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谈从湿论治甲型H1N1流感*

2010-02-11 06:18边永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10期
关键词:甲流流感疫情

边永君,杜 颖,路 洁

(1.中国中医科学院 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三芝堂诊所,北京 100035)

己丑年的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下同)肆虐全球,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流确诊病例120498例[1],未明确诊断者更是不计其数。中医药在我国防控甲流的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对于甲流的认识则可谓是百家争鸣,目前临床多从温病论治,认为甲流属风热疫毒者居多[2],但亦有学者持不同意见[3、4]。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认为,己丑年爆发的甲流有较鲜明的湿邪为患的特点,其缘由有三。

1 甲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湿病特征

甲流患者常见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湿盛则濡泻”,泄泻一证素有“无湿不成泻”之说;《灵枢·五邪》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提示肌肉酸痛亦属湿邪伤脾的症状。1项对军人甲流患者的调查发现,咳嗽症状常见,咯痰以白痰为主[5],提示本病具有痰湿蕴肺的特点。北美地区甲流患者的腹泻及呕吐症状可高达25%[6]。与此近似,我国四川省的资料显示,约有25%左右的患者发病时仅有咽部不适、流涕、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却无发热,有3.7%的患者以呕吐、腹泻或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7],以上表现正如《医方类聚·诸湿门》所言:“(湿)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至于为身热,为鼻塞……皆其证也。”我们在临床上也观察到,甲流患者常有喘促胸闷,脘痞纳差,其舌象具有舌体胖、质淡或暗淡,苔白腻水滑或苔黄腻等湿邪特征,而且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其次在发病时间特征方面,甲流在我国的疫情经历了初夏出现输入性病例随后小流行发病,长夏早秋疫情平稳,仲秋后病情反弹,冬季达到高峰,而转年立春后则疫情转安。纵观本次甲流的疫情特点,与气温相关性较为明显,气温降低则发病增加,天气转暖则疫情缓解,不仅我国如此,甲流初始流行之际,时值秋冬季的南半球国家(如智利、澳大利亚等)疫情上升速度比时值春夏季的北半球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快[8]。提示甲流的病因具有风寒的特征,可以归属为“寒疫”[3、4],寒邪易伤阳气,致水津不化,留而成湿。

最后在患病人群方面,此次甲流虽然人群普遍易感,但国内外调查数据都显示,患者以20岁 ~45岁的青壮年为多[7、9]。近年来生活方式西风东渐,青壮年人最受影响,追时尚而饮冷啜冰、求美感而天冷薄衣,“排毒”风盛而过用寒凉,致使脾阳受损,寒湿中生;或因生活水平提高后,过食肥甘,饮酒无度,致湿热内蕴;或因常常熬夜,操劳过度,耗伤脾阳,健运不利而生湿。由此可见,甲流有湿邪为患之外因,青壮年有湿浊内生之内因,内外相引,同气相求,故青壮年虽身体强健但患病者居多。

2 五运六气提示己丑年甲流证候有湿病特点

在气候特点方面,2009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降水偏多,雨水多则易致湿邪,而甲流发病始于初夏,此时天地湿气日盛,而发病高峰期的冬季,北方地区则多次普降大雪,故这一年天气湿浊作祟,天人相应,适逢疫病之气流行,易兼夹秽浊,可见腹满、腹胀或泄泻等证。

依五运六气分析,己丑年属于太乙天符之年,特点为中运己土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运同司天,同岁会,其运雨风清。故全年将出现风大、雨多和寒冷的天气特征,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二之气中期之后,五运六气的客气由少阴君火转为太阴湿土,而甲流疫情于此时发生,提示此疫病的六气病因中必含“湿”邪[10]。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民病寒湿,腹满,身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另外太乙天符年发病特点是“其病暴而死”,这说明发病来势汹猛且极易危及生命,这一点与当前的报道一致[11]。

此外,甲流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中有5个来源于猪[6]。猪好静,喜湿恶热,乃阴寒之体。猪的寒湿特性,提示以猪为宿主的病毒会具有一定的寒湿之性,其致病也会有相应的病机特点。

