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珍 徐 萍
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宁波 315000)
奥沙利铂(L-OHP)是新一代铂类抗肿瘤药,与其他铂类衍生物一样,通过产生烷化结合物作用于DNA,形成链内和链间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合成及复制[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亚叶酸钙(CF)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奥沙利铂除与常用抗肿瘤药物有相同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以外,还可能出现神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末梢神经炎,典型症状是末梢神经感觉异常和/或肢端麻木,有时可有口腔周围、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个别患者会突发自限性咽喉部感觉异常,表现为呼吸和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的表现类似于急性喉痉挛,发生率为1%~2%[2]。我院近年共抢救奥沙利铂化疗致喉痉挛患者3例,现将救治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例1,某男,68岁,食管上段癌。于2006年2月19日入我院行第1次化疗,化疗方法为:奥沙利铂2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第1日;亚叶酸钙0.2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5-氟尿嘧啶0.75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第1~3日。奥沙利铂共持续输注2h,输注结束后患者入厕受冷后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诉咽喉部痉挛感和窒息感,出现喘鸣,立即扶至床上予半卧位,保暖,鼻导管吸氧3L/min,心电监护,测心率10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130/80mmHg,血氧饱和度98%,并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推,并安慰患者,5min后症状缓解。
例2,某女,56岁,乙状结肠癌。于2007年7月12日入我院行第1次化疗,化疗方法同上例。化疗期间患者未严格遵医嘱保暖,静脉输注奥沙利铂时坐于空调出风处。输注期间患者感觉口周麻木,输注结束后5min内相继出现四肢麻木和抽搐、吐字不清、呼吸急促,立即予鼻导管吸氧和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静推,同时行心电监护,症状未能缓解。患者十分恐慌,心率118次/min,呼吸28次/min,血压 120/70mmHg,血氧饱和度100%,给予异丙嗪注射液25mg肌注,以上症状稍有缓解,但患者仍情绪激动,又予安定注射液10mg肌注,15min后患者逐渐平静并入睡,测心率80次/min,呼吸16次/min,血压110/60mmHg,血氧饱和度100%,此后监测无异常。
例3,某男,64岁,食管上段癌。于2008年12月30日入我院行第3次化疗,化疗方法同上例。化疗结束后30min在院内小卖部购物时,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口唇紫绀、烦躁不安、喉部闻及哮鸣音,心率130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50/90mmHg,即刻送至急诊室抢救,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速尿注射液20mg静推,同时给予氧气吸入2L/min,心电监护。经及时、积极救治,30min后患者症状缓解。
2.1 用药前护理 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与一般抗肿瘤药物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使用药物前护士必须掌握该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此药的作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用药前向患者反复强调用药期间和以后的1周内避免接触冷物(包括金属制品),不用冷水洗手、洗脸,不用冷水漱口、刷牙,不饮冷开水,不吃冷食,不吹冷风;冬天要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病室温度(22~25℃),忌开窗通风,外出时戴口罩、帽子;夏天在空调房内,避免直吹冷气或将室内温度降得过低。
2.2 用药注意事项 奥沙利铂与氯化钠及碱性溶液(特别是5-FU)之间存在配伍禁忌,因此不能与上述制剂混合或通过同一条静脉同时给药。奥沙利铂必须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同时给药前后必须选择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静滴奥沙利铂时需用输液泵调节滴速,一般5~6h滴毕,以维持药液的平均血浓度并避免血浆峰值,达到减少神经毒性的目的[3]。奥沙利铂与5-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时,应先用奥沙利铂,再用5-氟尿嘧啶。
2.3 病情观察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口周麻木、喘憋、呼吸急促、窒息感,以防发生喉头水肿、喉痉挛。抢救用物准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以便及时抢救。
2.4 急救护理 患者发生喉痉挛后,应立即给予患者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正确及时应用药物,并予保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呼吸频率、深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一旦发生严重的痉挛性呼吸困难要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工作。
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与冷刺激、使用剂量和输注速度相关[3,4]。因此,首要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冷刺激,尤其在给药的最初1~2h内应严格避免任何冷刺激;另外,应控制输注速度,将奥沙利铂输注时间由2~3h延长至5~6h,并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奥沙利铂的不良反应,赢得抢救时间。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0~341.
[2]樊德厚,王永利.中国药物大全[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8.
[3]吴朝晖,余惠茜,叶雪薇.奥沙利铂不同输注速度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反生情况比较[J].护理学报,2006,13(4):70~71.
[4]祝敬燕,徐怀安,杜忠海.奥沙利铂神经毒性防治研究进展[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8,21(2):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