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子强 穆玉玲*
香菇学名Lentinus edodes(Berk)Sing,属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是一种食、药兼用大型真菌。其子实体是人所共知的美味食用真菌,它不仅营养丰富、肥嫩鲜美、馨香馥郁,而且具有多种保健作用,是公认的食疗保健佳品。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食物标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口感享受,而更注重象香菇这样的营养保健食品。经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香菇的消费量越高就足以说明这点。几年前,日本营养学专家,就提出每人每天食用两枚香菇,以提高国民体质。中国权威的保健医学专家洪绍光教授和齐国力教授提出,每人每天食用5-10g干(50-100g鲜菇)菇,就能使血液得到长期的稀释,血流通畅,大大降低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从而确保健康人生,益寿延年。
上世纪90年代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香菇栽培量还在世界上占有不小的份额,随着市场的国际化和发达国家劳动力价格的昂贵,中国已经成了世界香菇主要生产基地。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国家需要的香菇,主要依赖从我国进口。
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香菇生产,特别是北方香菇总体上呈现高产量、低品质的格局,因为品质差,主要市场在国内,平均价位较低,产地批发价常年徘徊在4.0元/kg左右,能够达到出口标准的和能够进入国内大中型超市的只15占%左右(出口型标准菇产地收购价一般6.0-8.0元/kg)。产品质量差,出口比例小,直接影响了栽培效益,有的年份或某个时期常会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成了制约当前和今后香菇产业进一步升级的瓶颈问题。为此,根据生产基地菇农的迫切需要和市场的迫切需求,我们及时确立了以提高香菇品质为主攻目标,以选育优质香菇菌种为主要手段,良种良方配套的“出口型优质香菇菌种选育”课题,我们通过两年多深入细致的反复试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试验数据和实验资料,从中整理出了“北方出口型优质香菇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按照这个技术规程,配套使用出口型优质香菇良种,生产基地菇农即可不走弯路,完成香菇栽培由产量型向品质型的顺利过度,获得高产量、高品质香菇,取得高效益。
(一)栽培季节:6月下旬生产原种,8月下旬投料,10月下旬入棚脱袋转色,11月20日左右开始出菇进入出菇期管理,第二年5月上中旬出菇结束。
(二)使用品种:本课题选育的新品种Z-11或Z-27(尚未审定定名)
(三)母种生产:5月中、上旬扩接试管种。母种培养基采用PDA综合培养基(即PDA+麸皮熬汁+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常规操作。
(四)原种生产:采用原种基础配方:木屑80%+麸皮18%+糖1%+石膏1%,1000ml菌种瓶装,棉塞、牛皮纸封口,1.5-1.8高压灭菌2小时。无菌接种,25℃恒温培养。
(五)生产栽培 栽培配方:木屑(苹果、鸭梨等果树)80%+麸皮18%+糖1% +石膏1%,料水比1/1.12。采用内袋16×65cm、外袋18×68cm乙烯袋,每袋装干料1000g,常压100℃灭菌12小时(灭菌时间长短根据每次灭菌的菌袋数量确定,500袋以内12小时,500-1000袋18小时,1000-2000袋28小时),无菌室打穴五点接种,室内“井”字型码袋、8层高,常温(20-26℃)发菌。第20天菌落直径8-10cm时,解开外袋通气。40天左右菌丝满袋,50天左右菌袋接种面出现隆起时给背面扎孔通气,65-70天菌袋60-70%出现隆起时入棚脱袋转色。北方香菇栽培采用大棚套小棚的双棚栽培技术,脱袋后在小棚中排袋转色出菇。出菇期管理重点是协调温度、湿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培养基含水量)、通风和光照之间的关系,北方双棚栽培模式,通风、光照、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四项指标按着常规管理方式,即可比较容易地得到协调解决。管理的重点技术环节是保持培养基含水量相对恒定,具体措施:每采收一潮菇后根据菌袋失重情况,采取泡袋(将菌棒装入外袋,袋内加满水,扎口8-12h)或注水器注水的办法,将袋重恢复到入棚重量的95%左右。把握好采收时机是保证优质品种生产优质香菇的关键技术环节,通常按出口或客户要求的标准,掌握在菌幕未拉开或刚刚拉开(6-7成开伞)时采收。
按照上述良种良法配套的标准技术规程,每投料4000kg(一个标准香菇大棚),经过8个多月的生产管理,可采收8潮左右香菇,产量4800kg,出口级优质菇率45-65%,产值2.8万元,经济效益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