西药治疗流感的主要药物达菲,其主要原料莽草酸提取自中药八角茴香。八角性温,味甘辛,为辛温除湿之品,达菲治甲流与中医的“发汗不远热”这一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从一个侧面提示甲流存在寒湿的特性。

3 甲流临证中当注意失治误治导致湿邪为患

对于病毒性感冒患者而言,发病初期患者大多先自行服药,如无效才入院求医,病家每每见热即清热,闻(病)毒即解毒,以致苦寒盛行、清毒成风,常常伤及脾阳,以致水津不化,留而成湿。临床上每多见甲流患者经自行治疗后,出现咳嗽夜著、咽痒白痰、胸脘痞闷、舌暗淡、苔白腻、脉沉濡等症状,此为失治误治出现的湿邪为患现象。

路老认为,己丑甲流除自身的湿病特性外,另可因肺脾同属太阴,手足相传,肺病及脾,脾失运化,湿浊内生,从而出现风邪犯肺、湿浊中阻两证并见。

综上所述,湿邪在甲流的发病及演变中起到重要作用,故对其治疗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适当注重除湿之法的运用。路老认为,甲流之湿治有四法: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头重如裹者,为湿在上焦,予以芳香化湿法,如白豆蔻、砂仁、藿香、佩兰之类;恶心呕吐、脘闷纳呆者,属湿阻中焦,予以苦温燥湿法,法半夏、炒苍术之类;腹痛泄泻、下肢沉重者,乃湿困下焦,予以淡渗利湿法,如炒苡仁、晚蚕砂、茯苓、川萆薢之类;胸闷脘痞、身重倦怠、大便不爽者,为湿浊碍气,予以宣畅气机法,如炒杏仁、厚朴、陈皮、藿苏梗之类。此外,对寒湿并存、恶寒身重、舌苔白腻者配干姜、细辛、桂枝之类温阳除湿;湿热互现、汗出热难退、恶心便溏、口干不欲饮、舌质红苔黄腻者,配黄芩、青蒿、藿香、杏仁清热除湿;湿邪在表、头身沉重疼痛、舌苔白腻者,配白芷、羌活、苏叶、防风辛温发散;湿邪郁肺、咳嗽、咯白黏痰者,用葶苈子泄湿降浊。另有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甲流的基本治则为解表清肺,化湿和中[12],这与路老的观点相一致。

总之,甲流之疫,以其疠气伤人,四季可发,并随不同季节有相应的兼夹病邪,春夏夹湿,冬季则有表寒里热之证;同时,甲流随不同体质人群有相应的兼夹证候,有属寒疫者,有属温疫者,故对甲流之辨证不可一概而论,在治疗中要注重湿邪为患的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10〕1号.2009年12月份全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情况.http://www.moh.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H1N1/s10618/201001/45562.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3版)[EB/OL].(2009-10-13).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H1N1/cmsrsdocument/doc6806.doc

[3]曹洪欣,蔡秋杰,王乐.论寒疫与甲型 H1N1流感的治疗[J].中医杂志,2010,51(1):5-7.

[4]阮永队,魏文著,马春玲,等.以寒疫论甲型 H1N1流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2):149-151.

[5]涂波,姜天俊,闫慧颖,等.军人甲型H1N1流感273例临床特点分析[J].人民军医,2010,53(2):93.

[6]李广波,李晗,潘欣.新的猪源性甲型 H1N1流感病毒[J].微生物学杂志,2009,29(5):63.

[7]姚蓉,刘亚玲,陈斌,等.四川省135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9(1):7.

[8]涂文校,陈园生,卢亮平,等.2009年甲型H1N1流感主要流行病学特征[J].疾病监测,2009,24(12):906-914.

[9]ANZIC Influenza Investigators.Critical care services and 2009 H1N1 influenza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J].N Engl J Med,2009,361:1925-1934.

[10]顾植山.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谈对当前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457-459.

[11]中医杂志编辑部.甲型 H1N1流感中医诊治思路(1)[J].中医杂志,2010,51(1):20.

[12]郭立中,金妙文,周学平,等.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 HlNl流感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0,3(l):23-25.

猜你喜欢
甲流流感疫情
流感大作战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小心,流感来了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为什么儿童容易患“流感”
骆驼怕甲流?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
“流感”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