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艳 陈秀敏 黄清春
1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 510010)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广州 510405)
患某,女性,32岁,因“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年内未怀孕”于2009年6月1日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就诊。患者自觉乏力、头晕、口干、腰膝酸软,间有右下腹胀痛。查体:神清,精神良好;心肺(-),腹部平软,全身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阴道壁光滑,宫颈Ⅰ度糜烂。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腻,脉细弦。月经史: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红,痛经,无血块,末次月经为5月20日。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性激素6项正常,B超检查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初诊时根据其症状、体征,辨证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证,选方六味地黄丸方加减:去滋腻碍脾之熟地黄,加墨旱莲、菟丝子、淫羊藿以补肝肾;珍珠母、桃仁、鸡血藤、玄胡行气化瘀;知母滋阴清热;以甘草调和诸药。患者服用10剂后自觉头晕、乏力等症状有所改善。6月20日患者月经按时来潮。月经过后患者返院复诊,考虑经后以补为主,于原方基础去活血祛瘀止痛的桃仁、玄胡和滋阴退虚热的知母,加桑寄生补肾养血;制何首乌、酒黄精补肾益精;黄芪补气生血。患者在服用期间出现恶心、呕吐现象,自行停药2d后电话咨询医师。医师嘱去方中制何首乌与酒黄精,患者继续服用2剂,但恶心、呕吐现象仍然存在,其程度与删减该两味药前差别不大,尤以早晨空腹服用时较为明显,遂自行停药。停药后,恶心、呕吐现象未继续出现,且无其他症状出现。患者于7月1日再次就诊,医师于方中去淫羊藿、珍珠母、鸡血藤、制何首乌、黄芪、酒黄精等滋腻之品,加白术、白扁豆、木香、佛手行气健脾护胃,患者反馈恶心、呕吐现象未再发生。
患者证属肝肾阴虚,初诊服用10剂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方后,症状有改善。二诊时于方中去桃仁、延胡索、知母,加桑寄生、制何首乌、酒黄精、黄芪后出现恶心呕吐现象,去制何首乌、酒黄精亦无改善;且患者在服药期间未同服其他药物,饮食、生活作息亦如常。考虑可能由其中某一味中药或该中药复方引起,分析其可能的因素有,(1)药物因素:有文献报道,临床使用制何首乌的不良反应有大便稀薄或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1]。临床使用黄芪有1例出现腹胀、纳差、呕吐不良反应的报道[2]。另有报道,临床重用黄芪骤补于中,反致壅塞,胃气难降,脾不升清,格拒不下而致呕逆[3]。(2)组方因素:补益药药性多壅滞,容易导致中满,需辅以适当的理气药共用,以助脾运[4]。而患者初诊及二诊时的处方均以补益肝肾的药物为主,如墨旱莲、菟丝子、淫羊藿、山茱萸、制何首乌、黄芪、酒黄精,而无相应理气药配伍,可能会因药性滋腻而影响脾胃运化的功能(即“滋腻碍脾”)。三诊时于方中加白术健脾益气,白扁豆健脾和中,木香行气健脾,佛手理气和胃,四者合用,可理气醒脾,配合补益肝肾的药物使方中药物补而不滞,故患者未再出现恶心、呕吐现象。(3)服药时间:饭前胃腑空虚,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胃肠道消化吸收,故补益药和治疗胃肠疾病的药物均推荐于空腹时服用[4]。但空腹时药物对肠胃的刺激作用较半空腹时明显,可能会引致恶心、呕吐现象。(4)患者在服药期间肠胃的生理状态:在中药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者对中药寒热药性与其药效学关系的初步共识中,寒凉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则反之[5]。而抑制交感神经与兴奋副交感神经,对胃肠道平滑肌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均为收缩胃肠壁,舒张括约肌。患者的处方中均含有药性较寒凉的药物,如墨旱莲、牡丹皮(微寒)、泽泻、珍珠母[6],于饭前服用,易引起恶心、呕吐现象的出现。
[1]李秀琼.中药何首乌的研究进展 [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3):365 ~ 366.
[2]高天,何燕.黄芪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11):1184.
[3]曾伟刚.黄芪误用案例2则[J].新中医,2001,33(3):65~66.
[4]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3~41.
[5]高建平,陈长勋.中药“四性”的科学内涵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6):16 ~18.
[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