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艳 李永荣
湖北省随州曾都医院,湖北 随州 441300
宫颈癌是发展中国家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妇女肿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本文总结我科2006年3月~200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宫颈癌Ⅰa~Ⅱa期患者103例,本文就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报告如下:
收集我科2006年3月~200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癌Ⅰa~Ⅱa期患者10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宫颈鳞癌96例 (94%),宫颈腺癌6例 (5%),宫颈鳞腺癌1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52岁。
2.1 临床表现本资料显示宫颈癌的主要症状是:①接触性出血40例 (38%);②不规则阴道流血31例 (30%);③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18例 (18%);④阴道排液2例(2%);⑤腹痛、腹胀等其他症状4例 (4%);⑥无症状体检发现8例 (8%)。本组资料显示宫颈癌的主要体征是:①菜花状外生型44例 (42%);②糜烂溃疡型41例(38%),其中轻度糜烂7例 (8%);③宫颈管膨大增生6例 (7%);④宫颈光滑5例 (5%)。
2.2 按FIGO2000年临床分期标准:Ia期23例 (23%),Ⅰb期47例 (45%)Ⅱa期33例 (32%):
2.3 浸润与转移:Ⅰb期的病人有宫颈浅肌层浸润者4例,Ⅰb期的病人宫颈深肌层浸润者12例;Ⅱa期的病人宫体浅肌层浸润者8例,宫体深肌层浸润者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者3例。
2.4 治疗 ①91例Ⅰb和Ⅱa期的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后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例 (81%),其中8例并行一侧卵巢移位术例 (4%);有4例Ⅱa期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 (4%);②Ia期患者术后行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3例 (23%)。
3.1 临床表现 早期宫颈癌常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则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而阴道流血在不同年龄的表现不同。[4-5]35岁的患者接触性出血的发生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这说明接触性出血是年轻患者的主要表现,原因是年轻妇女处于性括跃期,性生活频率及雌激素水平较高,位于宫颈外口的移行带在致病因素的刺激下易引起接触性出血。46岁的患者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接触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其原因恰好与年轻妇女相反,老年妇女体内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性生活频率降低。宫颈移行带逐渐退缩致宫颈管内,则接触性出血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体征,随着病变的发展,宫颈呈菜花状外生、糜烂溃疡、宫颈管膨大增生则是宫颈癌的重要体征。
3.2 诊断 宫颈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和宫颈组织学检查是宫颈癌的三阶梯诊断程序,[3]组织学诊断是宫颈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宫颈癌有较长的瘤前病变阶段,因此它是可以预防、治疗和治愈的肿瘤,早期诊断和随访,积极处理癌前病变,可以阻断病程。
3.3 临床分期 按FIGO2000年临床分期标准,本组大部分的病人入院时处于可以手术的期别。宫颈癌的临床分期是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之一,[1-2]临床分期越早,选择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带来的创伤越小,例如:宫颈癌0期的患者,行宫颈锥切术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既避免了行根治性手术和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痛苦,减少了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保留了患者的生育功能,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提高妇女的防病和定期体检的意识,同时认真做好宫颈癌的筛查工作。
3.4 病理特征 103例术后浸润癌的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按临床分期比较,结果显示临床期别越晚,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率越高。浸润性鳞癌的细胞分化以Ⅱ级为主,占72%,分布于分期较晚的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以及肌层浸润和淋巴转移的情况与临床治疗和预后直接相关,因此应特别重视。
3.5 治疗 临床分期和患者年龄是决定宫颈癌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6]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手术适合于Ⅱb期以前的患者。Ⅰb和Ⅱa期的病人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琳巴结清扫术,这是宫颈浸润癌的标准术式,本资料中87%的患者行此手术方式:年轻患者若卵巢正常予以保留(行卵巢移位术8例),保留卵巢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多主张采用卵巢移位法,术后可以避免激素替代治疗,但要注意加强术后随访。
3.6 宫颈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宫颈鳞癌的发生与早婚、早育、多次分娩、性生活紊乱和病毒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而宫颈腺癌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激素,如孕激素的刺激有关。本组资料显示,鳞癌占95%,腺癌占5%,与大部分报道相似,[3]我们认为,宫颈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和患者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且临床分期越晚,宫颈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越大,预后也越差。因此,提高对宫颈癌临床病理情况的认识,重视有高危因素的年轻妇女妇科疾患的检查,正确地将临床分期与病理特点尤其是宫颈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综合分析,有助于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正确制定和术后随访,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8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8.
[3]郎景和.子宫颈病变防治的几个问题.世界医学杂志,2004.8(11):1.
[4]张美琴.陈鸣之.年轻妇女宫颈癌174例临床及预后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11):689.
[5]章文华.白萍.吴令英35岁以下妇女宫颈癌中国肿瘤与康复.1999,6(6):39.
[6]陈惠贞.蔡红兵实用妇科肿瘤学.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6.39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