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娴,王克领,郎利敏,张立宪,游 一,郑万录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2008年12月,本市某养猪场发生一高热稽留、全身皮肤发红、耳臀部发绀、呼吸困难为特征的传染病。经安乃近、磺胺类等药物治疗无效,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经采取相应防控措施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报告如下。
该猪场存栏基础母猪30头,年出栏商品猪200多头。11月份中旬,一圈体重40 kg左右猪有2~3头不吃食,经药物治疗后病情反复,部分死亡。随后发病范围迅速扩大至保育舍,母猪也有部分发病,呈强毒感染趋势。该病传播迅速,4~5 d即达发病率50%,7~10 d全群发病。28~40日龄猪死亡较多。
食欲废绝,皮肤发红,眼睑发青、水肿,体温40.5℃~42℃,颤抖、扎堆,张口呼吸,皮肤发红,耳、臀等身体远端部位发紫,部分猪皮肤有出血点。后期出现神经症状,病猪尖叫,后肢瘫痪,关节肿大,最后衰竭而死。发病母猪高烧不退,泪斑带血丝,脊背部毛孔岀血,流产较多,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产后无乳。
急性病例肺部潮红,肝脏浅黄色,肾脏颜色稍淡,有少量出血点,胃部黏膜有轻微少量溃疡灶,其他脏器均无明显病变,后肢关节液增多且较黏稠。病程较长的病猪可出现胸腔积液,肺部大面积潮红岀血,呈间质性肺炎。颌下、肠系膜、腹股沟、肺门等多处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肿大、质脆,且有球状红色岀血。胃部有不同程度溃疡,胃底部少量岀血。肾脏呈土黄色,且有不同程度出血。个别病例喉头、会厌软骨及膀胱有出血点。临床诊断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4.1 细菌分离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心、肝、脾、肺及后肢关节液病料,接种血液琼脂平板及肉汤培养液,在37℃温箱培养72 h,未发现菌落生长。
4.2 动物试验 取病死猪的脑、肺、肝、淋巴等病料制成1∶10悬液,加青霉素、链霉素处理后,离心沉淀,取其上清液2 mL,皮下接种试验兔3只,分别观察24、36、48 h后,未发现伪狂犬病特征症状。
4.3 PCR检验 取1.0~2.0 g病料,加少量灭菌PBS(含青霉素、链霉素1 000 IU(μ g/mL)用无菌研磨器研磨至糊状,再用PBS按1∶4的体积比稀释成乳剂,-20℃、37℃反复冻融3次,8 000 r/min(4℃)离心10 min,取上清,-70℃保存备用。按Trizol LS R Regent使用说明书提取RNA溶于适量无RNase水中。按AMV说明书进行反转录。将反转录产物依照相关体系进行PCR反应。取5 μ L反应产物于10 g/L的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在紫外线投射仪中观察结果,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呈阳性。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全场实施隔离封锁,畜舍内用含碘消毒药1∶300对猪舍进行带猪消毒,1次/d,连用7 d,以后每周消毒2次;舍内用具用2%~3%烧碱消毒;当周边有疫情流行时,带猪消毒每周增至4~6次,场区一般每2周消毒1次。病死猪的垫料及粪便等污染物作堆积、焚烧、深埋处理。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通风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因素。
对全群饮水加药:复合氨基酸1 000 g/t,圆蓝清1 000 g/t,红糖和葡萄糖各5 000 g/t,安乃近粉400~100 g/t,连饮15 d。其中安乃近量应根据猪体温情况逐日减少50~100 g,直至100 g为止。
尚有食欲的猪群饲料加药:吉利高500 g/t,加必乐1 000 g/t,有机酸3 000 g/t,阿司匹林粉300 g/t,连喂10 d。
发烧且无食欲的病猪用高免血清和哈药噻呋特肌肉注射;干扰素加倍量使用,1次/d,连用3 d。
经上述方案治疗,病猪淘汰7头,5 d后大群稳定,10 d后疫情得到控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猪病,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养猪业带来很大损失。笔者发现,在转群、频繁调运、饲养密度过大、环境通风不良、天气突变等应激因素下,更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由于猪场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几乎50%的小型猪场均有发病,而大规模猪场较少发生。
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制必须从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管理,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病原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