成联盟。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既然各国工人的生活水平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的敌人也是相同的,那么,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国工人的兄弟联盟来对抗各国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6]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它表明党必须充分依靠自己的阶级基础,忠实地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体现出自身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还要广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的非阶级成员的支持和拥护,使各民族、各阶层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最充分、最广泛地体现出来。如果只注重阶级基础,而忽视了本阶级以外的阶级、阶层的意愿和要求,党就会因失去有力支持而丧失执政地位。
其次,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内在统一。从当代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来看,群众基础直接关系到政党的盛衰兴亡,任何政党在取得政权登上政治舞台后,都高度重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民主政治中,公共权力的行使以代表和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为标准,党只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领导。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阶级基础,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只有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才能更好地带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如果只强调群众基础,党就会因先进性的蜕化而失去代表性,最终被人民群众所抛弃。由此可见,党的阶级基础是获得广泛群众基础的前提,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则是巩固阶级基础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而我们党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也反复证明:凡是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关系处理得好的时期,我们党的力量就增强,事业就兴旺;凡是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的时期,我们党的力量就会受到影响,党的建设就会遭到破坏。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7]这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真分析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新变化、新特点,积极应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主张 (理论和纲领),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是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核心力量。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先进性的更好发挥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党的十六大在对于党章的修改中,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进一步表述为“两个先锋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一概括,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实现了对党自身性质认识的一个飞跃。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自建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政党是高度发展的政治组织,对于党的性质也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作出新的准确定位。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演进发展来看,关于“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列宁就曾有过关于共产党是“两个先锋队”即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8]列宁认为,工人阶级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权威,只有这样的先锋队,才能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才能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走上执政舞台的共产党,不仅要始终保持无产阶级 (或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而且要成为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从党的阶级性的角度出发,也一再强调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并在所面对的艰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下,逐步发展形成了“两个先锋队”的思想。1937年,毛泽东在谈到培养抗日民族先锋队的任务时说:“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我们要为完成这一任务而苦战到底。”[9]1945年,刘少奇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人民群众必须有自己的坚强的先锋队”,我们党就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10]。1956年,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党不仅应当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集合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具体表现在:从经济成分看,我国既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有个体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还有混合型所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要求党在不断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进一步扩大自身的群众基础。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于新的社会阶层给予明确定位,指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一道,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政党先进性和群众先进性的标准:判断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判断人们政治上是否先进,主要坚持“三看”标准:一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二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三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在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上,提出了能否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的主要标准。这样,江泽民同志从肯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到阐述判断政党先进与否的标准和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否的标准,再到按其内在逻辑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可以入党等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而为党的群众基础的扩大提供了较为完备和彻底的理论支持。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党的阶级基础始终是工人阶级。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方面,首要和最根本的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动摇,不断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党和国家的一条根本方针。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党要始终保持自己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变,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和带领广大职工走在企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前列。”[12]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变化,工人阶级在数量上已有较大提高,特别是随着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来,我国工人阶级日益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推进国家建设以及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先进力量和中坚力量。为了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要积极创造条件并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措施予以推动。通过发挥利益整合功能,逐步扩大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地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和实现他们的发展要求;通过广泛开展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人阶级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其先进的阶级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政党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执掌国家政权的党,党执政的方式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国家权力运行要完全服务于人民群众并受其监督。邓小平科学地分析了这种民主政治的好处并强调指出:“它能够及时反映各阶级各方面的意见,使我们能够正确地细心地去考虑问题决定问题;它能够使我们从群众的表现中去测验我党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为群众所了解所拥护;它能够使我们对事物感觉灵敏,随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它能够使我们党得到群众的监督,克服党员堕落腐化的危险,及时发现投机分子以及破坏分子而清洗出党;它能在民主政治斗争中提高党员的斗争能力,使党更加接近群众,锻炼党使党成为群众的党。”[1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就需要通过制度化途径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民主机制。在决策方式上,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意度,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相统一,逐步形成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科学决策机制;在监督途径上,逐步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完善人民群众对行使权力的主体——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人民信访、新闻舆论工具的作用,通过发扬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进而推动群众监督更加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中国共产党坚持自己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是一致的。关注人民的意愿和选择,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提高执政合法性。在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政治格局中,立足于建设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相一致的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尊重和维护同盟者的利益,在共同的政治目标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整合政治资源,把不同阶层的群众都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对于社会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在政治上团结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创业,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表彰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在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方面,必须看到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构成也是分层次的,各个阶级、阶层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些利益差别。但从根本上看,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仍然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站在切实维护和优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基点上,抓住各阶层都在把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有利因素,引导各阶层以相互理解的态度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以国家政权的力量为依托,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各阶层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收入比例关系,从历史观、实践观的高度,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2][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00,160,310.
[4][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18,104.
[5]毛泽东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7.
[8]列宁全集(第 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5.
[9]毛泽东文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
[10]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47.
[12]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
[13]邓小平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
责任编辑:王 珊
On Reinforcing the Party’s Class Foundation and Expanding Its Mass Foundation
QU Jian-hua
(Tianjin 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
Any politicalparty has its class foundation andmass foundation.The class foundation of a party indicates its class attribute and political attribute,and is the root for the party to survive and grow up.And the mass foundation is the energy source of a party and the key for its success.It is a kind of decisive force i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activities.The class foundation and mass foundation of a party are inherent integral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reinforce the Party’s class foundation and expanding itsmass foundation.This is also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consolidating the ruling position of the Party,and increase the legality of its ruling activities.
the CPC;class foundation;mass;inherent integral
D26
A
1002-0519(2010)01-0093-05
2009-11-10
曲建华(1979-),女,山东宁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科社与国际共运专业 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