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伟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北京 1 00823)
近两年来,我国机械工业成功研制开发了一批重要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许多技术先进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可靠性好的机械设备,扩大并提高了企事业单位设备固定资产规模及其新度系数,改善了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构成,也为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因素,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大型冶金矿山机械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5m宽的厚板轧机、1 000万t级井下煤矿成套设备、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设备、220t矿用电动轮自卸汽车、世界最大的φ7.9×13.6m矿石球磨机、世界最大的100MN双动卧式铝挤压机、世界最大的55m3挖掘机、世界功率及采掘高度最大的6 000t/h的智能化采煤机等。
2.百万吨级乙稀成套设备核心装置实现了国产化
国产的首台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已于2009年研制成功。乙烯装置三大关键设备——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已全部交付使用。
3.大型、高档机床研制有了新突破
加工直径16m的数控立式车床、加工直径20m及22m超重型立式车床、世界最大的磨削φ2.5m×15m承重150t的数控轧辊磨床、加工直径达8m的数控立式滚齿机、64 000kN重型高速全自动冲压线、世界首台工作台宽11m的数控龙门镗铣床、世界最大的超重型双立柱数控落地镗铣床 (镗杆直径320mm,立柱行程41m,总重量760t)。还研制成功超精密纳米级精度车铣复合机床、纳米级精密微型数控磨床等一批高精、高速、高效机床。
4.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并投运
1 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和正负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晋东南—南阳—荆门的1 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已于2009年1月6日建成投运,综合自主化率为90%以上;特高压正负800kV直流输电的云广示范工程也于2009年12月28日建成投运,综合自主化率为60%以上。这两项是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重大工程,其大多数装备是世界上首次研制,除换流变压器和直流场设备由外商提供外,都由国内提供。说明此类重大装备研能力和产品技术水平己居世界前列。
5.大功率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装备已立足国内
国产的1 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已于2009年12月通过工厂验收。还有风冷汽轮机等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建设世界最高级火电机组的技术能力。
6.风力发电迅速发展
1.5MW机组已大批量生产,2MW机组也已批量生产,3MW海洋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
7.一批大型工程机械研制成功
主要有世界最长达72m臂架混凝土输送泵车、我国最大的直径11.22m泥水平衡盾构机、500t全路面起重机、11.5t大型装载机和46t内燃叉车,以及达到世界水平的1 250t级履带起重机等。
8.大型农业机械研制成功并交付使用
主要有283.5kW大功率轮式拖拉机等。
这些重大、高端装备的特点是:技术先进、自动化水平较高、设备结构较为复杂、设备价值高。为了保证生产安全正常进行,需要重点加强管理,做到正确使用,安全操作,精心维护,使设备处于良好技术状态,以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1.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的基本制度,进行重点管理
建议对这些新投产的重要装备列入企业的重点设备予以管理,要防止发生非正常磨损,避免突发性故障发生。需要再次强调已在许多企业行之有效的最基本要求:对设备使用单位的“三好” (管好、用好、修理好或委托外单位修理好)要求;对操作人员的“四会” (会使用、会维护、会检查、会排除一般故障)要求。尤其是新建立的企业和一些中小型民营或私人企业,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我国已建成了一大批风力发电场,亟待培训干部,建立机构,制订设备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好运营管理和维护保养工作。
2.开展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进行动态管理,实行预防维修
由于这些设备对企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可能发生的故障预兆,及时采取措施。为此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进行有效管理。目前行之有效的,如有的企业对重大、高端设备的运行实行由专门小组或专人负责跟踪管理,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对连续运行设备的关键部位实行点检,进行动态管理,开展预防性维修;对重大关键设备,采用先进的仪器和方法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实行状态维修等。
风力发电场由于运行环境比较恶劣,风源、风向及风速易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而且一些部件露天运行,极易发生磨损,甚至停机。需要十分重视掌握关键部位 (如轴承、齿轮箱、控制系统等)的磨损情况,以便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和修理。
3.制造企业和使用单位及时沟通设备投产后的运行情况和问题
新设备投产后,能否满足生产要求,是对新设备的考验,特别是有些设备是按照使用单位的要求而设计制造的,设备制造企业要主动了解情况,听取使用单位的意见,做好售后服务,不断改进设备的性能,提高设备质量。同时,使用单位也要将设备设计制造中的问题、发生故障的情况,以及急需易损备件等,向制造企业提出反馈意见和要求,寻求更多的支持,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充分发挥设备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