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煜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 广东 东莞 523382)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多发病,且患病率每年都以一定幅度递增。是什么原因使糖尿病渐蚀人们的身心呢?面对复杂的病因和病理,西医的探索正“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医却已“柳暗花明又一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脾脉微小为消瘅;”《灵枢·本脏》又说:“脾脆,善病消瘅易伤,”……直到当代杨竞教授提出的“脾虚失健乃糖尿病发病之本”之论,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从根本去寻源祛除。
随着中医学对糖尿病研究的逐渐深入,“脾虚失健”之说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
“糖”对于人体生命素有加油站之称,在中医学则属“水谷精微“的范畴,人体的胰岛素对于葡萄糖而言,则属脾的运化水谷、转输和“散精”,亦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中不难看出,脾虚不能升清,则血中之“糖”(水谷精微)就不能输于内脏,营于四肢,滞留的“血糖”只好“下输膀胱”,也就会发生消渴等多种并发症。
临床观察,糖尿病病变早期的症状是脾虚湿热蕴结的表现,如形体肥胖,口渴喜饮,血糖、血脂、血粘度、血压轻度升高等;病变中期的症状是脾虚痰瘀互结的表现,如动则喘息,胸闷气短,有高血压,血脂、血粘度明显升高等;病变晚期是脾虚痰瘀阻络的表现,如嗜卧懒动,夜尿增多,多伴有持续高血压、高脂高粘血症、冠心病等多种慢性病症等,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与疗效评定标准》,这些脾虚的表现都是诊断糖尿病的根据,也正说《灵枢·本脏》“脾脆,则善消瘅易伤”。这些论述和临床症状均说明脾虚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内因。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说明了后天疾病发生之理——脾胃失养。脾胃失养产生的“湿”、“痰”、“瘀”等是病理的产物。
瘀血与湿浊这两种产物很是相似,它们既是脏腑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变生它病的重要病机,因为脾胃是生化气血的源头,如果脾运无力,那么脉络就会因瘀而阻,使血液有了病变,因瘀而阻的血液病变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就可能生发不同的病,如阻于胸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阻于脑的脑出血,阻于目的视网膜病变,阻于肾的糖尿病肾病等。现代实验研究也证明糖尿病患者血流速度缓于常人,临床上该类患者多表现为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细而涩,或洪大无力。痰湿同样既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因为脾胃居于中焦,是体内水运输的源动力,如果脾虚弱,就会出现体内水阻,因阻就会使身体外现水肿,内湿浊黏滞,高脂血症属痰湿症之证。由此可见,瘀血、痰湿、阴虚均是脾虚失健的表现。
脾虚失健是糖尿病发病的源头,治疗应针对糖尿病病变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药物。早期的脾虚湿热蕴结型,可采用健脾益气、佐以化湿清热的方法,药方可用四君子汤酌加黄连、栀子、茵陈、天花粉、玄参等,可常用一些药,如白术、苍术等;中期的脾虚痰瘀互结型,可采用健脾益气、佐以化痰祛瘀,药方可用温胆汤酌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茵陈、泽泻、黄连、熟大黄等,也可常用一些药,如瓜蒌、半夏等;晚期的脾虚痰瘀阻络型,治疗方法应以健脾益气、佐以化痰逐瘀通络,药方可用张洪俊的自拟健脾化瘀汤,药用人参、黄芪、茯苓、苍术、制何首乌、丹参、赤芍、全蝎、地龙、白芥子等,常用药物可选三棱、莪术等。
唐代医家孙思邈明确指出糖尿病人要忌面、米及水果等。糖尿病要遵医主,在采用健脾法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也应加强饮食疗法,做到节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以断湿热滋生之源,来延迟和减轻糖尿病人合并症的发生,使患者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适当运动可促进气血运行,促使中焦气机通畅,达到脾运得健,体重减轻。这一方法早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就被提到,“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但此法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运动时间和运动量。
总之,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斗争中,我们找到了征程的出发点,即健脾益气;也找到了具体征服对象,即化湿清热、化痰祛瘀和通络,从而为防治糖尿病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1]贺文广,杨竞,钟丽红.杨竞从脾论治糖尿病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
[2]许月梅.浅谈从脾论治糖尿病[J].吉林中医药,2006(12).
[3]王小祥.糖尿病从脾从瘀论治[J].内蒙古中医药,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