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远
吉林省洮南市卫生监督所,吉林 洮南 137100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是人类继天花之后即将消灭的第2传染病,我市于1998年底建立了AFP监测系统,开展15岁以下儿童急性迟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1995年3月以来我市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引起的病例。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区域,标志着我国已达到无脊灰目标。但目前,我国周边国家仍有脊灰疫情的存在,我国依然存在脊灰野病毒输入的危险。为了进一步为我市消灭脊灰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我市2003年-2007年AFP病监测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辖区各医院的AFP报表,哨点医院的AFP主动监测报表,市疾病控制中心的AFP个案调查,随访表。
1.2 病例最终报告 所有AFP病例的最终诊断均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专家诊断小组诊断。
2.1 AFP监测结果 2003年-2007年共报告非脊灰AFP病例19例,其中2003年3例,2004年4例,2005年2例,2006年7例,2007年3例。15岁以下AFP报告年发病率均1/10万。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除3月、5月、6月、7月、9月无病例发生,其余月份均有病例发生,以冬季发病较多。
2.2.2 地区分布 2003年-2007年报告的19例AFP病例均分布于我市,无明显的地区聚集性。
2.2.3 年龄、性别分布 19例AFP病例中年龄最小11个月龄,最大13岁,发病年龄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73.68%,病例中男12例、女7例,男女比例为1.7∶1。
2.2.4 免疫史 19例AFP病例中有免疫史且≥3次的有15例,占78.95%,2例免疫史不详,占10.53%,1例无免疫史,占5.3%。
2.2.5 病例的户籍类型 19例病例中,户籍儿童2例,占10.53%,流动儿童17例,占89.50%。
2.3 实验室指标和病毒学检测结果 19例AFP病例,均采集了双份合格的粪便标本,采集率为100%。经省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19例合格粪便标本中分离到非脊灰病毒2例,1例为脊灰Ⅱ型病毒疫苗株,1例为其它肠道病毒。
2.4 病例临床分类 经省AFP专家诊断小组诊断所有报告病例均排除脊灰,其中格林巴利6例,占31.58%,脊髓炎2例,占10.53%,其它11例,占57.89%。
2.5 AFP监测系统评价
2.5.1 监测系统敏感性 我市2003年-2007年共报告AFP病例19例,每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发病率均大于1/10万。
2.5.2 监测系统及时性 市疾控中心每旬、每月按时派人到各哨点医院进行AFP病例主动监测,辖区各医院旬报完成率和及时率均为100%。19例AFP病例报告及时率为100%,48小时个案调查率、合格标本采集率、病例麻痹60天随访率均为100%。
2.5.3 AFP病例漏报专项检查 2003年-2007年每年对辖区各医院进行AFP漏报专项检查,对门诊日志和住院病例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未发现漏报情况。
2003年-2007年,共在全辖区实施了5次10轮0岁-4岁儿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强化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
AFP病例的监测工作是消灭脊灰工作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的AFP监测系统是消灭脊灰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市2003年-2007年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率均达至1/10万的指标,显示我市AFP系统有高度的敏感性。AFP病例的监测、调查、采样、随访工作完成情况良好,表明我市AFP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全市自1998年以来每年开展两轮脊灰强化免疫,每次适龄儿童服苗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阻断了脊灰病毒的传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随着流动儿童不断增加,出现免疫空白儿童。虽然我市的AFP监测系统运行良好,但通过评价仍存在一定的问题,AFP病例中仍存在零剂次儿童和免疫史不详儿童,说明我市常规免疫仍存在薄弱环节。AFP病例中大部分为流动儿童 (占89.50%),提示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是我市AFP监测工作的重点。加强流动儿童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建立更加完善的免疫屏障,切实保障儿童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