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胜
湖北省黄梅县中医医院麻醉科,湖北 黄梅 435500
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为中心的一段时期,包括术前准备、手术实施过程以及术后监护。麻醉、手术是病人异常心理的主要刺激源,致使神经功能、内分泌紊乱和行为异常,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施行手术势必会降低手术的耐受性,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会,严重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术后的康复。许多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都只偏重于住院意义上的医疗、护理服务,忽略了手术痛苦对患者带来的心理创伤。为此我院麻醉科率先提出了“围手术期病人焦虑抑郁的心理主动干预”的心理保护理念,使患者的恐惧心理降到最低限度,为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经大量临床实践,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2006年6月~2006年7月我科实施手术的患者126例,男73例,女53例,年龄2~86岁,手术种类:普外42例,妇科36例,骨外46例,麻醉的选择:全麻6例,硬膜外麻醉112例,其他麻醉8例。
每例受术者术前均接受指导,填写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病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采用医学心理支持方法 (ppst),即采用认知方法、示范脱敏、心理暗示等,来解除病人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影响。
2.1 术前的心理干预措施 (1)患者住院后,医护人员要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照顾,用轻柔礼貌的语言与之交往,认真倾听,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2)详细介绍病情,阐述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介绍医护人员的资历和技术水平,并告知其手术方案是经过多次讨论才制定的最佳方案,强调手术的有利条件,以增加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3)由麻醉科医生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和设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大概过程及所需时间,术中的特殊体位及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措施,遇到问题时可以采取的有效的应对措施。(4)与家属沟通,对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及家庭支持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有针对性进行疏导及帮助,让家属也了解手术情况,确立安全感,而减轻病人对手术的焦虑反应。(5)术前教会病人一些减轻焦虑的放松技术,如:咳嗽、深呼吸等,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成功接受手术的患者来现身说法,以解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使其受到鼓舞,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2.2 术中的心理干预方法 (1)微笑接待患者入室,向其自我介绍,耐心细致地回答患者提出来的各种问题,麻醉前每项操作均向患者说明,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暴露,以维护病人的自尊。(2)手术过程中,应保持安静;遇到意外情况时要保持冷静,及时处理,切忌大喊大叫,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经常询问有无不适,及时调整;可用适当的肢体语言使患者放松,让其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2.3 术后的心理指导 (1)注意多传递有利信息,减轻他们的疑虑,适当地使用镇痛剂,利用心理暗示,解除其痛苦。(2)病情稳定后,鼓励家属多陪伴;正确评价手术效果,让患者感到自己在康复中,对生活充满信心;多与他们谈心,以消除其孤独感。(3)选择术后合适的时机向其进行出院心理指导。
本组实施的全部病例,均能愉快地接受手术,心情放松,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术中能积极应对手术刺激,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恢复良好,且无一例并发症。
患者的心理活动对疾病的感受及反应、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施加的心理影响,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医护人员有责任做好围手术期的心理主动干预,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使患者对接受手术充满信心,安全度过手术难关,获得最大程度康复。
由于围手术期病人对麻醉、手术有关问题的认知能力差,往往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状态,以致产生焦虑性高血压、心率和行为异常 (烦燥不安,与医护人员合作差),严重影响围手术期的准备、处理和术后康复。尤其是术前进行心理主动干预,可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的应用,增强自身免疫力,强化镇痛。术前进行心理学调查,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以提高病人的认知能力,并视之为“精神性术前用药”。采取积极有效地主动干预,可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起着药物难以替代的作用,是新的医学模式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自身形象,尽量贴近病人情感,注意个体化和认知能力的实质转化,方能达到预期的心理主动干预的最佳效果。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 (第1版)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34-240.
[2]郭安梅,董希伟,朱迎梅,等.术前手术病人对麻醉认识及需求的调查[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4):300.
[3]赵斌江,井爽毅,胡晓云.术前医学心理治疗对全麻病人苏醒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23(5):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