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

2010-02-11 04:36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心内膜炎正气瓣膜

及 孟

(海南省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海南 海口 57020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

及 孟

(海南省中医院 心血管内科,海南 海口 570203)

通过对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观察,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辩证论治进行初步探讨得出以下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多为正气虚弱,复感外邪,内舍于心而发病,属温病范畴,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治疗上扶助正气贯穿全程,适当配以养血活血之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中医药治疗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循血行途径引起的心内膜、心瓣膜或邻近大动脉内膜感染的一种疾病并伴赘生物形成,需要早期、足量、长疗程抗生素控制感染治疗,大多最终需手术根治。本病为消耗性疾病,营养状况差,长期发热,多合并贫血、栓塞、心衰等,其死亡率高。中医对本病论述甚少,笔者分析了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例特点,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中医证型及治疗思路进行了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

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14岁 ~75岁,病程2周至1年半不等,均符合感染性心内膜炎 Duke诊断标准[1]。全部患者均有发热表现。23例患者中,原有瓣膜病者13例,瓣膜置换术后6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3例,无瓣膜疾病者1例。并发症情况:心功能不全者20例,贫血14例,皮肤出血点3例,脑梗塞2例,脑出血1例,肾梗死1例。血培养阳性16例,超声发现赘生物或瓣膜损害15例。治疗上根据血培养及药敏选择抗生素,血培养阴性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与阿米卡星,青霉素过敏者采用万古霉素与阿米卡星;心功能不全给予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治疗,对于瓣膜损害及赘生物形成者,最终采取手术治疗。治疗结果:其中3例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血培养阴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赘生物,临床治愈出院;10例体温控制后心功能改善,采取手术治疗后,7例临床治愈出院,目前3例继续接受抗生素治疗;1例体温略有控制,心功能差,瓣膜损害重,积极行手术治疗,治愈出院;1例因病程长达1年半,形体消瘦,营养状态差,肝功能改变,失去了手术机会,后因脑出血死亡;1例因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因心力衰竭死亡;6例患者因体温难以控制,病程长,营养状态差,形体消瘦,目前仍继续接受药物治疗。

2 体会

2.1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机特点

本病多发于瓣膜损害或换瓣术后及静脉药瘾者,其病因病机多由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复感外邪、内舍于心所致。根据本病为病原微生物感染,多以高热为主症,致病迅速,传变快,变化多,因此考虑属温病范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早期表现为肺卫不宣而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咳嗽咯痰,类似感冒症状。因正气不足,很快温热之邪内传入里入气分营分,表现为壮热或发热入夜尤甚,并伴见皮肤瘀斑,进而入血分而伤阴动血。日久热毒耗气伤阴,发热依然存在,伴见汗出、消瘦、乏力、贫血。阴损及阳,导致阳气虚弱、阳不化水,出现阳虚水泛、水凌心肺之征,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水、双下肢肿。心主血脉,热毒之邪既损心之体,又伤心之用,使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流不畅而凝滞为瘀血,出现各种栓塞现象。笔者观察23例无1例卫分证,考虑原因可能为发热时间短,很少考虑到此病。另外本病为温邪致病,由于正气素虚,传变迅速,卫分证持续时间很短即见气分及营分证,故临床上难见到,但追问患者初起仍有表现为肺卫不宣者。营行脉中,内通于心,致病之邪以感染心脏内膜为主,故尤以营分证为多见。正虚邪实贯穿疾病始终,气血阴阳虚可见于疾病的各个阶段,既可表现为早期的急性虚损证候,亦可表现为后期的慢性虚弱证候,虚实往往同时存在。

2.2 辨证治疗

根据临床观察23例患者的病机特点及治疗效果,结合相关文献并提出以下中医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思路。

2.2.1 卫气营血辨证,控制发热 根据病机特点及23例患者舌脉表现,笔者认为可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观察23例患者当中,气分证2例,气营两燔证18例,血分证3例。兼见气阴两伤表现者17例,阴损及阳、阳虚水泛者为16例,多为正虚与邪实并见。本病发热难以控制,影响手术治疗,可以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卫气营血辨证用药以控制发热。据临床观察,感染性心内膜炎以营分证最为多见,且多伴气阴两伤,其次为血分证,气分证多与营分证同时存在,为气营两燔之证,清营汤合生脉散或竹叶石膏汤最为常用。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使用抗生素,而且强调应早期、足量、联合用药,疗程较长,一般4周~6周,药物选择基于药敏试验。黄春林[2]在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时,认为中医应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选加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中药。药理证明,抗葡萄球菌中药有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厚朴、知母、连翘、银花、白头翁等,抗链球菌中药有厚朴、大蒜、千里光、仙人掌、两面针、黄连、黄柏、知母等,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可适当选用,与西药协同杀菌。

2.2.2 扶助正气贯穿全程 初起病在心肺,症见心悸、咳嗽,久病累及脾肾,可有水肿、动则喘促等,后期可见喘逆不得卧、四肢厥冷等,为心阳虚脱,属心衰危重证。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于原有瓣膜病变,或静脉药瘾及手术患者,起病即有正虚,随着温热之邪日盛而正气愈虚。初起温热之邪多易伤阴耗气,故表现为气阴两虚,症见发热伴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口干舌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本证在温邪入于营分时即已显现,多与营分证同时并见,治疗时在清营泄热的基础上加以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日久阴损及阳,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心阳,水饮凌心射肺出现阳虚水泛之证,发热同时伴见心悸气喘,尿少浮肿,面色苍白,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无力,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味。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阴阳气血俱虚,正虚贯穿全程,根据临床文献,多用人参,因人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培正固本,驱邪外出。

2.2.3 养血活血之法的应用 本病病位在心,心主血脉,血在脉中运行不利形成瘀血,加之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运迟缓,阳虚失却温养,血脉凝滞,而使瘀血存在于整个疾病过程中,表现为各部位栓塞。瓣膜上赘生物极易脱落,西医禁用抗凝剂,我们是否能够应用活血化瘀之品,值得探讨。孙建芝[3]认为,可以在益气温阳基础上给予养血活血之品,因瓣膜赘生物易脱落故禁用破血消瘀之品。

中医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方面少有研究,笔者仅在这里对中医的病机及治疗进行初步探讨。本病为微生物感染心脏内膜,治疗上以西医抗生素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并发症多,目前死亡率很高。笔者认为中医药可以在改善症状、控制发热、扶助正气、争取手术时机等方面发挥一定优势。

[1]Bayer AS,BolgerAF,TaubertKA,etal.Diagnosisand Management ofInfective Endocarditis and Its Complications[J].Circulation,1998,98:2937.

[2]尹克春,刘旭生.黄春林教授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肾损害经验[J].四川中医,1999,10:1-2.

[3]王显,李亚黎.孙建芝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经验[J].四川中医,1999,9:3-4.

R542.4+1

A

1006-3250(2010)09-0785-02

2010-01-18

及孟(1974-),女,河北人,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心血管内科研究。Tel:13976610167,E-mail:jimeng6@yahoo.com.cn。

猜你喜欢
心内膜炎正气瓣膜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长歌正气重来读,我比前贤路已宽
正气方天祥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烂”在心里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研究
清风正气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护理配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