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十年大开发 水利新跨越

2010-02-14 05:51张恭
中国水利 2010年13期
关键词:节水型自治区节水

创新治水思路 实现“三个转变”

西部大开发10年,宁夏水利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出发,按照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全面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方针,创新和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实现了 “三个转变”。一是适应自治区党委、政府分类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方略,实现了治水思路由“二分法”向“三分法”的转变;二是适应自治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拓展和延伸水利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传统水利向农业水利、工业水利、城市水利和生态水利全面发展的转变;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由单纯的建设和管理水利向建设、管理和经营水利的转变。

抓好节约用水 率先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为从根本上解决宁夏干旱缺水问题,200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2005年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被国务院列入第一个全国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省(自治区)。自治区先后出台了节约用水条例,颁布了工业、城市和农业用水定额,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等制度建设,推进了城市、工业和农业的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完成了宁夏黄河地表水资源县级初始水权分配方案,将40亿m3黄河水指标以及年度用水指标细化配置到各市县,建立了区、市、县三级水权控制体系。完成了水权转换3个试点项目,“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逐步形成。连续3年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农业供水水价,银川市等城市实行阶梯水价。启动实施了两个县级试点和三个节水型灌区示范区建设。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大力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推广节水技术、转变用水方式,实施井渠结合灌溉,加快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自治区发展设施农业70多万亩(4.67万 hm2), 特色产业 400万亩(26.67万 hm2),水稻控灌面积75万亩 (5万hm2)。通过4年多的试点建设,自治区用水效率与效益逐步提高,节水效果明显。引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36提高至0.40,自治区万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1288 m3下降到2007年的851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05年的151 m3,下降到2007年的107 m3。

实施重点水利建设 增强调控能力

10年来,宁夏水利投资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设进入自治区成立以来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时期。2000—2008年自治区累计完成水利基本建设投资84.6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43.16亿元。投资规模相当于1949—1999年水利投资的2.8倍。建成了一大批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水利工程,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蓄水的水资源调控体系基本形成。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红寺堡和固海扩灌两片灌区已全线通水,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目前全面建成投入运营,黄河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实施了黄河宁夏段防洪工程(一期、二期)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启动实施,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全面启动建设,沙坡头水利枢纽北干渠延伸改造供水工程全线建成通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程加快,列入全国第一、二批和专项规划的80座病险水库2010年将全部完成除险加固任务。宁东、太阳山、金积、海原新区供水工程全部投入使用。

推进民生水利 提升服务能力

农村人饮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全面完成了农村饮水解困及氟砷病改水项目建设任务,2006年实施了以中部干旱带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9亿元,解决了110.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和1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率达74%,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自治区连续5年开展了“黄河杯”农田水利建设竞赛活动,掀起了千军万马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全自治区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 56万亩 (3.73万 hm2),新增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175万亩(11.67万 hm2),新增压砂地 100 万亩(6.67万hm2),改造中低产田273万亩(18.2万 hm2),大大改善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先后启动实施了国债水土保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试点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大型综合治理项目,年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 km2,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6万km2,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4000万t,增产粮食1亿kg以上,有效地改善了水土流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城市水利、生态水利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紧紧围绕自治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重大部署,把发展城市水利、生态水利作为水利工作重点,先后实施了爱伊河、星海湖、黄河标准化堤防、同心豫海以及吴忠、中卫、固原等城市水生态工程,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生态圈,为提升城市竞争力作出了积极贡献。

水库移民后扶政策稳步推进。完成了水库移民人口核定、后期扶持方式和规划编制等工作,积极推进政策的落实,实现了“确保政策兑现、确保资金安全、确保社会稳定”的目标。

围绕“两个转变”提高避灾减灾能力

紧紧围绕水资源短缺和水旱灾害频发的矛盾,坚持防汛抗旱并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双管齐下,全面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抗旱预案体系,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调整的转变,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

完善黄河防洪和贺兰山滞蓄导排洪体系,建设黄河干流标准化堤防402 km,防洪标准大大提高,保障了重点城市、河道的安全。新建爱伊河,改造扩建了镇北堡拦洪库、星海湖等城市防洪工程,使其从单一防洪功能拓展为集防洪、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围绕“水源、特色、生态、转移”,突出“人随水走,水随人流”,配合生态移民,实施高效节水补灌工程,加大农村饮水、泉水改造、井窖等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避灾农业和特色农业,增强御灾能力,确保了大旱之年不减收、不发生水荒,保障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注重前期工作 初步建立规划体系

水利规划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共编制完成水利规划57项,初步构成了完善的水利规划体系。其中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2002年水利部已批复;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已经国家批复;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2006年通过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审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宁夏水权转换总体规划2005年经黄委批复;宁夏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年由自治区政府发布;黄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已通过水利部审查;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同意实施;中小河流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已通过水利部的汇总;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工程规划2008年经自治区发改委批复。

开展机制体制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

水资源统一管理进一步加强。自治区76%的市县推行了水务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开展了初始水权分配,促进了水资源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水利投融资实现多元化。近年通过市场融资20多亿元,建设了沙坡头水利枢纽、宁东供水、太阳山供水、西夏渠二期和吴忠市金积供水等工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元化的水利投融资格局正在形成。

水管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积极推进“事企分离、管养分离”工作,将水管单位维修养护与运行管理全面分离,逐步建立了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农业用水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自治区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912家,控制灌溉面积550万亩(36.67万hm2)。“农民+用水者协会+水管单位”三位一体的水管体制得到巩固和完善,“一价制”和“一票收费到户”的水价机制和收费方式有力地促进了节约用水和减负增收。灌区供水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已成为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

依法治水科技兴水 提高现代化水平

水利立法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出台水法实施办法、水工程管理条例、节约用水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订了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和水法规宣传教育,增强了群众的水法治观念和节水意识。建立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水行政决策咨询机制,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强化效能建设,规范了水行政事项的审批,有力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水灌溉、土地盐渍化治理及中低产田改造、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灌溉管理现代化与自动化、水资源高效利用及管理技术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先进实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防灾减灾、水文水资源、灌区信息、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相继投入运行,水利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水利建设和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猜你喜欢
节水型自治区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新时期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措施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节水型抽水马桶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上海:以节水促减排 以减排抓保护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