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重庆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完成水利投资430亿元,新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86万处,新增加蓄引提水能力38.1亿m3,有力保障了重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是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加快推进了43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续建完成了“九五”期间17座中型水库建设。新开工建设了开县鲤鱼塘、大足玉滩两座大型水库,其中开县鲤鱼塘水库枢纽工程已建成并下闸蓄水。全面开工建设了“泽渝”一期工程15座中型水库和“泽渝”二期工程7座中型水库,其中“泽渝”一期有8座水库枢纽已基本完工。新开工建设了松溉和铜罐驿两大提水工程,其中铜罐驿提水工程已向重庆大学城供水。43处骨干水源工程新增蓄引提水能力近12亿m3,新增农田灌溉面积近 360万亩(24万 hm2),可解决450余万城乡居民的饮水水源问题。
二是民生水利建设卓有成效。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4万余处,解决了近700万城乡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近18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其中小(1)型以上病险水库近400座,可新增或改善蓄水1.75亿m3,新增或恢复有效灌面30.5万亩(2.04万 hm2),有效消除了下游 36个城镇近100万人的防洪安全隐患。续建推进了龙溪河、万州、梅江、濑溪河4个大型灌区建设,新开工建设了三峡库区中部、小江、渝北东、璧南河4个大型灌区;基本建成了万州五桥、梁平东山、开县兴隆、巴南石南4个中型灌区,新开工建设了巫溪民主中型灌区;实施了节水灌溉示范项目62个,加快推进了“烟水”“柑水”“菜水”等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到2008年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988.29 万亩(65.89 万 hm2),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93.88万亩 (12.93万hm2),旱涝保收面积达539.8万亩 (35.99万hm2),分别比1998年净增加116.94万亩 (7.80万hm2)、152.3万亩 (10.15万hm2)、78.2 万亩(5.21 万 hm2)。 建设了酉阳县城、南岸区长滨路(一期)、巫溪县城(一期)、綦江县城、彭水县城(一期)、巴南城区(一期)等 47处县城防洪护岸工程,基本建成了近100处乡镇防洪工程,启动了20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建成各类堤防总长588km,其中建成达标堤防320余km,实现15个县城和近100个乡镇防洪基本达标,保护了320个工矿企业80万人的防洪安全。农村水电方面,完成了“十五”期间19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含5个备选县)建设;加快推进了中梁、金家坝等中小水电站和“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全市农村水电装机达到162.37万kW,比1998年净增70.19万kW;累计解决了140万户530万人的无电缺电问题,受益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8年的1720元增加到2008年的4126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受益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有效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水生态环境较大改善。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万km2,完善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万州、涪陵、渝北、永川等4个监测分站监测设施,完成了万州、涪陵、永川、渝北、开县等12个监测点的坡面标准径流小区和万州刘家沟小流域控制站建设。新开工并建成了大学城土主、荣昌、丰都北岸等6处县城和石柱沿溪、奉节公平等2处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开工建设了三峡库区消落区开县水位调节坝工程。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重庆水利建设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多、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加之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水资源条件,城乡供水、防洪基础设施、农田灌溉设施、水资源节约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利建管体制机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和前期工作。重庆市水利部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作好水利规划,先后完成了重庆市西部供水规划、城区水资源规划、水利“八大保障体系”规划、主城区城市防洪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泽渝”中型水库规划等一大批水利规划编制工作,其中一批重要规划得到水利部或市政府的批复,其规划建设项目大多纳入了国家有关专项规划并得到支持实施。围绕水利建设规划目标,加速推进各类项目前期工作。制定各类项目前期工作“倒计时”工作计划,并将工作计划分解下达到相关区县,定期督促,要求区县切实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前期工作,并实行按月通报制度,从而促进区县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为水利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多渠道拓宽水利投入方式。其一,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和投资政策,以规划为先导,以前期工作为基础,积极争取国家的投资支持。其二,用好、用足、用够市委、市政府支持水利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加大市级水利投入,保障水利建设顺利实施。其三,充分发挥市水投集团融资平台作用,保障重点水利工程建设。2003年11月,为适应水利发展的需要,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重庆市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投集团)成立以来,按市场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土地储备、信用贷款、收费权质押、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200多亿元,为保障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四,建立了财政资金投入“竞标”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各地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其五,推动水利发展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市防洪、城镇供水和中小水电等工程建设。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对市水投集团负责建设的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实行“六定一管”(即“定建设任务、定工程投资、定建设工期、定工程质量、定安全责任、定考核奖惩”和“财务管理”),并将其纳入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全面实行跟踪审计,从而调动了市、区(县)、业主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乡镇供水、乡镇防洪、小型水利设施等面上项目建设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行以“建设任务、工程投资及构成、责任人、工期、质量、举报电话”等为主要内容的开工前、竣工前和违规违纪查处等“三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的新机制,建立并全面推行了 “民办公助”“先建后补”“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等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区县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监督考核。市政府分别与区县政府签订了“十一五”水利工作任期目标责任书、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目标责任书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书,将年度水利工作目标任务纳入市政府对区县党委、政府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并对区县水利局连续10年实施“禹王杯”综合目标考核,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对列入市级的重点水利水电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审计,对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情况,实行按月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