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素琴 缪志龙 毛玉娥
颈源性眩晕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因颈椎退行性变、颈肌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早期很少形成梗死,但反复发作可导致小脑、脑干、枕叶梗阻,死亡率可达20% ~30%[1]。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时可有黑、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临床以颈椎退行性变所致眩晕最常见,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经历过严重的眩晕,影响其日常生活[2]。笔者运用自拟参芎代赭汤治疗颈源性眩晕40例,并与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者40例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2006年2月-2009年9月我院门诊、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32岁,平均46.3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5年,平均14.8年;合并高血压者20例。对照组40例,男性1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7岁,平均50.2岁:病程最长18年,最短4年,平均病程13.2年;合并高血压者22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症状、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的诊断标准:(1)颈性眩晕可有卒倒史;(2)旋颈征阳性;(3)X 线片有异常表现;(4)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5)应除外眼及耳源性眩晕;(6)除外椎动脉Ⅰ段、Ⅳ段供血障碍、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3]。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自拟参芎代赭汤:明天麻10~15g,钩藤 30g(后下),川芎 15 ~20g,紫丹参 15 ~20g,桃仁 10g,藏红花 6g,牡丹皮 10g,泽泻 10g,代赭石 30g(先煎),葛根 15 ~40g,云茯苓15g,制半夏10g,炒白术10g。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阴血虚者加麦冬、熟地黄、枸杞子;湿浊重困者加石菖蒲、陈皮;痰热甚者加黄芩、瓜蒌仁、淡竹茹;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15g,远志10g;头枕部疼痛者加羌活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每次5~10mg,每日1次。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针对高血压等基础病适当给予降压药等基本治疗,两组均不给予脑细胞营养药等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判断疗效。
1.4 疗效标准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眩晕”的疗效标准评定。治愈:症状消失,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工作,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减轻,颈肩背痛减轻,肢体功能改善,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肢体功能无改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检验。
治疗组40例,显效22例(55.00% ),有效15例(37.50% ),无效3例(7.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40例,显效15例(37.50% ),有效 14 例(35.00% ),无效 11 例 (27.50% ),总有效率为7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颈源性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病变,继而因某些诱因引起颈部肌肉等软组织呈现紧张状态,加之椎动脉存在变异,造成椎动脉压迫、扭曲,发生痉挛,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眩晕等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1)退行性变多发于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的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钩突关节、横突孔骨质增生等退行性改变,刺激、压迫椎动脉,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5];或椎间盘退变,颈椎总长度缩短,椎动脉与颈椎长度平衡被破坏所致。(2)血液黏度的变化。血液黏度轻度升高,即可使椎动脉血流量显著减少,加重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诱发或加重颈源性眩晕。(3)慢性劳损或外伤多发于青少年患者。所谓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最大限度的活动,包括不良的睡眠体位、坐姿不当,尤其是长时间低头工作者,不适当的体育锻炼、头颈部外伤等。
颈源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理论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常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历代医家对其病因有“风、痰、虚、瘀”之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临证经验,认为本病以本虚标实者居多,脾气虚弱为本,痰瘀互结为标,因脉络痹阻,清阳不升,脑窍失养而致眩晕。因此,痰瘀既是本病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在治疗上既要祛痰,又要化瘀,同时注意固本强基,标本兼施。笔者从“痰瘀同治”出发,自拟参芎代赭汤治疗,其中天麻具有息风止眩作用,善治一切风证,天麻中的天麻素能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使脑供血得到改善;钩藤平肝息风,其生物碱易通过血脑屏障,不影响正常状态下血小板内cAMP浓度,但显著抑制血小板凝聚剂凝血酶及二磷酸腺苷所引起的血小板内cAMP浓度下降,对抗血小板聚集物质对腺苷酸环化酶的抑制;钩藤碱具有促进血小板解聚的作用,明显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不良因素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损害,从而防止血栓形成[6]。川芎为血中气药,活血行气,引血上行,以灌髓海。药理学研究川芎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能改善脑缺血性损害[7]。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助川芎活血通络;丹参还有镇静作用,且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毛细血管网,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抑制凝血,降低血液黏稠度;葛根升清阳、通血脉,可引药上达病所。现代药理学证实葛根中的有效成分是葛根素,葛根素因有α和β受体及血管紧张素受体的拮抗作用,故可扩张脑血管,解除脑血管痉挛,从而改善脑部血流循环,增加脑血流量,还可以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还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7]。泽泻渗湿,其含有三萜类泽泻醇及多量钾,有明显的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凝固程度,缩短纤溶时间的作用。茯苓健脾化湿,并有镇静作用,与白术、半夏共奏健脾化痰之功。
总之,方中诸药配合,标本兼施,共奏化瘀通络、息风止眩、健脾益气之功。大量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8],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全方配伍得当,且无不良作用产生,是治疗眩晕的有效良方。
[1]余以本,马卫琴.眩晕3号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证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5):700.
[2]Chu YT,Cheng Ll.Vertigo and dizziness[J].Acta Neurol Taiwan,2007,16(1):50 ~60.
[3]孙宇.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 ~ 47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5]马惠杰,王学琴.颈源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6468 ~6469.
[6]陈长勋,金若敏,钟健.钩藤碱对血小板解聚作用及红细胞变形运动的影响[J]. 现代应用药学,1995,12(1):13 ~14.
[7]杨永光.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交流园地,2007,4(31):145.
[8]贾以文.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 [J].北京中医,1994,1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