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珍和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多种病菌感染,特别是对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1],广泛用于抗感染治疗,且价格低,但因其耳毒性较大,致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针对如何发挥氨基糖苷类药抗菌优势,减少或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数年前不少研究工作围绕给药方案开展,提出1次/d给药方案,认为不但可以提高抗菌疗效,而且耳肾毒性作用不会因此增强,抑或有所降低。现将1次/d给药方案的研究以及笔者目前对此方案的临床对比研究简述如下。
本类抗生素杀菌作用迅速,杀菌力强、抗菌活性呈剂量相关性,杀菌效果取决于峰浓度。如果将一日剂量一次给予[1],可造成分次给予为高的血药峰值,因而其抗菌活性更强,效果更佳。
氨基糖苷类药抗菌后效作用长达数小时以上,当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时、细菌仍受到抑制。提示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不会影响抗菌效果。
本类抗生素属依赖性抗生素,其临床药效学目的是短时间内组织中药浓度超过(MIC)、因而采用1次/d给药方案,可达数高Cmax/MIC比值[2],抗菌效果优于分次或持续给药方案。
黄祥等[3]进行了阿米卡星不同给药法(400mg),1次/d,分为2次/d、3次/d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血药浓渡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一日剂量相同情况下,无论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均是1次/d给药法血药浓度显著高于2次/d或3次给药法,因而提示1次/d给药方案,其杀菌力会更强、临床疗效将更好。
有研究报道,比较了4种不同给药方式下感染组织药物浓度得出,1次/d或24h内4次间歇性给药在感染部位的血药浓度最高,持续静脉滴注的血药浓度最低。由此表明,间歇性或脉冲式给药可增强药物对机体组织的穿透力,更好地发挥抗菌效能。
根据以上研究报道为依据,笔者对南充市第二中医医院2010年2月至4月的感染患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给药方案临床对比实验。
2.3.1 材料
链霉素粉针剂,规格1.0g×1,(华北制药厂生产)。生理盐水,规格:500mL×1,(四川科伦制药公司)。
2.3.2 受试患者
接受实验的患者共8人,其中男5人,女3人,最大年龄64周岁,最小年龄28周岁,8人分别作药敏试验后,报告均为阴性菌珠感染为主。
2.3.3 方法
将受试者8人按平均年龄约相等分为两组,第1组,按1次/d给药方案,链霉素1.0g加入0.9%氨化钠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第2组按2次/d给药方案每次链霉素1.0g加入0.9%氨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连续使用3d。
2.3.4 结果
使用以上两种不同给药方案,第3天对8名受试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综合检查,显示表明:第1组感染症状消失或完全消失,而第2组感染症状有所缓解或达到部分控制。
氨基糖苷类药耳毒性主要为药物在内耳组织(耳蜗前庭)中蓄集结果,产生毒性的大小与血药谷值密切相关,而与每次给药剂量关系不大。内耳组织对氨基糖苷类药的摄取呈剂量依赖性,每日分次给药使谷浓度维持一个较高水平,易使药物渗入内耳淋巴结液中,蓄积量增加,产生毒性,若每日治疗剂量一次给予,则血谷值较低,药物渗入内耳组织中的易减少,引起药物毒性作用的趋势减弱。
氨基糖苷类药的肾毒性为药物在肾皮质内蓄积的结果、其蓄积程度与给药方案密切相关。有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同样的剂量一次性快速静滴比持续静脉滴注在肾皮质中的药物积蓄量要少。这是由于肾皮质对药物的摄取具可饱和性。尽管一次性快速静脉滴注比持续静滴的血药浓度明显为高,而肾皮质对药物的摄取并无明显增加,摄取药物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引起肾毒作用的机率不会因此增高,甚或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用药方案与其抗感活性、临床疗效和毒性反应息息相关。此类抗生素杀菌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其抗菌活力决定于血峰浓度,且对大多数细菌特别是阴性细菌有长的后效作用(PAE),采用大剂量或较大剂量冲击疗法可以增加对组织的穿透力,提高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因而抗菌效果优于分次或持续给药,而与谷浓度密切相关的耳肾毒性作用却有所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虽然有相当多的品种能替代,目前临床应用受到影响,虽然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各学科领域少有人研究,但笔者以为,此类抗生素作为传统药物,历史、临床、科学均证明本身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效果很好。且物美价廉,成本低,非常适合基层医院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使用。其1次/d的给药方案用于敏感菌珠所致感染是切实可行的,很有意义的。但对肾功能不全及幼儿、老年患者、妊娠、哺乳期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1]。
[1]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中国药学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生部办公厅,2004:2-16.
[2] 孙昕.氨基糖或类抗生素用药方案进展[J].药学情况通讯,1994,12(3):1.
[3] 黄祥,杨永莘,杨学军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同给药法与血药浓度的关系[J]..中国药学杂志,1995,3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