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沟淤地坝运行管理模式与成效

2010-02-14 03:03丁红春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10期
关键词:泾川县田家淤地坝

丁红春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肃泾川 744300)

田家沟淤地坝运行管理模式与成效

丁红春

(泾川县水土保持工作局,甘肃泾川 744300)

淤地坝;运行管理;景区管理;承包人管理;林权所有者管理;村组管理;田家沟

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事关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各地淤地坝的运行管理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垮坝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泾川县田家沟小流域坝系工程是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试点坝系之一,从工程建设开始,就着手运行管护方法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景区管理、承包人管理、村组管理和林权所有者管理等 4种工程运行管理模式,使淤地坝工程的管护责任落到了实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淤地坝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而且对于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作用。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及效益发挥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若管理不善,则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构成威胁,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造成巨大损失。泾川县淤地坝工程建设以来,在后期运行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工程数量多且坝与坝之间距离较远,建设单位在汛期对骨干坝关注较多而对中小型淤地坝管理不到位;②工程使用权运用机制不活,致使一些淤地坝工程无人管护;③管护资金缺乏,部分工程上坝道路水毁、鼠害严重,正常维修、防护措施落实不力,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垮坝事故;④淤地坝工程开发利用不够,潜在效益没有显现出来,全社会关注度低,坝系整体开发利用率不高,“开发出效益、效益促管护”的良性循环没有形成。上述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淤地坝工程的安全运行,如不及时解决,最终会导致淤地坝工程管护不到位、年久失修,进而酿成溃坝等严重后果,给国家和人民财产带来损失。

泾川县田家沟小流域坝系工程是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试点坝系之一,2003年由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立项,2004年由甘肃省发改委下达投资计划并开工建设,历时 5 a时间共建成骨干坝 9座、中型淤地坝 12座、小型淤地坝 13座,总投资 1 829万元。自坝系建设以来,县上就把淤地坝后期运行管护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在建设初期即与当地村组商讨后期工程管理相关事宜,将淤地坝工程的使用权放开用活,尽可能地发挥效益,以开发促管护,并将开发利用管护措施以协议或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落实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种开发利用管护模式。

1 旅游观光型——景区管理模式

田家沟G4骨干坝位于田家沟小流域下游,是田家沟主沟道中的第五座也是最后一座骨干坝,坝控面积 5.14 km2,设计标准为:淤积年限 11.5 a,按 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1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坝高 26m,总库容 99.28万 m3。结合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区建设,为进一步扩展景区规模、丰富景区内涵,在工程建设初期田家沟景区管委会就筹集资金 35万元,购买了该工程部分库区及两岸 100m以内的荒山、工程下沟道荒坡地 50 a的使用权;工程建成后,将 G 4骨干坝作为防御洪水的安全屏障,景区向流域上游纵深拓展,从原来的 0.8 km2一次性扩展到 7 km2;在该坝下游开阔地带建成了 7 000 m2以上的水景广场以及跑马场、陇东民俗风情园、黄土文化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等功能区,扩大了景区规模,丰富了景区文化和科技内涵。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区 2004年 7月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06年 12月被国家旅游总局评定为3A级国家旅游风景区,2007年 3月被水利部水保司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09年 7月田家沟水保生态风景区创建国家 4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通过了甘肃省旅游局组织的初评,2010年5月中旬通过国家 4A级验收。景区在不断扩展规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管理水平和安全设施建设也得到相应提高和完善。田家沟景区管委会除在 G4骨干坝派有专人管护以外,还特意在景区电子监控系统中增加了 G 4骨干坝监控点,利用电子监控器对坝体实施全天候实时监控,一方面可防止人为破坏工程设施及其他安全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便利了汛期对工程蓄水情况的监控,可为特大汛情或诸如溃坝等特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人群疏散、提前预警等赢得时间和空间。

