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830041,乌鲁木齐)
从新疆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来看,以石油天然气资源和煤炭资源为依托的石油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建设,以水、土、光热资源为依托的商品棉、后备粮食、特色林果业和优质畜牧业等“四大基地”建设,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将构成21世纪新疆经济社会强势发展的三大支柱。因此,建立水资源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是新疆新时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逐步构建“集、调、节、采、保、要、管”七大工程和管理体系,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以适应生产力布局并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水的需求。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非工程措施强化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构建工程水利体系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库是解决新疆河流来水年内分布不均的根本措施。工程布局要把“上引下蓄”逐步变为“上蓄下引”,提高水库对水资源的多年调蓄能力,提升水利的支撑和服务能力,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紧缺,而新疆北部几条重要河流开发利用程度不足20%,出境水量占全疆地表水可利用量的25%,加之广大内陆河流地区因水资源紧缺,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和过量引用地表水,致使周边地区和下游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因此,加大北疆几条重要河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是有效增加地表水利用总量的根本途径。通过跨流域调水实现新疆水资源区域性合理配置,把这几条流域建设成新疆水源调蓄基地。通过建设供水工程,解决乌鲁木齐经济区、北疆油田和沿渠线农业开发等用水问题。通过向北疆调水可解决艾比湖和精河至奎屯一线的生产及生态用水,向南疆调水可解决塔里木河生态和南疆经济发展用水问题。
发展粮食、棉花、特色林果业和优质畜产品四大基地所需的灌溉面积,除部分通过调整现有灌区种植结构外,绝大部分要通过内涵挖潜来解决。农业节水是新疆国民经济用水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构建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体系,就是要通过坚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与改善生活条件同步推进的原则,以节水增效、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为主攻方向,全面保障现代农业灌溉和发展需要。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合节水灌溉、高新节水技术推广、牧区水利、农村小水电等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同时不断调整用水结构比例,逐步增加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生态用水量,使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南疆人口接近全疆总人口的一半,农村人口占到自治区农村总人口的60%以上,是全自治区棉花、特色林果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的主要产地。但是南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前面临最突出的矛盾和困难是农业用水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用水总量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加之近年干旱问题逐步显现,据分析预测,今后新疆连旱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南疆五地州地下水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开采潜力为54.7亿m3,而2005年实际开采量仅为16.8亿m3,科学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潜力巨大且对于南疆农业抗旱、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自治区从2008年起,对南疆地下水开发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2008—2010年3年内要在南疆五地州现有配套机电井1.78万眼的基础上新打机电井8816眼,到2010年南疆新增地下水开采量20亿m3,确保30%以上的基本农田实现井水辅助灌溉。
构建民生水利工程体系,就是把以人为本贯穿到水利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民生水利措施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直接地不断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通过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河段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通过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全力保证库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通过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农民持续地获得安全饮用水,造福新疆各族人民。通过大力发展水产,促进渔业优势资源转化,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大幅度持续增收。通过加强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南疆生态环境,美化城乡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积极发展农村水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蕴藏在大气中的气态水资源,是各类水资源的根本补给源,每年流经新疆上空的水汽总量约为26000亿t,新疆166万km2的区域上降水总量(面雨量)多年平均值为2724亿t。通过组织实施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三大山系人工增水工程,构建人工影响天气增水工程体系,人工增雨(雪)作业覆盖面积可由目前的15万km2增加到57万km2;年增雨量可由目前的6亿t提高到30亿t以上;每年人工防雹效益可达6亿~8亿元。通过构建人工影响天气增水工程体系,可基本实现由人工影响天气大区向强区的跨越,为防灾减灾、增加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服务和资源支持。
构建水管理保障体系,是指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水权管理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以排污权管理和水功能区划为基础的水资源保护机制;以区域防洪、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涉水事务为一体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水利投资保障机制;加快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通过构建水管理保障体系,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努力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大幅度增加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一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相继建设。截至目前,全自治区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各类水库有360座,其中,山区控制性水库28座,总库容64.8亿m3。下坂地等20座水库相继正在建设,总库容52.4亿m3,总装机204.9万kW。这些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全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抗旱减灾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和加大自治区财政支持的基础上,自治区研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兴建山区控制性水库及水电工程,力争经过5~8年的努力,在自治区每条重要的河流上都建设山区控制性水利工程。2008—2011年,加快在建的20座水库的建设速度,鼓励和推动企业集团进一步加快全自治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早日发挥效益,并开工建设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大石峡水利枢纽等10座水库;以大型企业集团投资为主全面铺开新疆主要河流的水电开发建设。2012—2016年再新开工建设19座水库。通过建设山区水库等控制性水利工程,构建工程水利体系,预计到2010年全疆水库供水量将达到 90亿m3,2020年达到110亿m3。其中“三河一带”的水库新增供水量占全疆新增量的70%~80%。
