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对复苏成功患者出院率的影响

2010-02-11 00:19:13王洪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9期
关键词:存活心肺插管

王洪艳 赵 辉 余 波

1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161006)

2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0)

本文回顾性地研究了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389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其中389例为心肺复苏成功,59例为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89例心肺复苏患者资料,诊断根据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或心电监测为心室静止、心室颤动、室速或无脉心电活动。为院前或急诊室复苏成功患者,男190例,女199例,年龄22~86(64±17)岁。

1.2 方法

1.2.1 初期复苏

是呼吸循环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特别是心脏和脑的血液灌流和供氧。初期复苏地步骤可分为A、B、C[1]。

1.2.1.1 A(air way)

指保持呼吸道顺畅,是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首先以耳靠近患者的口和鼻,感觉是否有气流,并观察胸廓是否起伏,以判断呼吸是否停止;然后利用推额提颏或提颌法将头后仰,消除舌后坠引起的梗阻,有条件时可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

1.2.1.2 B(breathing)

指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保持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可分为口对口(鼻)徒手人工呼吸和利用器械或特制呼吸器求得最佳人工呼吸,前者最适用于现场复苏,后者主要用于后期复苏和复苏后处理。

1.2.1.3 C(circulation)

指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主要方法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开胸心脏按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患者必须平卧,背部垫木板或平躺于地面,选择剑突以上4~5cm处即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为按压点,将一手掌置于按压点,另一手掌覆于前者以上手指向上,两臂伸直,凭自身重力垂直向胸骨加压,幅度4~5cm;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例为1∶1,频率100次/min时效果最佳。

1.2.2 后期复苏

借助器械,先进的复苏设备和技术知识争取最佳疗效[2]。

1.2.2.1 呼吸道管理

放置口咽通气道,适用于自主呼吸已经恢复者;为了获得最佳肺泡通气和供氧,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进行机械通气;不适宜插管者可行气管切开。

1.2.2.2 呼吸器应用

呼吸囊-活瓣-面罩为最简单的人工呼吸器,应用时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另一手将气囊内气体捏入患者肺中;在重症监测治疗室或手术室等固定场所常使用呼吸机械通气。

1.2.2.3 监测

应尽快监测心电以明确是否存在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监测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时维持动脉氧分压不低于8.00kPa二氧化碳分压4.80~5.33kPa;监测血压并维持稳定,条件允许时监测有创动脉压;同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尿比重并行尿镜检,判断肾灌注和肾功能改变;对于循环难以维持稳定者,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

1.2.2.4 药物治疗

目的是为了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治心律失常,调整急性酸碱失衡,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常用的药物有:①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每次静脉用量1.0mg,或0.01~0.02mg/kg必要时每3min重复一次。②阿托品:心脏停搏时1.0mg静脉注射,心动过缓时首次用量0.5mg,每隔5min可重复注射,直到心率恢复至60次/min以上。③氯化钙:成人常用10%氯化钙2.5~5mL,缓慢静脉注射。④利多卡因:常用剂量为1~1.5mg/k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亦可2~4mg/min的速度连续静脉滴注。⑤碳酸氢钠:当碱剩余达到-10mmol/L以上时,才用碳酸氢钠纠正,用量(mmol)=BE×体质量(kg)/4;若不能测知pH值及血气分析,首次碳酸氢钠剂量可按1mmol/L给予,然后每10min给0.5mmol/kg。⑥多巴胺:l~3µg/(kg·min)时扩张肾和内脏血管,不增加心率、血压;4~10µg(kg·min)时可使心率增快,心排血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10µg(kg·min)以上时导致肾血管收缩、心动过速和心排血量降低。⑦去甲肾上腺素:开始以0.04µg(kg·min)速度给药,根据血压高低调整。⑧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房室传导阻滞,以2~20µg/min。速度给药,维持心率60次/min左右即可。⑨胺碘酮:用20~30mL 5%葡萄糖液稀释胺碘酮150~300mg后静脉注入。

1.2.2.5 体液治疗

一般来说,心脏停搏后的患者适当扩容才能保持循环稳定,监测CVP维持在0.981~1.47kPa(10~15cmH2O)为宜,输液主要以晶体为主,适当输入胶体。

1.2.2.6 心室除颤和电除颤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是治疗室颤的惟一有效方法。胸外除颤时,将一电极板放在靠近胸骨右缘第2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左胸壁心尖部。胸外除颤所需电能成人为200~360J,小儿2J/kg;胸内除颤成人为20~80J,小儿为5~50J。一次除颤未成功者,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再次除颤时应适当加大电能,最大可360~400J。

1.2.2.7 起搏

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

1.3 统计学方法

计算两组出院(存活)率;采用SPSS11.0系统软件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75%(389/3988),其中康复出院59例占1.48%(59/3988)。A组出院(存活)率19.62%(41/209),B组出院(存活)率6.99%,(10/143),A组显著高于B组(P<0.05)。C组出院(存活)率88.89%(8/9),D组出院(存活)率0(0/28),C组显著高于D组(P<0.05)。

3 讨 论

机械通气改善通气功能的调节必须遵循患者的P-V曲线和肺泡通气量(VA)与肺泡CO2分压(PACO2≈PaCO2)关系曲线,以及反映气道阻力大小的峰压与平坦压之差值。从肺的顺应性而言,COPD肺气肿最大,哮喘与健康者接近;而肺水肿、肺纤维化和ARDS地顺应性越来越差。机械通气时,要从它们的P-V曲线所处的位置来选择适宜的潮气量(VT)[3]。

对重症ARDS患者,根据其P-V曲线只可实施所谓小VT机械通气,吸气峰压<2.94kPa(30cmH2O)(健康者肺总量时的压力),为避免机械通气肺损伤,减少病死率,可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保护肺的策略。故采用Bi-CPAP模式,允许患者在2个正压水平(0.49~1.47kPa、1.96~2.94kPa)上间断自主呼吸,具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并存的特点。心源性肺水肿、肺栓塞急性呼吸衰竭,以往列为机械通气禁忌证,现为良好的适应证。合理正压机械通气能改善肺水肿和换气功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排血量,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下降,改善冠状动脉血供[4,5]。

本研究显示A组出院率显著高于B组,C组显著高于D组(P<0.05),说明气管插管时问与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康复出院率呈负相关。可见尽早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1]AHA Medical/Scientific statement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of pediatrics advanced life support:The pediatrics Utsten style[J]. Resuscitation,1995,30(2):95.

[2]赵水平,实用循证心脏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67-279.

[3]沈宏,计达,黎檀实.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病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3)[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5):316.

[4]张卫玲,张宏伟,即建苏.关于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3):219.

[5]袁光雄,付林,罗自勉,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2(6):407.

猜你喜欢
存活心肺插管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08-24 02:35:44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0:16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爱你(2018年24期)2018-08-16 01:20:42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当代陕西(2017年12期)2018-01-19 01:42:06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中国照明(2016年4期)2016-05-17 06:16:18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