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磊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骨二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有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等后循环系统供应区脑组织缺血、缺氧等症状,手术治疗风险较大,临床上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给予降低血管阻力、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组织血流量等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甚明显且易复发,值得临床探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院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内服中药汤剂治疗本病,意在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取得较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所选1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即血流动力学障碍)颈椎病患者均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确诊[1]。其中,门诊患者115例,住院患者7例;椎动脉型51例,混合型71例;男52例,女70例;年龄22岁 ~79岁,平均42.3岁;病程最短15d,最长30d;双侧椎动脉狭窄46例,单侧椎动脉狭窄76例;眩晕118例,视觉症状41例,失眠101例。将上述12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治疗组各61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①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③X线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④应去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Ⅲ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中医诊断标准则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2]。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型造影见椎动脉型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排除标准为凡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或虽符合诊断标准但同时伴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影响疗效的观察。或未按规定用药或再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影响疗效观察者。
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睡前口服,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150mg静脉滴注,1日1次。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定眩汤。黄芪 30g,党参 15g,桃仁 15g,红花 10g,当归12g,川芎 12g,赤芍 12g,丹参 12g,葛根 20g,石菖蒲18g,地龙 18g,路路通 20g,王不留行 15g,威灵仙15g,甘草6g。随证加减:痰湿重者加法半夏12g,白芥子12g;阴虚者去党参加太子参18g,百合15g;阳虚者加仙茅18g,仙灵脾12g。1d 1剂,每剂煎3次,混合后均分3份于饭后2h服。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d,共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症状消失,能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好转: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能较为正常参加工作和劳动;无效: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
治疗组61例,治愈50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 96.72%;对照组61例,治愈29例,好转9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62.3%。半年后随访,治疗组复发8例,对照组复发24例。
颈椎病是困扰现代人的慢性疾病。据统计,约70%的患者有椎动脉受累;50岁以上头晕、头痛者,50%以上与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左右两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基动脉系统向大脑供血约占全脑血流量的1/5,主要供应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的血液。长期椎动脉狭窄病变使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可出现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及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等后循环系统供应区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并发生功能障碍(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可逆性神经功能受损)。而高血脂症和高黏血症也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3]。就目前而言,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西医治疗本病目前方法单一,尚无疗效确切的方法。除颈围制动外,药物使用主要通过降低血管阻力、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来达到改善头晕等症状外,尚无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且长期疗效难以保证。
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寒、痰、瘀、虚四气杂合而致病,以气虚为本,寒、痰、瘀为标,而气虚血瘀贯穿于疾病始终。因此,治疗当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通窍定眩为法。定眩开窍汤中黄芪、党参益气,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地龙、路路通、王不留行、丹参活血化瘀,地龙、威灵仙祛风,石菖蒲开窍,葛根升清降浊、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祛风散寒、舒项通窍定眩之功。研究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这些变化提示血液流变学异常,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4]。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葛根有缓解血管痉挛、增加动脉弹性等功效。全方有改善颈项部微循环、扩张周围血管,从而增加椎动脉血流量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且尚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1]孙宇.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3):472-47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徐江涛,唐丽君,王者晋,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血流动力学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1999,15(1):25.
[4]宋敏,蒋宜伟,邱桐.活血定眩丸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兔血液流变学、ET、NO 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5,22(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