2 租赁开发型——承包人管理模式

田家沟G1骨干坝位于田家沟小流域中上游,坝控面积4.89km2,坝高 25.5 m,总库容 58.62万 m3,第一放水孔位置在距坝底 15 m处,死库容 15.2万 m3,死水位时水面面积 5.05 hm2。工程建成后于 2005年蓄水至第一放水孔并开始泄水,蓄水量多且水面面积较大。经监测,其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也适合发展水产养殖。经多方宣传,该工程被 1名个体承包人承包发展养殖业,承包期限为10a,承包费3万元。协议约定承包人除享有该工程的经营权外,还负有工程管理管护义务,包括工程安全管理、运行管理、防汛管理,接受田家沟坝系防汛办公室统一指挥,纳入田家沟坝系防汛管理网络,按防汛办公室的安排搞好工程汛前、汛后检查,处理水毁、鼠害等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问题,防止人为破坏。承包后,承包人在库区内采用网箱与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养鱼,一次性投放鱼苗 50万尾,同时对库区进行综合开发,使工程建成后的水库水面、护坡草及护坝田得到充分利用,其中护坡草(紫花苜蓿)可用来喂鱼,护坝田可种植蔬菜、油料作物等,年净收入 7万多元,效益显著。另外,承包人对坝库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在库区新增了垂钓、划船等休闲娱乐项目,供周边城镇居民在节假日及闲暇时间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碧波荡漾、绿树环绕的舒适环境,趣味高雅、清心涤神的娱乐项目吸引游客络绎不绝,仅这一项承包人年增加经济收入就达 1.6万余元。该工程的开发利用,在使承包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其辐射带动效果明显,申请承包淤地坝工程使用权的人越来越多;另外,工程承包利用后,承包人常驻工程,对工程精心管护,减轻了工程建设部门及工程所在地村组的管理负担。但由于近几年降雨量偏少,库内蓄水减少,开发利用的水面不足,工程承包利用率较低。

3 集体管护型——村组管理模式

田家沟坝系工程中除 G1骨干坝已被承包开发,G4、G 9两座骨干坝、3座中型淤地坝、5座小型淤地坝由田家沟景区管委会负责管理外,其余 6座骨干坝、9座中型淤地坝在未面向社会承包之前暂由建设单位交工程所在地村组管理;工程取土场、坝坡及周围荒山荒坡由建设单位负责购买苗木、草籽,由乡村统一组织调配劳力进行绿化整治;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工程所在地村组,所产生的效益归单位工程所在地村组所有;工程防汛管理纳入田家沟坝系防汛管理系统,每年的防汛经费除一少部分由县财政拨付外,大部分是从工程坝坡及周围荒坡种植、牧草养鱼、护坝田种植经济作物所产生的收益中提取的。

4 自主经营型——林权所有者管理模式

田家沟坝系工程中除由景区管委会管理的 5座小型淤地坝外还有 8座小型淤地坝,在工程建成后,由建设单位一次性投入草籽、苗木对取土场、周围荒山荒坡等进行了绿化整治。由于工程规模小、护坝田面积不大,面向社会承包的可能性也不大。基于此,我县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对这些工程的管理一并做了考虑,将工程使用权与管护责任随林权一并划分,谁享有林权谁就负有对工程的管护义务,当然也享有开发权。林权和工程使用权的结合有效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在进行林木管护抚育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小型淤地坝工程的维护管理,确保泄水工程或溢洪道畅通,使汛期洪水顺利下泄,不翻坝、不溃坝。随着设计淤积年限的临近,淤成的坝地由林权所有者享有使用权,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

5 结 语

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努力探索,我县在淤地坝工程管理上走出了适合当地实际的路子,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为此,笔者在综合各地淤地坝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后认为:在建有淤地坝工程的县区,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管护办法,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工程产权、使用权和管护责任,针对运行管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办法,逐级将淤地坝的管护责任落到实处。对于骨干坝,因其工程规模相对较大,责任也较大,建议由县级人民政府作为管护主体,负责落实管护人员和管护责任;中小型淤地坝因其工程规模相对较小,建议由工程所在地村组负责落实管护人员,再由各级政府对管护人员、管护责任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加强淤地坝工程的运行管理,才能确保淤地坝的安全运行与效益的正常发挥,真正形成“开发出效益、效益促管护”的良好开发运行机制,才能把淤地坝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S 157.31

C

1000-0941(2010)10-0053-02

丁红春(1970-),男,甘肃泾川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管理与开发工作。

2010-06-01

(责任编辑 李杨杨)

猜你喜欢
泾川县田家淤地坝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施工时序安排探讨
走,到田家寨看风光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战略思考
农村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以泾川县为例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Our process of building a physical robot prototype
泾川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与经验
田家村风气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