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广生 张 建
(山东省平阴县中医医院,250400)
笔者采用颈椎动牵配合手法整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60例,疗效肯定,报道如下。
诊断依据:年龄23~65岁;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颈椎旁压痛;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异常。
本组26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 137例,女12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2天,最长12年。颈、肩、肌力下降者 136例,上肢麻木者215例,向上肢放射者162例,向枕部放射者191例,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者203例,颈椎旁压痛者95例,压颈试验阳性者217例,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者196例,颈椎间盘突出者175例,钩椎关节增生者103例。全部病例均有CR片,部分病例行CT检查。
颈椎动牵:采用石家庄华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JQY-IIB型多功能颈椎牵引治疗仪,患者取坐位,牵引角度10°~15°(头前倾位),设置为动牵,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设置牵引力,牵引力上限7~10×9.8牛顿,牵引力下限 2~5×9.8牛顿,间歇时间5~10s,每次20min,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休息2~3天,继续下一疗程。
手法整复:①颈项部松解:患者俯卧位,头部探出床头,前屈位,揉按颈项部5~10min,待局部肌肉放松后,术者站在床头,一手扶持患者下颌部,另一手轻轻下压顶枕部,助手在一侧扶持患者双肩部,令患者尽量前屈颈部,与此同时,术者下压顶枕部10°~15°,助手向相反方向轻拉肩部,以轻柔瞬时力将患者颈部牵引,并行15°~20°旋转,有时可听到轻微的响声。②整复:患者仰卧,头顶平齐床头,去掉枕头,根据触诊及X线片情况而定如何旋转整复。以棘突左侧压痛为例,术者右手食指钩住疼痛棘突左侧,拇指顶住右侧横突,左手压在颌面部,让患者转动头部20°~30°(左侧痛者向左转,右侧痛者向右转)。在患者呼气末,医生以轻柔瞬时力闪动手法推拔压痛的颈椎,有时可听到响声。
疗效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病证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治疗结果:本组 260例,经 1~3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愈221例,占85.00%;好转34例,占 13.08%;未愈5例,占1.92%;总有效率达98.08%。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工作姿势不正确、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伏案工作、感受风寒及劳累过度等原因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骨质产生退行性病变,也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肝肾虚弱,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筋脉失养,风湿寒邪乘虚入里,阻滞经络气血所致。其临床表现有头项强痛,肩臂及手指麻胀痛,甚则牵掣胸背部,头颈转动,疼痛加剧。颈椎动牵加手法整复可改变受压组织与压迫点之间的关系,改善神经根的血液循环及营养,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椎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增宽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恢复颈椎间的正常序列和相互关系。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椎动脉的血供。从而消除了炎性肿胀,减轻了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该病治疗期间,应随时观察患者牵引时的情况,及时调整牵引角度,手法整复时一定要轻柔,切忌粗暴操作,否则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颈椎椎管狭窄和以骨质增生为主的患者更要小心。平时防止颈部过劳和受寒,睡眠时枕头高度要适宜,平卧时一般7~10cm,侧卧时不应超过13cm,正确的工作姿势也是预防和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