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维民
江苏省兴化市中医院(兴化 225700)
高血压病是全球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以眩晕、头痛为主,故属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中医药在防治高血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旨在探讨中青年高血压中、低危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策略。
资料显示,从1980~1991年的10年间,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4.15%,绝对值增长了54.00%。而且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在继续。高血压患病人群中,中青年患者占有很大比例。
我国人群血压水平如果高于110/75mmHg,则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而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持续增加,与血压 <110/75mmHg时比较,血压 120~129/80~84mmHg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增加1倍;血压140~149/90~94mmHg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增加2倍;血压>180/110mmHg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增加10倍。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而控制率仅为6.1%[1]。全面、有效的控制高血压任重而道远。
中青年人群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加之现代社会节奏快、竞争激烈,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中青年人群成为高血压易患人群。我们发现,就诊中青年患者中机关干部、企业白领、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有较高经济收入的脑力劳动者占有很大比例,这部分人群多数有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中,多数为单纯性舒张压增高,常常合并有1~2项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过量饮酒、吸烟、血清胆固醇偏高、长时间静坐的工作方式等。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多数自恃年轻体壮,很少参加健康体检,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血压增高。即使诊断为高血压也不重视,不愿意长期服药;对非药物疗法也有部分患者不能坚持。
资料显示,靶器官损害在高血压的前期已经出现,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持续相关,心脑血管病不仅仅发生在高血压时,也发生在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前期[2]。因此,高血压防治必须采取全人群、高危人群和患者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水平、早诊早治和患者的规范化管理3个环节入手。对高血压的控制策略应充分考虑高血压对总体人群的影响。对于具体患者,血压越高,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但对于总体人群,高血压的最大负担发生在血压轻度升高的人群,因为这个群体数量庞大。要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的危险性,不仅要重视高危人群,更要关注占总体人群绝大多数的中低危患者。故应努力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1]。
早期高血压病可能与中青年常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引起小血管痉挛有关,故早期以功能失调为主,而非器质性病理改变。但此期若不给予积极处理,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管内膜受损,血管壁增厚,最终导致血管壁由功能性改变转化为器质性改变。故早期高血压属于可逆性阶段,经积极治疗是可以痊愈的[3]。
2004年公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指出,对中危患者应先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数周,进一步了解情况,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对低危患者应观察患者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治疗方针既定,医生应为每例患者制定具体的全面治疗方案,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
中医药在治疗中青年高血压中、低危患者方面可以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其优势在于:(1)整体调理,辨证施治,以达到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2)改善症状效果明显,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对于解决当前病痛和防止病情进展和恶化均非常有益。(3)降压作用和缓而平稳,不良反应少。(4)研究发现,中医药在对危险因素的矫正、某些靶器官损害中的逆转及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这是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率的关键。(5)中医特色治疗,包括气功、针灸、推拿等,这些治疗对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辅助治疗。
非药物治疗应当作为初次发现高血压的中青年的基础治疗。实际上,有些高血压患者通过中医特色治疗后,完全不需要药物就能很好的控制血压。
5.1 中医辨证分析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无专门病名,其症状见于“眩晕”、“心悸”、“头痛”、“肝阳”、“肝火”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以及先天禀赋异常等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导致风、火、痰、瘀扰乱清窍;或气血、髓海不足,脑失所养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为心脾。而肝肾阴阳失调是本病最主要的病机变化[4]。
根据高血压病的发展演变规律,中青年高血压中、低危患者属高血压病的早期,该组人群证型表现上多见热毒内盛、痰瘀阻滞和脾胃虚弱、痰湿中阻。
5.2 辨证施治方案 (1)热毒内盛、痰瘀阻滞:以头晕头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为主症。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泄浊。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钩藤、泽泻、葛根、丹参、竹茹、半夏、野菊花、六一散等。(2)脾胃虚弱、痰湿中阻:以眩晕而见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少食多寐,肢麻困重,苔白腻,脉濡滑为主症。治宜除湿化痰,健脾和胃。常用药物有天麻、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石菖蒲、瓜蒌皮、巴戟天、郁金、甘草等。
中青年高血压中、低危患者属高血压病的早期,必须积极主动地进行干预,以期控制高血压病的进展,避免或减缓向中晚期发展。在此阶段,充分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的优势,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及疗效。
[1]刘力生.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J].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
[2]董吁钢,陈广琴.不应忽视高血压前期的防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8,14(2):77.
[3]李小珠,李敬东,邝丽,等.中青年人群原发性高血压病早期干预治疗的预后观察[J]. 河北医学,2005,11(2):150.
[4]罗云坚,孙塑伦.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