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中丸剂辅料的作用

2010-02-11 18:00:08霍务贞李大炜朱盛山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广州市510006
中国药房 2010年39期
关键词:丸剂辅料中药

霍务贞,李大炜,朱盛山(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广州市 510006)

浅议《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中丸剂辅料的作用

霍务贞*,李大炜,朱盛山#(广东药学院中药开发研究所,广州市 510006)

目的:探讨古代中药丸剂赋形剂的使用和意义。方法:对几个古代方剂的处方组成、制法和用法,以及对目前仍在使用的蜜、糊、水性液体3种辅料在古代丸剂中的使用进行讨论分析。结果:古代丸剂中使用的辅料大部分既是药物成分,又是辅料,同时可影响制剂的成型和生物有效性。结论:中药丸剂是一种古老的、至今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剂型。在积极采取新技术开发的同时,应注意吸收传统制剂工艺诸如选药、炮制、煎煮等环节的精华,力求使丸剂的使用符合中医药理论和贴近临床需要。

中药;丸剂;缓释制剂;辅料

“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有丸、散、膏、丹等12种剂型,而丸剂名列首位。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共588品种,其中丸剂有212品种,占36.05%,足以说明中药丸剂是一古老的、至今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剂型。与其它传统剂型相比,丸剂造型美观、制法简单、载药量大、携带和服用方便、适应范围广,是中药原粉较理想的剂型。朱盛山主编的《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把《本草纲目》记载的传统中药制剂技术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掘,其中仅丸剂辅料就有近百种之多,常用的有蜂蜜、炼蜜、蜂蜡、淀粉糊、血液、乳汁、唾液、动物组织等,这些辅料大部分既是药物成分,又是辅料,同时可影响制剂的成型和生物有效性,独特的辅料再加上特殊的制备方法(如泛制、塑制、浓缩和滴制等)使得丸剂作用缓和持久、不良反应弱,有利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病后调理,这是化学药物和中药煎剂所无法比拟的。“……稠面糊,取其迟化……稀糊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1]。可见,不同的辅料又控制着丸剂的释放速度。本文就目前仍使用的蜜、糊、水性液体3种辅料在古代丸剂中的使用及赋形意义进行讨论。

1 蜜丸

蜜丸是指药材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临床上多用于镇咳祛痰药、补中益气药等。《本草纲目》记载:蜂蜜“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药经久不坏”;“凡炼蜜500 g,只得625 g是数。若少火、火过,并用不得。”可见,古代蜂蜜在丸剂中除黏合作用,还起到重要的佐使作用,蜂蜜的炼制也很讲究火候。

蜂蜜除在药效方面起到佐使作用,在药剂学赋形方面也起到现代药剂学理论陈述的“储库”作用。下面举例说明蜂蜜在赋形方面起长效作用的记载较为全面的方剂:

杨氏颐真堂经验方:秋冰乳粉丸[2]。处方:秋冰25 g,头生男乳粉25 g,头生女乳粉25 g,乳香12.5 g,麝香0.5 g。制法:上述药物研合为末,炼蜜丸芡子大,金箔为衣,乌金纸包,黄蜡匮收,勿令泄气。功能主治:固元阳,壮筋骨,延年不老,却百病。用法用量:每月用乳汁化服1丸,翌日饮乳汁助之。

方中秋冰中含有类性激素、尿激酶等成分;人乳中的蛋白质除了大量营养蛋白外,还有一些功能蛋白和免疫活性细胞。它们有平衡激素水平、增强主动及被动免疫、促进某些微量成分(锌、维生素等)的吸收、调节心血管系统和抗炎等作用。炼蜜主要成分为聚合糖类及单糖类,近似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比天然蜂蜜的亲水性低、脂溶性高。而丸中秋冰的类性激素和酶、乳粉中的各类功能蛋白以及乳香和麝香等有效部位均为中等极性或低极性成分,炼蜜对其有较好的溶解、包埋、分散的作用。药丸在胃肠道溶解、崩散成小颗粒,其中的聚合糖被消化酶水解,使糖中溶散的有效部位均匀释放,同时又有糖提供药物主动运输的能量,大大增加了生物利用度。因此,大量脂溶性有效部位就容易吸收进入体内,随后分布于循环系统,再转移到脂肪组织形成“储库”,最后从脂肪组织中缓慢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长效缓释效果。

