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臣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458030
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
刘志臣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 458030
中国的教育发展在经历了许多次改革之后,在近期的发展中也同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多方面的不平衡现象。本文就现实中存在的这些不平衡现象,不但做了汇总,同时也凸显这些不平衡现象之间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相互联系。
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国近期教育的发展越来越突出了其多方面的不平衡,对于产生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许多学者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能为解决现实的不平衡现象提供可依据的理论根据。但对于中国的教育发展到底体现出哪些方面的不平衡,很少有人能说的全面。因此,相对于不全面的现实现象,有时提出的解决办法就难免于疏漏。所以,本文就此侧重于综合存在的不平衡现象,对于不平衡的成因及相互联系仅作浅析。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清楚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并希望能给侧重于探讨解决办法的学者以现实依据,便于他们全面协调,辩证思维,提出更科学的见解。
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资源较全面的解释应该包括:教师师资队伍素质水平和建设程度;学校设置、数量、层次和竞争能力;教育管理水平和体制;教育投资或者教育投入经费等等。二是教育水平的不平衡,这是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什么层次的学校,什么水平的教育投入,必然对应相应的师资队伍和教育水平。三是教育结构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教育体系中几个重要因素存在的缺陷上,如某些地区教育体制的不完善,教育管理的混乱甚至腐败,教育管理内部的职责分工不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关系处理的失当等。四是教育结果的不平衡,这又是上面三方面不平衡的必然结果,主要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辍学率,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后失业率等方面。对于地区之间的教育失衡问题用数字可以很好的解释:从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来看,200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是上海(3715.22元),最低的是贵州(418.23元),极差率为8. 88。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最高的是上海(2791.63元),最低的是河南(261.39元),极差率为10.68;初级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是上海(4413.52元),最低的是贵州(648.37元),极差率为6.81。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是上海(2681. 90元),最低的是河南(525.90元),极差率为6.30。从师资力量方面来看,1998年超过全国小学教师合格率平均水平的省、市,东部地区的比例为75%,中部地区的比例为66.7%,西部地区的比例为20%。全国小学教师不合格率在8.55%以上的有5个省区,它们都在西部地区,分别是西藏、贵州、云南、甘肃和陕西。义务教育教师质量的地区分布差异反映了我国义务教育供求质量在地区之间的失衡。从普九验收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尚未“普九”的490个县中,西部地区占了433个。
高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由来已久,这也是近来提出高校定位与层次理论的依据。但其明显的层次性也体现了高校的教育发展存在这些方面的不平衡,正如地区之间存在的不平衡那样,首先也存在教育资源、教育水平、教育结构和教育结果的不平衡,除此之外,还突出了专业建设水平和能力、师生比例、师生教育资源人均量、教育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的不平衡,如许多重点高校,由于教育资源的优势,仅靠科研进行商业化生产或者工程投入,其年纯收入就可达到数亿元,自给自足绰绰有余。而形成对比的是许多三本,专科和职业教育等较低层次的高校,不但科研实力远远落后,科研水平低下,甚至连基本的教育科研条件都不能满足,也因此无科研可言,更有些连生源都不能保证,而被迫派教师到周围的中学做招生工作,并把这个当成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正是这些不平衡的存在,使好的学校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容易融合教育资源,差的学校发展将更加困难,使不平衡的程度加剧,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影响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实施及完善。
除了高校间和地区间专业发展由于受高校间和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之外,即使同一高校内部也存在专业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不平衡发展的诱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管理者尤其决策者的研究领域和知识水平,专业投入和收入的比例,区域经济的影响已经社会发展方向的影响等。专业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专业在校生人数比例,各专业就业率和各专业发展建设水平的比较等方面。就专业就业率来而言,毕业后就非本专业行业的毕业生人数是较多的,如某高校2001年化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正常担任中学或者高校化学教育工作的人数是32人,从事非化学行业工作的人数为17人,分别占本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65.31%和34.69%。就是说占了三分之一强的毕业生毕业后就改行了。再如某高校2004年生物化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毕业后进入生物化工领域工作的25人,而从事的行业和自己所学的生物化工专业毫无联系的毕业生占了9人,分别占本届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为73.53%和26.47%。虽然只是特殊的两例,但也可见一斑。前者转行的原因多由当时中学化学成为高考升学的“小三门”引起,后者缘于当时的舆论——21世纪是生物化工的世纪。所以多数高校开始增建或者扩建生物化工专业,而实际上社会所能承受的生物化工毕业生的能力还很低,或者说生物化工技术再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还很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之间供需方面的不平衡,但也不可避免的凸显了高校间以及地区间存在着专业发展的不平衡。
10.3969/j.issn.1001-8972.2010.16.121
四、教育部门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刘志臣(1977-),男,河南商丘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从事化学及免疫学的教学研究。
除了上述的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之外,教育部门内部也存在不平衡的发展,这也是影响上述不平衡发展的原因之一。教育部门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主要是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实施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这个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之间职权所属不清。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其实是应该为教育的实施服务的,但实际上,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教育管理部门以“官”自居,对教育实施部门管得太多太死,比如对高校管理阶层的领导任命方面,对高校的专业建设设置和发展方面,对专业课程的规划方面,对专业招生人数的限制方面都能体现这一点。虽然教育管理部门这样做有宏观调控的统筹兼顾意思,但无疑也会对高校正常的教育实施以及自由发展产生影响。再一点就是教育实施部门内部也同样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比如高校内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院系职权的不平衡,院系内部各教研室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行政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等。不但高校有这些不平衡现象,中学学校的这些不平衡也很突出。比如某中学在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时规定:对于学校自由支配的30%市给工资,占学校教职工数量较少的行政人员分得其中的300%(把30%划成多份来分配),教师只能分得60%。
另外,还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也存在诸多的不平衡的因素和现实,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民族教育的不平衡同样也是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影响这些不平衡的除了以及提及的部分原因外,民族的和区域的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比较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