近年,各项重大调水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为把北疆两河流域建成新疆的粮食基地、优质畜牧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提供了水利保障。济克工程建成后解决了克拉玛依石油工业及城市建设的用水问题,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济乌一期一步主体工程全面完成并通水,为乌昌地区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保障。一期二步及后续工程进入建设高峰,即将发挥效益。计划近期将完成供水规划的第二步和第三步,2010年以前建成济乌及其配套工程,实现向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经济区年引水量14.0亿m3,2020年达到供水规划的最终目标,实现年引水量25.2亿m3。在北疆,恰甫其海等骨干控制性工程建成,为天山西北部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南、北岸干渠和相关配套工程及沿线水土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各项工程建成后,将新开发24.67万hm2耕地、改善灌溉面积10万hm2。同时规划向南北疆调水工程,2010年以前实现向北疆年调水量为 10.0亿m3,2020年调水量为10亿m3;2030年开始建设向南疆调水工程,初拟调水量为23.5亿m3。
截至2009年年底,全自治区地方共建成喷滴灌等田间高效节水面积66.67万hm2,每公顷节水 1500m3,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实施过程中,各地普遍将农业节水建设与地下水开发、盐碱地治理、农业结构调整、多熟制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综合效益逐渐显现。为应对近年日益显现的旱情,自治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维护社会发展稳定的高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起抗大旱、长期抗旱的思想,决定加大农业节水建设力度。为了加快推广高新节水技术和常规节水技术,自治区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新建膜下滴灌节水工程每公顷补助1500元,对新建低压管道节水工程每公顷补助450元,同时各地也给予相应的补助,力争到2015年全自治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3万hm2,通过节水有效地应对持续干旱,缓解新疆农业灌溉用水矛盾,保证抗旱夺丰收和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从2008年,自治区加大了南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工作力度,对于南疆五地州新打机电井自治区财政每眼井分别给予 10万、15万、20万元的补助。目前,南疆五地州已新打和改造配套机电井近4000眼,以地下水开发工程为主的应急抗旱体系建设效益突显。2008年,新疆大部分地区春夏连旱,遭遇197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通过以地下水开发工程为主的应急抗旱体系建设,南疆五地州实现了大旱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增收不倒退的好成绩。
自治区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加强重点城镇和重点河段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年均减淹耕地百万亩,减灾人口近百万人,经济效益达30多亿元。目前,全自治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35座病险水库达到蓄水要求,综合效益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1987—2008年,新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累计投资31.78亿元,使766.39万农村人口达到了饮水安全和基本安全。从2009年起,计划再用3年时间完成列入国家规划剩余318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新疆水产产量一直位居西北首位,2009年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9万t大关,渔业年经济总产值10.96亿元,渔民人均收入达到7200元,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组成部分。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准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规划总投资107亿元。截至目前,博斯腾湖东泵站、恰拉水库等标志性工程全部完工,下坂地水利枢纽建设顺利。建成渠道4000多km,高新节水改造面积近百万亩,工程节水增水量已达到20.3亿m3。先后9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自大西海子水库泄洪闸共下泄水量22.45亿m3,结束了下游300多km河道断流30年的历史,两岸胡杨重现生机,生态效益显著,社会反响强烈。为进一步增强塔里木河流域的节水,计划加大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在主要源流上兴建阿尔塔什,大、小石峡,卡拉贝利,库车铜场水库等一批有灌溉、防洪、发电综合效益的控制性工程,取代源流、干流上的平原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这些水库都已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小水电代燃料建设全面铺开,2009年,19个农村电气化县和2个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新疆人工影响天气增水工作主要是冬季飞机人工增雪和夏季山区人工增雨。新疆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进行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疆 14个地(州、市)78个县(市)和兵团14个农业师83个团场开展了人工增水、防雹工作。自1978年以来,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开展冬季飞机人工增雪,到 1998年累计增水约38亿t,对冬小麦安全越冬和增加北疆沿天山一带的降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今后人工影响增水工作,将以有效开发空中水资源为主要目标,以实施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系人工增水工程为核心,建立集人工影响天气监测体系、信息传输、作业指挥、催化作业、科技支撑、后勤技术保障为一体的开放式、集约化的业务技术体系,大规模、全覆盖、多方式、持续性地开展山区人工增水。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通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尤其是山区人工影响作业,提高自然降水转化率,使全自治区降水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增加10%,约300 亿m3。
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自治区116个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得到当地政府批准,2008年,又启动了6个试点灌区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8个大型灌区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规划工作。积极落实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速推进了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据统计,全自治区在建和已开展前期工作的水电装机规模分别达到207万kW和587万kW。今后将继续加快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水管理保障体系,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法律、工程、经济、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