2 糊丸

糊丸是指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等为黏合剂制成的丸剂。糊丸干燥后较坚硬,在胃肠道溶散迟缓可延长药效,同时因释药缓慢可减少胃肠道刺激。

《本草纲目》所载的制糊材料有很多种,有米糊、面糊、粳米糊、糯米粉、粟米粉、半夏粉、天花粉、薏苡仁粉、神曲、麻仁等,使用最多的是米糊和面糊。除上述加水制糊外,还有以醋、酒、盐、姜汁、胆汁、乳香水及其混合溶液制糊。仍需指出的是,其它以药粉制的糊除了起黏合作用外,药物本身有一定药效,虽然不是主药,但也起到佐、使药的作用,这是与现代黏合剂最大的不同之处。古代制糊的方法大致有4种:生调、冲糊、煮糊、复合制糊。生调:将糊粉加适量的液体,不经加热搅拌成糊状;冲糊:将糊粉加少量温水调匀成浆,冲入沸水,不断搅拌成半透明糊状;煮糊:将糊粉加适量水混合均匀制成块状,置沸水中煮熟成半透明状;复合制糊:采用上述2种或2种以上的制糊方法制糊。此外,尚有蒸糊法:将糊粉加适量水混合均匀制成块状,置于蒸笼中蒸熟后使用。制糊方法中以冲糊法应用最多,方便快捷,当今仍然沿用此法。

2.1 水调生面糊

以下一例是采用水调生面制糊和丸的:圣济总录杏[2]。处方:杏仁25 g,桃仁25 g。制法:将上述药物去皮尖炒研,用水调生面,和丸梧子大。功能主治:上气喘急。用法用量:每服10丸,姜蜜汤下,微利为度。

苦杏仁苷是本剂杏仁和桃仁镇咳的主要成分,是氰苷的代表物,中等极性,这种苷在体内易被稀酸和酶催化水解,释放出少量氢氰酸,并对呼吸中枢呈现镇静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平稳而达到镇咳作用。方中采用水调生面和丸,水调生面只能使水溶性直链淀粉有限溶胀,未能使淀粉粒糊化。因此,苦杏仁苷的糖链部分可被生面中淀粉粒表面吸附,这有别于熟面糊。故在胃液中,淀粉粒表面的苦杏仁苷即可水解释放氢氰酸,起速效作用,符合古人所述“水调生面和丸可治上焦之疾患”。而熟面糊会分散、包埋药物,不适合急症,适合预防性给药。另外,方中姜蜜汤有补益和中、温肺化痰的功效,此药引起协同药物作用。

此方剂若改为水丸也同样能起到快速释药的作用,但是药物经过炒制后,子叶内淀粉的结构都被破坏,难以糊化和吸附苦杏仁苷,因而有效部位大量释放,容易导致中枢性中毒。另有试验结果证明,微波炮制灭酶的效果令人满意[3],制剂外观良好且含苷量与生杏仁无明显差异,子叶的淀粉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如果这得到充分的试验依据及临床支持,那么药物以微波处理除酶研细后,子叶内的大量淀粉仍如同生面,可用以吸附有效部位,故可以考虑以水和丸,这样既可减少工序又可节省原料。

2.2 醋煮陈米糊

古方中除加水制糊外,还有以各种水性液体制糊的,如下一例是以醋煮陈米制糊,既取陈廪米“调胃止泄”之功,又采用醋煮是取其酸能收敛之义。永类方:艾姜丸[2]。处方:陈北艾200 g,干姜(炮)150 g。制法:将上述药物,研合为末,醋煮仓米糊丸梧子大。功能主治:老小白痢。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米饮下。

