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歆
(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
西方医学传入我国后,将其中一门学科Nutrition译为“营养”,而实际上“营养”一词并非外来语。我国宋代文豪苏东坡《养生说》中即有“营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的语言。“营养”古代又作“荣养”。营为经营、营造。养为养护、补养。营养系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饮食的营养,中医称为“水谷精微”,是人体后天赖以生存的基础。中医学对于营养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出发的。认为饮食进入人体,通过胃的吸收,脾的运化,成为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而滋养人体。各种不同的食物成分入某经某脏,从而滋养脏腑、经脉、气血,乃至四肢、骨骼、皮毛等。后天的水谷精微和先天的精气结合,从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和抵御邪气。
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中,对于饮食、药膳等相关内容的研究渗透于中医各科之中。从羹和汤液开始,到汤药和药用酒出现,已经有了雏形。制酒技术推行而产生的醋、酱、豆豉、饴等,丰富了中医营养的内容。周代已经有了世界最早的专职营养师——食医,《周礼》中即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的记载;《山海经》载有食鱼、鸟治病的内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食疗的理论基础,而且收有食疗方剂;《神农本草经》收有许多药用食物;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载有“猪肤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食疗方剂;唐代是我国食疗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篇,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食疗、食药结合的理论,是现存最早的中医食疗专论;宋代《太平圣惠方》的“食治论”记载了28种疾病的食疗方;《养老奉亲书》记述了老人饮食保健与治疗。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将饮食保健理论与日常烹调实践紧密结合,是一部完整的营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收有200余种药用食物,包括大豆 、豉 、粥 、粽 、饴糖 、酱 、酒 、醋 、葡萄酒 、豆腐 、糕、蒸饼等,另外还有食疗方,如粥方即有53个,是中医营养学普及与发展的一个标志。
孙思邈说:“凡病必先以食疗之,食疗不愈再以药疗之。”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可见中西方医学都是非常重视饮食对于健康的作用的。进入21世纪,人们开始不止关注“吃饱”,而更关注“吃好”。饮食无论过多过少都是失衡,都会带来疾病或是不良的状态。因此,“吃好”无论在中医还是西医指的都是营养的均衡。
现代营养学说中,平衡膳食就是根据身体的需要,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注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谈到:“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正是中华民族对传统膳食结构的精辟论述。
中医营养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或天然营养物质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说。应用中医理论指导就不再是拆分蛋白质、脂肪等成分那样简单,而是必须突出中医理论的特点。中医自古的食疗,就是根据人体健康状况用蔬菜、谷物、豆类、肉类等各种食物补充和调节机体营养平衡。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之说,食物同药物一样,也有寒 、热 、温 、凉四性 ,辛 、甘 、酸 、苦 、咸以及归经的理论。《黄帝内经》中提出:“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以药食之味而言,“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泄为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熟知食物的食性、五味和归经,对科学运用和指导食疗、对防病治病和保障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点。中医营养学在实际应用时,判别某人某病应用何种食物,其所遵循的准则依然是“辨证论治”,即有的放矢地给予相应药食处方或用食疗方法作相应调整。例如感冒在中医理论中分为多个证型,以寒为主者应选用姜糖水、葱白汤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以热为主者用桑菊豆豉饮、荷叶薄荷粥等以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食疗有调整脏腑功能之用。例如食品中大枣、龙眼、小麦、莲子等有养心安神功效;山药、栗子等可用于健脾补肾。诸如此类皆是调整脏腑功能的食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认识到了营养对于人体健康、抗御疾病、延年益寿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中医理论强调“平衡膳食,辨证用膳”,注重个体差异,提倡不同营养成分的互补,这与现代营养学说高度一致。
根据卫生部开展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正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过度的双重挑战,即“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同在,贫困与富裕文明病并存”。这一现状同时也提示,我国的营养状况不是用简单的确定每日摄入量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的、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且又尊重民族膳食习惯的科学合理的营养知识作为支撑。几千年来人们所食用的食物、烹饪的方法很难在几天之内彻底改变,因而使得某些西方营养理论难以普及下去。根源于中华大地的以各种食物的偏性作为药性的中医药理论此时便显示出了非凡的适应力和号召力,使人们在享受生活同时亦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在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实践创造了诸多优秀的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中医药学,特别是中医营养和养生的相关理论,不仅在国内,在世界上都将成为流行的健康理论之一,造福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