仓米即陈仓米、陈廪米:“陈廪米即粳米久入仓陈赤者”,与新米相比质构特性发生劣变,硬度上升、黏度下降,因此用于制糊和丸,溶散较面糊快。古语“稠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有一定道理,但需要辩证来看。因为,老人、小孩的消化功能本身较差,患痢疾时食物通过肠道的时间较快,液体吸收不完全而导致水样粪便,若不用黏合能力较差的陈仓米煮糊,和丸梧子大,很可能还未消化就以原型排出体外了。仓米糊制的丸剂既不会过快地在胃中释药,又不会溶散过慢,恰好符合老幼痢疾的生理及病理特点,起到靶向给药的作用,这与“调胃止泻”不谋而合。

药物吸收在肠道主要靠主动转运,方中用米饮送服有助药物吸收[4]。主动转运要消耗能量,淀粉水解的葡萄糖可供给能量,保证主动转运不停地进行。痢疾时肠道运动过快,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物质转运就会出现障碍,纵使可溶性多糖、蛋白质等物质滞留肠道,肠内容物处于高浓度高渗透压状态,到大肠时,肠管周围的水分往肠管内渗透,就会造成更严重的泄泻。此外,凡菌痢患者,尤其是儿童、老人,均必须首先进行预防脱水治疗[5],保持水盐平衡,方法之一就是饮用加盐米汤,故以加盐米饮送服就最适合了。

该方剂充分显示了古方用药的合理性,既不是药物作用在数量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毒副反应相互间机械地抵销,而是充分考虑了服用者整体情况,通过药物及药引的合理配伍,制备方法及给药途径的合理选择、使用,产生出整体综合效应。

3 水丸

水丸是指药材细粉以水或水性液体(黄酒、醋、稀药汁、糖液等)黏合制成的丸剂。水丸属于丸剂中的速效型,溶散快,因无赋形剂,实际含药量较其它丸剂高,所以丸粒较小。

《本草纲目》中以水作为赋形剂制丸者众,含有46种,天水、地水、转化水各不相同,有冷、热、温、凉之分,生、熟、清、浊之别。古人把水分类分得过于玄乎,有点迷信色彩,但其中确实有一定道理。比如雨水、泉水、井水、河水,品茶的人就会讲究孰优孰劣,究其原因,可能是它们含的矿物质种类及含量有所不同。对此,由于各地的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情况不同,它们已经无法比较了,也就不必那么玄乎地区分,只要达到制药用水的标准就行。再如露水,是由于早晨气温较低,近地面的过饱和水蒸气凝聚在物体(花木)表面而形成的。众所周知,植物茎叶表面有分泌组织分布,水凝聚在上面就或多或少地会溶解点分泌物,其功效自然与普通的水不同,至于喝了之后精神倍增云云就要辩证看待了。

水丸虽有很多种,但制丸之法大致只有滴水为丸(泛制法)和以水捣合为丸(塑制法)2种。此二法现代仍然使用,塑制法现多以捏合机代替人手操作;泛制法与传统操作基本相同。由于泛制法所需设备比较简单,为大多数中小药厂所采用。泛制法制丸有其潜在优势:丸剂制备时可以分层泛入,可将一些易挥发、有刺激气味、性质不稳定的药物泛入内层;也可将速效药物泛在外层,缓释药物泛入内层;或将药物分别包衣,使之在不同部位释放。但不足之处是制备时间长,易污染,对主药含量及溶散时限较难控制。

例如,本事方:五倍子[2]。处方:五倍子25 g,白矾25 g。制法:取上述药物,研合为末,顺流水丸梧子大。功能主治:肠风下血。用法用量:每服7丸,米饮下。注意:忌酒。

五倍子收敛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鞣质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使皮肤、黏膜、溃疡表面组织的蛋白质凝固,形成一道被膜,同时小血管也被迫收缩,血液凝结而止血。白矾即明矾,主要含硫酸铝钾[KAl(SO4)2·12H2O],内服适量对溃疡面有收敛作用:白矾在肠道内生成难溶性铝盐,可与黏膜蛋白络合形成不溶性保护膜,覆盖在溃疡面上,保护黏膜不再受腐蚀,并有利于黏膜再生,还可抑制黏膜分泌和吸附肠异物。此外,明矾还有灭菌作用,有利于溃疡面的恢复。

本剂以水和丸,可能是以泛制法制丸,以便药物崩解、溶散,迅速与溃疡面的蛋白质反应凝结成保护膜。明矾能用于净化水质,方中用量较大。实际上此方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顺流水”只是取“顺流水性顺而下流”之意,可以用制药用水代替。由于丸中大量鞣质和铝离子也能与正常的黏膜蛋白反应,米饮下药则有利于保护正常黏膜,减少不良反应。同理,一些对胃肠道刺激较严重的药物可以考虑用米饮送服或改成糊剂服用。

4 讨论

古方丸剂的赋形剂、黏合剂或填充剂常有其特殊性。这些辅料多数是有一定药效的富含淀粉的药物粉末,与方中主药混合使用能起到调和诸药、降低毒性、矫味等作用。若以这些药物批量粉碎生产,其黏性、含药量及制剂质量都不易控制。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制成浸膏粉末,定量地掺入药用淀粉中使用,这样既可保持原古方药用特点,又便于现代工业操作。

近年来,在中药现代化的口号下,许多传统丸剂中成药制品大规模向片剂、滴丸、微丸等方向转换,并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并不是所有的丸剂都适合向精小方向发展,因为精小的前提就是提取有效成分,减少浸膏用量,而提取的物质只是药物有效成分的一部分,这常常有悖于中医理论,特别是方剂种类和用类较大的方剂,有效部位比较复杂或成分不确定的,通过提取精制往往使含量少但起关键药效作用的成分被除掉。同时,中药新剂型的研制要注意同中医理论和患者的用药习惯相衔接,在积极采取新技术的同时,注意秉承吸收传统制剂工艺环节的诸多要求,如选药、炮制、煎煮、文火、武火以及不加或少加辅料、不加防腐剂,等等。

丸剂的质量关系到它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目前,不少中成药和大部分古方制剂缺乏可靠的质量标准,疗效不够稳定。今后,应在现有基础上应用先进仪器开发新的分析方法,对中药丸剂进行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提出药效成分的标示量范围和毒剧药成分的限量,确保丸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在生产中建立从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到包装的质量标准。丸剂必须开展其稳定性方面的研究,丸剂和其它药物一样也存在有效期,今后要多借鉴合成药品及中药其它剂型采用化学动力学方法的经验,结合其配伍特点,选择指标,确定丸剂的有效期。

此外,药物在服用时是否应重新重视药引的作用应引起大家关注。现代中药制剂说明书提示,患者用白开水送服,而古人在服用药剂时很重视药引,他们认为药引能引导药物至病源发挥作用,或协同主药药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取得最佳疗效。相关人员应考虑在这方面进一步研究,使传统中药更好的为人们服务。

[1]李学林,刘瑞新.试论“丸者,缓也”[J].中国药房,2008,19(24):1 917.

[2]朱盛山,黄长美,石冀雄,著.本草纲目特殊制药施药技术[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94、96、99、103.

[3]包国林.苦杏仁炮制方法探讨[J].陕西中医,2001,22(12):759.

[4]肖光渭.临床运用淀粉和糖类物质的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2):66.

[5]虞爱华,王 冶.细菌性痢疾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1,29(6):10.

Effect of Pill Excipients Stated in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of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HUO Wu-zhen,LI Da-wei,ZHU Sheng-shan(Institute of TC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age and significance of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of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ills.METHODS:The composition,preparation and usage of ancient prescription we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usage of honey,paste and waterborne solvents which were still popular.RESULTS:The excipients of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ills not only wer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drugs,but also affect the molding and biological availability of preparation.CONCLUSION:Pills are a kind of ancient and viable dosage form.We should adopt new process technology and accep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process technology,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drugs,processing and decoction.We strive for perfection in the pills to meet the need of clinic and the theory of TCM.

TCM;Pills;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Excipients

R283.2;R283.622

C

1001-0408(2010)39-3742-03

2009-12-01

2010-05-10)

猜你喜欢
丸剂辅料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8:32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金桥(2020年7期)2020-08-13 03:07:00
热销面料及辅料
干燥温度对中药丸剂溶散时限的影响探讨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20
不同中药物料对丸剂溶出的影响及其体内外评价
火麻仁片剂生产技术研究
流行辅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